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可以来说说自己对河图洛书的理解吗?《河图》、《洛书》传说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 "河图 ",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
大家可以来说说自己对河图洛书的理解吗?
《河图》、《洛书》传说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讲天象
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
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星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星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星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金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星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星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二十八星宿
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方各有象与其属性相配,即东方苍龙为木、西方白虎为金、南方朱雀为火、北方玄武为水,将周天分为四个大区域,每一个象对应若干星宿。

古人又将整个星象作了二十八分,称为二十八星宿,每一象各辖七宿。西方也将星象分为十二星座,又用十二星座来分割一年,各配一个月的时间,星座日期是固定不变的,与实际每月的起止日期并不重合。中国将一年十二等分,是按照“节”来划分的,我们有二十四节气,这其中的十二个“节”分割了一年。和西方不同,中国节气的日期要与天地的运行相配合,由于交节之时稍有差异,因而日子不是固定的,要比西方的星座精密很多。中国古代计算人的生辰,根据的某年某月,是按照节气的交接来确定的,比如年以立春之日为界点,在此前为季冬,过了界点就是孟春。当立春早于春节,凡是出生于立春之后、腊月的人,在中国的生辰也计算为一月出生。立春在春节后的,即使是正月出生,也要算入上一年。
《洛书》讲地象
《河图》讲的是天象,《洛书》讲的是地象。古人认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圆地方,是古人对天地形态的基本认识。《洛书》表现的是天地的布局,其中白点是阳,象征着天,是天在地的投射。古人认为,天和地是有对应关系的,天上的二十八宿对应地上九州,这是中国古代的“星际分野”学说。黑点是阴数,象征地。阳数为正,在四方;阴数在四隅,也就是四个角上,这是《洛书》的基本形态。

阳数左旋,阴数右旋,二者相抱而成阴阳交泰之象。后代研究风水讲究“环抱”,这一理念便来自于《洛书》。《洛书》中包括以下几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其中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如图所示,阳数和阴数完全平和,不论将每一行、每一列还是斜纵列的数字相加,它们的和都是十五。这样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五方布局,奇数五在中央,偶数占四隅。
九宫

中国古代称之为“太一神数”,也就是“太一游九宫”所形成的吉凶趋势。九宫的具体对应关系为:
中宫招摇居于中央,正北的叶蛰宫对应坎位,东北的天留宫对应艮位,正东的仓门宫对应震位,东南的阴洛宫对应巽位,正南的上天宫对应离位,西南的玄委宫对应坤位,正西的仓果宫对应兑位,西北的新洛宫对应乾位。
其中外部八宫各对应一个节气,即叶蛰宫对应冬至,天留宫对应立春,仓门宫对应春分,阴洛宫对应立夏,上天宫对应夏至,玄委宫对应立秋,仓果宫对应秋分,新洛宫对应立冬。
八宫所代表的季节会形成不同的风,叫作“八风”,中央无风,因而排除在外。立春阴气未退,阳气未盛,故其风为“凶风”。春分之风和畅,如同婴儿一般,因此叫“婴儿风”。立夏气暖风柔,故称“弱风”。夏至热盛风微,但比弱风的势头更强一些,称为“大弱风”。立秋为夏秋之交,阴气方生而阳气仍盛,其风大小不定,好像在思考问题一样,因而叫作“谋风”。秋分之风有肃杀之气,一夜之间树叶都会变黄,所以叫“刚风”。立冬风力强劲,能折毁树枝,称为“折风”。冬至的风比立冬时更硬更寒,刮风的时候整个树枝都刮断了,因此叫作“大刚风”。总之,不同的季节采用了不同的行性,这是九宫的秩序。
《河图》、《洛书》之间的区别
《河图》形圆,阴阳合一,五行是一气,相互吸引而顺生,五行相生,使得宇宙充满生机。《洛书》形方,阴阳并不合一,而是呈错综的形态。具体来说,《河图》中的每一个位置都有阴有阳,阴阳是平衡的,《洛书》则或阴或阳,不可能形成阴阳平衡的态势,是为错综。阴阳错综会产生变化,于是形成后天变化之道。《洛书》中四方为阳,四隅为阴,不论阴阳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悖逆,都会发生运动。这个运动恰恰是天地变化的启动。这样,《洛书》就为宇宙的运行提供了变化的可能,而且讲明了变化之道,变化是以阴阳消长的形式发生的,变化是后天卦序的特征。
大家可以来说说自己对河图洛书的理解吗?
河图,洛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著名传说,据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尚书-顾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据传说;是距今七八千年前的"伏羲"时代。

什么叫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是有一匹龙马从黄河跃出,身上刻有“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的数字,即为河图。“伏羲”时代依照河图演绎为“八卦”。在今孟津老城西北的“负图寺”(亦名伏羲庙)。据说;就是当年(龙马负图)的地方儿。
在“大禹”治水时,有一神龟从洛河爬出,背上数字排列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即为洛书。

河图的內容;
河的内容,就是十个字的排列,其口诀为;一六共宗水,二七同道火,三八为朋木,四九为友金,五十共守土。即为;金,木,水,火,土。
其图左旋相生,即,右金生下水,下水生左木,左木生上火,上火生中土,反映了五行之间相生关系。
洛书的内容;
洛书的口诀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其右旋相克。后人将其与八卦九宫对应,衍生出诸多变化。
河图,洛书其内容,也包括了“天干地支”。
那么天干地支是什么?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被叫作“十二地支”。

古人,将这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搭配。就构成了六十个干支,俗称“六十花甲子”。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就是用这“六十花甲子”来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我们现在的万年历,就是以此类推出来的。
结束语
河图洛书,是中国伏羲时代,有一龙马从黄河跃山,身上刻有十个数字排列,代表着阴阳八卦,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诸多关系和诸多变化。以“六十花甲子”,来依次循环的纪年,纪月,纪日和时辰。为中国的玄学术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