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时,捷克式轻机枪的弹夹在上面,射击手是如何瞄准敌人的?谢邀,构筑瞄准线并不一定需要在枪管正上方呀!首先我们在讨论ZB26瞄准的时候,依旧不能脱离三点一线的瞄...
抗战时,捷克式轻机枪的弹夹在上面,射击手是如何瞄准敌人的?
谢邀,构筑瞄准线并不一定需要在枪管正上方呀!

首先我们在讨论ZB26瞄准的时候,依旧不能脱离三点一线的瞄准方法,还得是照门-准星-目标的瞄准方式。
但很多人能接受机械瞄准器在枪管的正上方的标准方式,为什么不能接受机械式瞄准器在枪管的侧边呢?毕竟,只要不是通过枪膛瞄准,所有的瞄准器都是和枪管有偏差的。

安装在枪管上方的瞄准装置实际上是和枪口呈现一个角度的

在子弹射出去的时候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不断下落,这时候如果想把子弹射向瞄准的目标就需要将枪口抬高一点,让子弹以抛物线的弹道在目标点和瞄准线交汇。这个交汇点称之为归零点(zero distance)如果你仔细去看弹道的话,你会发现在瞄准线和弹道抛物线之间有两个交叉点这个就是近归零点和远归零点。

一般我们都会使用远归零点来作为瞄准点来打击目标。
如何在枪支的瞄准具上计算不同距离的目标的归零点呢?主要是通过计算子弹从枪口出去,飞到目标距离的时间,再以这段时间内自由落体加速度计算子弹下落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枪口要抬高的角度,也就是相应比例的抬高或者降低照门的高度。但是很显然在战斗完成这个任务是很难且很麻烦的事情。于是在枪支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提前算好了,被做成了标尺。

标尺依靠调节照门到标尺的不同刻度就解决了瞄准线和枪口不重叠的问题。
明白这一点,你将图片旋转90度,是不是横向地看上面的图片也能解决从侧面瞄准瞄准线和枪口不一致的问题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同一平面上交汇的几何问题不用考虑维度坐标系。
ZB26左侧有一个轮子,很多人说这个东西是给ZB26上发条的。其实这是ZB26的照门。只不过人家做成了旋转照门,也就是一个轮子的样子。

通过这个旋转轮不仅仅可以抬高和降低照门的高矮,也在同时对照门的左右位置进行调整。就像你拧瓶子盖一样,如果瓶子固定不动,瓶盖是会沿着螺纹升起和降低(左右移动)的。
这个设计就将水平和垂直调节在一个动作中完成了。
抗战时,捷克式轻机枪的弹夹在上面,射击手是如何瞄准敌人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捷克式轻机枪?这可是个好哥们啊,当年咱抗日的时候,可帮了大忙,如今的抗日片里头,您没有两挺捷克式撑场面,这电视剧似乎都不够味,导演都的跳脚。
当然神剧除外,他们恨不得人手一支,那场面都看不下去。
好咱接着说!

咋说呢?捷克式轻机枪在1927年到1939年之间,咱打外边购买和咱自己仿制的捷克式就有十万多挺。
所以咱说他是明星枪这都不过分,毕竟那会作为持续火力支援的重机枪,咱太少了,而且这重机枪好是好,转移起来也太费劲了。
当年咱和日本人开打,就是因为重机枪这火力一开,被人家的什么九二步兵炮或者什么迫击炮盯上了,让人家一砸一个准,没法子呀,就是太重了,转移不方便。
而这捷克式就不一样了,打几枪,一个人抱着就能跑,生存几率大大增加。
不仅如此,在冲锋的时候,咱还能提着捷克式进行冲锋,马步这么一扎,扳机这么一扣,哒哒的子弹就吐出了,能给冲锋的步兵提供一点火力支援。
所以那会捷克式可要比重机枪吃香啊!
那么咱对这捷克式投入多一点关注,那也是应该的。
这里头最让大家伙感到费解的是,这么好的枪,他为嘛把个弹匣整上头呢?咋就那么显摆,这明摆的让人射击的时候,感到不舒服吗?
这是俩问题,咱先回答第一个弹匣为什么整上头,然后回答如何瞄准。
捷克式的弹匣为什么放在了上边。

咋说呢?这应该算是一种时尚吧,当时的轻机枪都是这么干的。
您比如说,感觉捷克式不错,英国就进行了仿制改进,最后出来的布轮机枪,最明显的就是加大了弹匣的子弹,足足三十发,比捷克式多了十发,但也造成这枪整体比较重。
而这弹匣,他们就没改,依然搁在了上头。
还有著名的转盘机枪,那大转盘就在上头放着。
这还有日本人的九六式轻机枪,就这玩意不仅弹匣在上头,而且机枪还给配了一把刺刀,您可以想象一样,端着机枪拼刺刀的日本人,也不知道日本人是咋想的?
其实您把这弹匣搁到上头,他头一个就是影响视线,再有一个就是因为这弹匣口是朝上的,他很容易在环境恶劣的战场上,掉入土块或者石头子啥的,这就不好了。
那么他们咋还这么干呢?
这要怪就得怪,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轻机枪——麦德森机枪。
这枪是在一个叫做威廉.郝尔曼.奥卢夫.麦德森的丹麦炮兵上尉的帮助下生产的,哎!要不说外国人的名字长呢?
开始人家是为了生产一款自动射击的步枪,提供给骑兵使用的,所以他的供弹方式,就效仿了步枪那种从上边供弹的方法。
大家伙可以想象一下,三八大盖是不是打开上面,往里头塞子弹的?那会的步枪都这么干。

这供弹方式定型之后,由于用户对这枪不怎么满意,不断的提出要求,最终就变成了顶部供弹半自动步枪,他们叫他机步枪,一战结束之后,这才定性叫他轻机枪。
这玩意特别好使,各个国家不仅买,还想购买专利,搁到自己家里头生产,俄罗斯人,英国人都想这么干,结果俄罗斯爆发了革命,英国人口袋太瘪了,都没弄成。
此后这枪二战结束后都在生产,光丹麦就装备了五十年,到了1970年的时候葡萄牙的陆军还在用。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说明,这枪的经典,既然这么经典,其他的轻机枪在设计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就要把这弹匣上置的毛病给学了过去。
所以捷克式的这个样式的来历,也没啥惊人之处。
后来的勃朗宁看到了这个缺点,把这弹匣改到下边,但这在当时不是主流,只是后来才得到人们的认可。
那么弹匣你上置了,这视线肯定要被那么一大坨的弹匣给挡住了,你咋瞄准呢?

这您就把那小心肝妥妥的放在肚子里好了,军工们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军工们把准星和照门放在了枪体的左边,所以机枪手想用瞄准的时候,只要把这头歪歪一下,从左边去瞅那照门和准星,达到三点一线的要求之后,直接扣扳机就成。
而且捷克式还体贴的给机枪手准备了一个调标尺的东西,那就是同样被设置在左边,弹匣旁边的一个圆形的标尺调节器。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好奇了:“那你放左边,那肯定会影响精度啦?”
您这么想也对,这多多少少肯定会有所影响,但您也别忘记了,这枪叫轻机枪,他的根本目的是用来进行压制对方火力的,他可没有步枪那种精度射击的要求。
也就是说您能压制了就好,至于打中打不中的那到是其次,他是排在第二位的。

可就算是这样,依据捷克式的各种优点,这反而不是很重要的,他的精度虽然因为这准星和照门左偏差了一点,但其实没有咱想的那么不好,还是很好用的。
您要知道,就这捷克式,当年生产出来不仅装备了捷克的军队,他还销售给了十几个国家,光出口就出口了十二万挺,后来他们不是被德国人占领了,这枪才停止了外销。
所以捷克式绝对是好东西,精度上不去的话,他也卖不出去不是?
而且这弹匣搁在上头也有好处,至少出了问题,维修的时候很方便的,就光这一点,他就不是弹匣下置不能比拟的。
这还不算,降低火线的高度这块还有优点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