[摘要]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独立营属于特殊编制,不属于正规部队的正常编制。整个抗战期间,独立营是很少的,独立团倒是...
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独立营属于特殊编制,不属于正规部队的正常编制。
整个抗战期间,独立营是很少的,独立团倒是有不少。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复杂,萨沙尽量说一说。
正规军是班排连营团编制,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由于战争的特殊性质,出现了独立营和独立团,当然要分类来看。

第一,脱离编制的独立团营部队。
正常来说,团指挥营,旅或者师指挥团。
但是因为战争的特殊需要,经常出现一种超出编制指挥的现象。
这也分为很多种情况。
比如红军时代的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到第五团,就是这种性质。
这些独立团本来并不是正规军,而是正规军派出一些骨干部队,联合苏区各县地方部队组建的。
这些独立团编组的目的,是在反围剿期间主力部队大范围机动作战,各县就失去了自卫能力。
所以独立团就负责在当地本乡本土作战,打击来围剿的国军力量,但一般也不会同敌人硬碰硬,以打游击和骚扰为主。

由于独立团也好,独立营也罢的性质特殊,不便于让已经机动作战离开的野战军师或者团指挥,就编为独立编制。
这些独立营和独立团,平时服从苏区当地政府指挥作战。
类似的部队,在红军时代有很多个。
比如红军皖南独立团:民国23年(1934年)9月,支援石太祁黟边暴动的赣东北游击大队与皖南苏区游击队合编为皖南独立营。12月与红军抗日先遣队留下的侦察营及一些县区武装合编为红军皖南独立团,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独立团共有500余人,建制3个营8个连,属中共皖南特委领导。翌年元月,国民政府重兵“清剿”苏区柯村、新棚一带。刘毓标与熊刚率一营,转入皖赣边境障公山开辟新区,其余部队就地坚持斗争。

其实北伐期间,叶挺的独立团也差不多。
当时李济深很厌恶共产党员,不愿意叶挺独立团在他们的部队中。所以叶挺的独立团并不受李济深指挥,是由中共广东省委直接领导。独立团内部建立中共支部,吴巨严任书记。团部直属队和各营均建立党小组。
到了抗战时期,独立团和独立营就更多了。
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满地开花,常常派遣小股部队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这些部队可能最初只有一二百人甚至几十人,慢慢发展到数百人甚至数千人规模。
但他们并不是正规军,平时主要就是在自己建立根据地扩大规模,进行反日游击战。
所以,他们一般隶属抗日根据地指挥,是独立存在的。

再说通俗点,一个抗日根据地建立本来只有一个连的部队,是八路军正规军派来的。后来扩大规模到几百人,就建立了独立营。但是周边并没有其他八路军部队,独立营并没有直接的上级,直接服从根据地的指挥。
后来独立营继续壮大,数量达到一两千人,就成为了独立团,同样没有上级,服从根据地指挥。
自然,也存在根据地地方部队直接升级而成的独立营,独立团。
根据地可能一直驻扎着八路军正规军,比如某某团。同时根据地也建立了自己的县大队、区中队这些地方部队,配合正规军作战。后来八路军正规军调动离开这里,或者去进行大规模作战,县大队就直接升级为独立营或者独立团。
即便方式不同,结果都是一样,就是长期驻扎在某一个地区的部队。

第二,超出编制的部队。
以八路军115师独立团为例,本来是红一方面军的主力部队。
但是1937年8月改编为国军的时候,国民政府只给了红军三师六旅十二团的编制,每师一万五千人。
当时按照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以及一千人的陕南红七十四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好不容易编了4个团,也就是685、686、687、688四个团,但还多出来杨成武、邓华的红一师1500人。
换成其他部队就算了,而杨成武这些部队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
但国民政府不愿意给更多的编制,红军又不愿意让这支部队降级为民兵,只能编为115师独立团。
这个独立团很特殊,直接受115师指挥,不隶属于某一个旅。另外,国民政府对此不支持也无法反对,反正不给独立团任何军饷,不给任何补给。

后来八路军编制不断扩大,从4万多人到了1945年就有60多万规模。
这些扩大的部队,国民政府一律不承认,八路军只能自己建立编制,包括教导旅、独立师、独立团,当然也有很少量的独立营。
其实抗战期间,八路军由于扩大很快,编制是很乱的。
一个旅下面,往往有正规团、独立团、教导团、游击大队等等,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
说来说去,《亮剑》里面的独立团并不是老资格的红军部队,而是抗战中后期扩大的部队。
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根据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回忆录的记载,至1944年底,抗日军队的番号共有120个军、354个师、31个独立旅、150个独立团和15个独立营,而到了1945年底第一期裁军结束时,共裁掉了34个军、110个师、21个独立旅、83个独立团和10个独立营(或特种兵营)的番号。也就是说,在抗战结束之时,整个国军400多万军队中,只剩下5个独立营的番号,可见所占比例非常之小!

为什么占比这么小呢?因为部队正规番号授予的最低一级,应为团级或者相当于团级的建制,比如抗战时期的师级番号原本限制在200个(青年军突破了这个限制),比如第5军第200师所属三个步兵团的番号分别为第598团、第599团和第600团,还是有数字序列番号的。而各团所属的步兵营,则只是自己排序的一营、二营和三营了,不再有数字番号,所以从理论上说,“独立营”并不是一个完全合规的部队番号,它的存在有一定的特殊性。
除去地方杂牌或者军阀时期自拟的独立营番号之外,民国时期“独立营”的编制大致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正规军里面的“特种兵营”,包括独立的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单位,因为当时的中国军队仍然以轻步兵为主,特种兵占比较小,一时无力编组团以上的级别建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200师的前身:军事委员会直属的战车营,既然是军委会直属而不隶属于任何团、旅、师、军等单位,那么它就是一个妥妥的“独立营”。

毕竟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生产坦克和装甲车的能力,因此徐庭瑶考察欧洲军事回来之后,虽然提出了组建装甲部队的建议,可惜国弱民穷,只是在1934年购买了英国“维克斯”轻型炮战车16辆、水陆两用战车16辆以及英国重型哈雷二轮、三轮摩托车若干,以此为基础结合原战车队和汽车驾驶训练班毕业的学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战车营,因为这么点重装备也只能暂时编组为营级单位。
再后来又向德国购买了一批装备,包括17辆“I号战车”和12辆“Sd.Kfz.221型”装甲车等,再添置一些杂七杂八的装备和补充一些人员后,1936年底才有条件将战车营扩编为陆军装甲兵团,由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少将担任团长,战斗序列则仍然是由军事委员会直属,那么这支部队的性质就是“独立团”了。这个装甲兵团也就是后来组建机械化第200师的基础,然后再以200师为基础扩编成为第5军,所以国民政府的第一个机械化军(不太够格)其实是从一个“独立营”发展起来的。

另外比较苦逼的一个兵种就是炮兵,国内各兵工厂不能生产重型火炮,那就只能依赖花钱进口,所以在抗战爆发之前的1935年3月,军事委员会曾在武汉行营(主任陈诚)设立“炮兵整理处”,开始对全国炮兵部队按照火炮种类进行整理。当时共编成两团制的炮兵旅4个,独立炮兵团5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战炮营、独立重迫击炮营各3个,也就是共有九个独立的炮兵营。道理很简单:装备不足,除去配属给各军、师作战单位的火炮外,剩余的山炮、野炮、重迫只能以“营级”编组。
因为那个年代的炮兵配属,还达不到每师装备一团的水平,最精锐的德械师也只够条件装备一个炮兵营,如果把剩余的山炮、野炮、重迫以团为单位编组,那么可用作战单位就太少了,战时不敷分配,这些独立炮营也都是临时配属给战区、集团军级别的建制作战,战役结束就要归建,仍由军委会直接掌握。相比较之下,日军一个师团就编有一个炮兵联队,同时在战役中还有独立的野战重炮兵、独立山炮大队(也是独立营的意思)、独立迫击炮大队的火力加强,炮力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独立的通信兵营、高射炮营、交辎兵营、宪兵营等等特种兵单位,而正规的作战单位中,“独立营”的编制是基本没有的,前面介绍过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营级并不是一个战术基本编成单位,没有序列番号、没有司令部设置、没有后勤保障分队,军事委员会拥有数百万陆军,没有必要编成“独立营”这样的建制。而没有番号的部队,在军政部的花名册上都不能存在,如何进行军政管理和拨发粮弹军饷?
当然了,这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是抗战时期军队编制比较混乱,各战区、各集团军根据作战需要,可能会临时编组独立营的建制,不过既然是“独立”的番号,意味着必须是由两级以上的作战单位所辖,而不能是团属(可以是师属、军属或者集团军属)。前几年有个电视剧叫《我的特一营》,这支部队的人设那就是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由军部直辖,所以也可以视为独立营的建制,至于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支部队,那只有鬼知道了,反正我是不信,一色的M3冲锋枪明显穿越了。

独立营的另外一种主要存在形式,其实是我军的地方部队编制,抗战时期在八路军主力部队以外,各大军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于是出现了区小队、区中队、县大队等编制。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和不断发展,到抗日大反攻阶段,地方武装也逐渐升格扩编,通常情况下,一个县的地方武装如果超过了500人或者更多,就可以编组成为“独立团”,如果人数实在不足,比如只有200到300人,那就编成“独立营”,因此不少根据地所属的县大队,最后都授予了“独立营”的番号。
以罗帅领导的山东军区为例,到1945年8月初,整个军区(一级军区)共辖5个军区(二级军区)、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2个支队、1个海军支队、113个独立营(县大队)和800多个区中队,总兵力已经达到27万余人。

其中这100多个独立营以平均每营300人计算,就达到了4万人之多,是根据地内部各县的重要武装力量,主要任务是保卫地方政权、保卫土改、应对土匪和小股敌人的威胁。既然是地方武装而非野战部队,所以其兵员素质、装备水平和战斗力当然是第三档的,在没有组建山东军区各主力师的情况下,排在它前面的既有八路军的旅、团等正规作战单位,也有独立团、基干团和支队等野战补充力量。
因此从任务性质看,这些“独立营”的战斗力肯定是相对较弱的,也就比县大队、区中队和区小队强那么一丢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