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儿。刚放学时候,尤其夏秋两季,村里电线杆子上大喇叭传开了福音:社员同志们请注意,社员同志们请注意,今天...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儿。
刚放学时候,尤其夏秋两季,村里电线杆子上大喇叭传开了福音:

社员同志们请注意,社员同志们请注意,今天晚上,有公社电影队到咱们村儿演电影,演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兵临城下》,还有加演片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顿时,全村上空洋溢着热烈的气氛,不亚于过大年!孩子们更是一蹦三尺高,把书包抛向空中,结果呢?书本文具撒了一地!
露天电影一般是村里戏台前,没戏台的村子,就在村里的打谷场上,两根大杨树上,队长叫人把幕布往上一挂,天擦黑,准时开演了。

戏台前刚才还妇女叫,孩子闹的,搀扶老人们,拎着小板凳占地儿的,电影一开演,顿时鸦雀无声了。
那会儿全村也没几台电视机——有也是黑白的,村里人平时的娱乐就是听个半导体收音机,电影那可是一年也看不了几场的。
大家全神贯注地看,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哭闹了。
随着电影情节的深入,人们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突然,停电了!

小小戏台下,顿时一片哗然!愤怒的责骂声,口哨声,叹气声,埋怨声……
队长没办法,急忙找村里拖拉机手,拉了两大框村里自产的苹果,突突突突,一路冒黑烟,往公社电管站送去……
来回最快也得一个小时,况且黑夜。
人们耐心地等着,听着夏夜的蛐蛐儿声,老人们漫无目地聊着,孩子们跑来跑去打闹着,妇女们低声聊家常……
有的人正睡意朦胧,自家小椅子上打盹儿呢。“来了电啦——”随着一声兴奋异常的喊声,孩子们,年轻人们此起彼伏地喊起来,大家继续聚精会神地看电影。

露天电影,寄托了儿时多么浓重的回忆呀!
七十年代末,村里人家的电视机渐渐有了几台,八十年代,有钱的大点儿的村里有了礼堂,看电影就很少露天里了。
有些村子庙会,依旧爱露天进行。
八十年代末,村里人家彩电已经有很多了。
进入九十年代,再没看到露天电影。
而今,终成回忆。

作者阿尚青子
图片源于网络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七十年代的农村露天电影,如果那村晚上有电影,会传的很快,而且会兴奋很长时间,那怕是看过几遍的“三战”也是提前吃饭,老早的去占地方的。
七十年代农村的露天电影,最明显的是一部放映机,中间要换四回胶片。看到正过瘾的时候换胶卷,大家会不约而同的喊一嗓子。
有的电影看过几遍了还是要去看,甚至跑到其他村去看。孩子们基本都不拿板凳,都是坐在地上,演到一半就都躺在地上睡着了,大人们都散场了,才有醒来回家的。
到了八十年代初,只要是站在旁边看的小青年,基本注意力都在旁边的女孩身上了。
陆续的有了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