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怎么才能克服不自信?听到了批评就全盘否定自己,听不到回应就反思自己为何被冷落,听到了表扬又开始怀疑对方是否真诚;因为害怕影响人际关系或被别人认为幼稚,想说的话不...
怎么才能克服不自信?
听到了批评就全盘否定自己,听不到回应就反思自己为何被冷落,听到了表扬又开始怀疑对方是否真诚;因为害怕影响人际关系或被别人认为幼稚,想说的话不敢说,想做的事不敢做,甚至连自己都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值一提……
人们告诉你要热爱生活,你告诉他们累觉不爱。
为什么很多人活的的如此小心翼翼?根本原因不是敏感,不是不自信,而是自卑。
1
自卑源于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
人一旦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就会屈从于自卑。自卑让人变得软弱、多疑、敏感,这些表现又会引发外界的负面反馈,阻碍人们建立自信的同时加重自卑感。如此一来,人们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并逐渐加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看到了自己的自卑,但却很难突破自卑的高墙。
想要摆脱自卑,先要正确了解它的来源。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告诉我们,自卑感并非天生存在,而是在外部环境的挤压下滋生出来的。年幼时家长的过度溺爱或过度忽视、父母双方或一方爱的缺席、学校教育中的失德失当,这些都是在性格养成初期引发自卑的关键因素。
自我意识的培养关系到一个孩子能否在幼年时期建立自信。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恰当的教育,自我意识就会慢慢淡化,开始逃避真实的自我,努力迎合他人的认可。这会导致人们把自信建立在外界的评价之上,不允许自己存在性格弱点,因为任何一个负面评价都会让已经建立的自信坍塌。自卑就像一种吞噬人们勇气的黑洞,让人不断否定自己,慢慢演化成性格问题。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了坏的一面就会变得高傲自负,只看到坏的一面而忽略了好的一面就会变得怯懦自卑,只有同时接纳了自己的好与坏,才是接纳真正的自己,才能建立稳固的自信,才能活的坦然自在。
2
任何心理问题都来源于错误的思维方式。
想要改变性格中的问题,就要从自己的思维方式下手。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能够乐观对待,有的人却总是消极逃避?其原因就是,乐观的人无论遇到多么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怀着“任何问题背后都有解决办法”的思维去寻求解决方案,而悲观的人习惯本着“这么难的问题谁也解决不了”的思维放弃努力。当人们陷入一种思维方式时,就会不断以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去验证所有问题,然后摘取自己愿意相信的那部分事实投射回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巩固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逐步陷入思维定势。
很多人不善于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请求,就是因为从小被动建立了一种应该尽力成全别人的思维定势。小时候家人教育我们要助人为乐,学校告诉我们要做到“仁义礼智信”,社会告诉我们要舍己为人。这种不断重复强调的价值观点,会让人形成一种要尽量满足他人的请求的认知,因此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拒绝别人,哪怕是听起来很过分的要求。
不设前提的价值观点不断重复,就会导致缺乏独立思考的人失去辨别能力,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变得盲目而无序。助人为乐要看看助的是什么人、什么事,否则很可能变成助纣为虐;仁义也要讲对谁仁、对谁义,否则很可能你退避三舍,别人得寸进尺;舍己为人也要确定对方是否值得,不然你舍了自己,可能喂了狗。
失去了前提条件的价值定论,都是“混蛋逻辑”。即便是一直备受推崇的儒家文化,也有其价值正确的背景和条件,并非跟谁都要讲“仁义礼智信”。韩信本来可以开创一段与项羽、刘邦三足鼎立的历史,项羽也完全可以回到江东东山再起,可是他们因为“仁义”用错了地方、用错了对象,便难逃刀下亡魂的命运了。
大部分你听到的话,只是别人想让你听到的,是在部分情境下才成立的。人都是群居动物,谁都避免不了与他人接触,每个人都希望他人、社会、世界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运行,每个人都坚信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所以,当一个人的价值观不假思索的地建立在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中时,就等于慢慢放弃了思考和选择的权利。只有我们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他人的思维方式产生碰撞时,多思考、多辨别、多审视,才能不断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维定式,更加积极勇敢地面对各种问题。
3
想要摆脱小心翼翼的生活状态,就要扭转自卑心态,勇敢地向自己的思维定势开刀。
第一刀,划开思维外包裹的美丽面具,接纳真实的自己。
无论是自卑还是自信,无论是胆小还是勇敢,无论是浅薄还是深刻,你要打破从前对于自己的模糊式概论,打破臆想中对自己美好的包装,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哪怕在其中看到了浅薄、狭隘、自私,但这就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自己。只有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每个人的能力、性格、价值观都不可能完美,当我们愿意抛开对自己完美的人格假设,愿意接纳真实的自己时,自卑感自然会慢慢减弱,不再束缚你了。
自卑感产生于早期的生活环境,然后又在消极的思维方式中逐渐加深。你觉得自己不够勇敢,可能是曾经的生活环境给了你太多束缚;如果你觉得自己太过敏感,可能是曾经感受到了太多否定;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自律,可能是曾经活的太过压抑。追本溯源不是为了让你悔恨过去、埋怨从前,这样做毫无意义,你要明白成长环境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塑造了现在的你,所有性格中的问题都不能归结于“本性如此”,你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第二刀,划开思维定式的圈套,重赋深入思考的能力。
要摒弃你从前听到的一切没有经过自我论证的价值观点,不能盲目相信任何一种定论。用更加全面的角度去思辨每一种价值观点背后的前提,说白了就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人不如信己。人与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事物不同,生活的时代也不同。即便是面对真理,也要提出自己的疑问,不要直接被他人的观点和权威论点左右了自己的思想,更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完全建立在别人的思考之上,而是要用思辨的方法去审视自己脑海里和别人说出的每一个观点。
第三刀,修建你的思维之树,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多数能力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习得,自信的思维方式也不例外。首先要建立清晰具体的目标。目标太过于模糊就等于没有目标,所以每次练习都尽量订立单一且具体的目标。比如将目标定为“要乐观地面对问题”,这个目标就过于泛化,你要确定性格中有哪些悲观因素,在生活和工作中自己的悲观情绪是怎么表现出来的,然后对其中一个具体问题进行解剖式解决,比如你可以将目标定为“当别人当面批评我时,我应该如何面对”。其次要做大量的有意识练习。你要努力去感受思维方式中的不足,每次锚定一个问题逐个击破,用长时间的刻意联系,建立更加乐观的思维方式。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总结、纠正,但为了变成更自信更洒脱的自己,这些时间和精力都值得付出。
想热爱生活,就要先从中寻得自在。接纳自己,勇于打破思维定式,不断修建自己的思维之树,相信你会很快摆脱自卑,建立稳定而坚实的自信,活得潇洒且从容。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wNzQxNDI4MA==&mid=2247483824&idx=1&sn=faecc389501e9a467d2dc669372091a5&chksm=c0d8dfd7f7af56c1f8460a99075ae015d1dc346037f38b45154ec91d8a2f425d38ba4dfc7a03&token=1320533155&lang=zh_CN#rd
(公众号“睿小汐”,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