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武则天为什么杀薛丁山全家(武则天为什么要灭薛家)

    栏目: 知识 日期:2023-01-20 16:00:55 浏览量(来源:小殷

    [摘要]武则天为何一定要灭掉薛丁山一族?有何依据?武则天为何一定要灭掉薛丁山一族?其实原因很简单。薛丁山一族是武则天称帝路上的绊脚石。武则天早就有称帝之野心,而忠于李唐...

    武则天为何一定要灭掉薛丁山一族?有何依据?

    武则天为何一定要灭掉薛丁山一族?其实原因很简单。

    薛丁山一族是武则天称帝路上的绊脚石。武则天早就有称帝之野心,而忠于李唐的那些老君们便成了她的眼中钉。而在此之前,像长孙无忌、徐世绩、李敬等人早已被她扳倒。而像罗家的太宗干儿子罗通已战死,秦家的老驸马秦怀玉也已变疯,至于其他人,除了老国公程咬金外,战功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也就数薛丁山一家了。还一心忠于李唐,武则天若想取李唐而代之,老薛家必须被除掉。

    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家为大唐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薛氏一族285口却被武则天斩尽杀绝,并在两辽王府挖下大坑,将所有尸体堆埋,并用铁水浇灌,命名“铁丘坟”。唐高宗李治率领文武百官在观景楼上观赏城中灯景。在观景楼的不远处,皇子等人有欺压百姓之嫌,正好从此经过的薛刚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了上去,抬腿就是脚,或许用力过大、或许对方身体羸弱,结果领头男子被一脚踢死,更没有想到的是,被踢死的这个人竟然是皇子。

    其实真正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薛丁山,这里只是演义,不是历史

    武则天为何一定要灭掉薛丁山一族?有何依据?

    这都是小说里虚构的故事,并非历史,《薛家将》、《薛刚反唐》等说的就是薛仁贵、薛丁山、薛刚祖孙三代的故事,武则天灭掉薛丁山一族的起因,就是因为薛刚“踢死太子,惊崩皇帝”,当然了,即使没有薛刚惹的祸,武则天还会想其他的办法除掉薛丁山一族。



    薛丁山一共有四个儿子:薛勇、薛猛、薛刚、薛强,薛刚是他和樊梨花所生,生性狂野不羁,但正义感爆棚,尤其在长安城里名声非常响亮。


    薛刚见义勇为却惹来横祸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薛刚喝了点小酒,闲来无事,就到大街上遛弯,正好在大街上遇到奸臣张泰之子张宝强帮着太子李奇强抢民女,薛刚最见不得这种仗势欺人的行为,他冲上去就给了张宝强一个耳光,太子李奇见有人打自己的奴才,就抓住薛刚不放,薛刚只是轻轻的踢了太子一脚,谁知这太子太娇气了,不经踢,一脚就踢死了。



    踢死人了,人群顿时大乱,高宗李治当时正与民同乐在看花灯,百姓一喧哗就惊了圣驾,本来就年老体弱的李治从马上摔了下来,没多久就死了。


    李治在临死前留下遗言说:“薛家有功于大唐,只需追究薛刚一人的罪就可以了,不要连累他的全家。”


    但是,由于当年薛仁贵和张士贵之间结有仇恨,因此,其子张武一直耿耿于怀,寻机保仇,现在机会来了,他当即面见武则天,对薛家污蔑抹黑。


    此时,武则天夺了儿子李显的皇位,她想自己当皇帝,而朝中这些老臣就是绊脚石,特别是薛家的功劳太大了,忠于大唐,威望极高,又握有兵权,这是武则天最忌讳的,为日后登上皇位扫清障碍,她也想借这次机会将薛家拿掉。



    于是武则天下令在薛家门口挖一个大坑,将薛丁山满门285口全部抄斩,包括长子薛勇,次子薛猛,把尸体全部扔进坑里,用土掩埋,再用石板压盖,后浇上铁水密封,因此被称为“铁丘坟”,


    后来,薛刚“三祭铁丘坟”,招兵买马,保驾庐陵王李显起兵反唐,最终推翻了武周的统治,恢复了大唐,报了血海深仇。


    历史上真实的薛家


    历史上的薛家并没有被武则天灭族,薛仁贵是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人,唐朝建立前四年出生,于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



    唐高宗时,薛仁贵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直到683年去世,和高宗李治差不多是同一年,享年七十岁,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薛仁贵有五个儿子:薛讷、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薛楚玉,历史上并无薛丁山这个人,薛丁山的原型是薛讷,早年在蓝天任县令,他为人率直,刚正不阿,武则天的酷吏来俊臣虽权倾朝野,人们对他都趋之若鹜,但对薛讷却惧怕三分在武周时期,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镇守边疆,地狱突厥和契丹,唐玄宗拜他为左御林大将军,掌管京师护卫,复封平阳郡公,后告老还乡,于开元七年(公元720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薛刚的原型是薛嵩,但他不是薛讷的儿子,而是薛楚玉的五儿子,此人在历史上确有过反唐的行为,在安史之乱时,就投降了叛军,但后来薛嵩带着相州、卫州、洛州、邢州四个州降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为大唐的恢复重建起到了 关键的作用,直到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因病去世。


    后来薛嵩的儿子薛平也是因为武功超群,功勋卓著,被封为魏国公,薛家的子孙基本上都在朝廷担任要职,成为对唐朝贡献最大的家族之一。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