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都已经有大部分人选择了开放但是还有部分人要求再次封控?很简单,因为不少人发现放开之后形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第一,我不知道题主这个“大部分人只是发烧喉咙...
为什么都已经有大部分人选择了开放但是还有部分人要求再次封控?
很简单,因为不少人发现放开之后形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第一,我不知道题主这个“大部分人只是发烧喉咙发痛”的数据是怎么来的。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泛“阳”,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通过微信与各路亲朋好友实时交流最新情况,就我目前看到的现实是——难受比轻松的多,死亡比预估的多,天天报到的“无症状”者几乎凤毛麟角,甚至还出现了不少青壮年死亡案例!这哪里仅仅是鼓吹的什么“大号感冒”!
第二,有计划、有批次的接力“阳”没有实现,目前已经造成实际医疗挤兑现象,更糟糕的是药物被疯抢,许多真正需要药物人无药可用,这又造成一些完全不必要的损伤。恶性循环,恐慌情绪在蔓延。
第三,解封是为了经济,可实际呢。原来的不完全开放,餐馆还有人吃,商场还有人逛,现在真正放开了,放眼望去却是一片空荡。无数商家大抵是要死在这个冬季了。
第四,各路专家说法不一,甚至前后都不一。我认为这又是一个极大的失误,关于“疫情”只能有一个说法,哪能和开玩笑似的各路专家在媒体上“搞辩论”?老百姓该“信谁”?说不准就不要说,越是这样越是有失“公信力”,而“公信力”的塌方只会加剧恐慌情绪蔓延。医疗挤兑、药物疯抢的情形也会愈演愈烈。
我并非有意夸大,或者说制造什么恐慌气氛,只是觉得放开没错,但是这个放开似乎有些太仓促了点。将人群有计划的分三波或者四波解禁,这样医疗上有保障的,局面总不至于现在这么紧张。
为什么都已经有大部分人选择了开放但是还有部分人要求再次封控?
因为人是永远无法共情的,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呀。
想恢复管控的人,是那些封控前对自己生活也没有什么影响的人。
他们都是什么人呢?
宏观上看,我们国家的旅游业、外资、服务业、物流运输、制造业……很多产业都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微观上看,奥密克戎的毒力已经大大下降,对我们个体的影响其实很有限。
这本就是一个取舍的问题,当封控的收益大于放开可能会引起的不稳定,那么国家就会继续封控;反之的话,就会放开。
一切都是建立在稳定上的,是由稳定主导的。
那会不会也有即便自己的权益已经因为封控严重受损,但是还支持封控的人呢?
有。
这就是抢连花清瘟和几百片布洛芬的那些人。
科学什么,思想什么,道理什么的,在这些人脑子里完全不重要,他们只要看见一个自认为可靠的信息源就会出现异奇的认同感,从而引发一系列诡异的行为。
归根结底,是缺乏了一些自主性、长期被引导的结果,但这不太是普通民众的原因。
正如同,什么样的光,会催发什么样的花。
还有,开放和封控的结果其实与你我都无关,这并不是我们的选择。
倘若这真是如问题中所说,是我们大部分的人的选择,那过程怎么会如此跳跃、结果如此激烈呢?
小孩子有情绪,大人们允许罢了。
家长们意见其实也不一样,爸爸说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妈妈说还不如听孩子一回,要就买呗。
最后不管是打还是买,被采取意见的人,暂时就有了家庭地位。
谁说了算,是件和稳定同样重要的事。
所以过程也就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