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一瞬间你突然理解父母了?小时候总想着要快点长大,快点离开家里,离开这个穷苦的地方。我那时候读书很晚,8岁上的幼儿园,家里很穷,因为我长得胖嘟嘟的,从小也被村里...
哪一瞬间你突然理解父母了?
小时候总想着要快点长大,快点离开家里,离开这个穷苦的地方。
我那时候读书很晚,8岁上的幼儿园,家里很穷,因为我长得胖嘟嘟的,从小也被村里的人叫了个花名“肥婆”。
我们家四姐妹,我排行是第三,那时候上学都是自己去学校的,早上就跟村里的小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在学校被欺负了,我会告诉村里高年级的大哥哥,因为他们会给我撑腰。
我们那时候读书都是交钱的,每个学期2-300元左右的学费,父母都是种地的人,那时候的学费简直是天价,父母就是靠种菜,种水稻为生,我们家的经济来源就是靠父亲做苦力和母亲种菜来卖。

我们那时候的学费就是靠母亲种菜,种稻谷所得
每个学期我都是最后一个交学费的人,因为要等母亲把水稻卖了,把家里种的交了学费学校就给你发课本和学习资料。
那段没有书本的日子估计现在的人都无法体会的,自己没有书本,就厚着脸皮跟同桌说让他给我一起看一下课本。
那时候最害怕就是放学了,放学回家还要挑水,烧水,年龄小的都要帮家里干活的,年长的哥哥老是抓我烧火,以前农村里能用煤气灶煮饭的都是有钱人,当时村里全部都是用土灶的煮饭烧水,用禾杆草做燃料用来煮饭。

农村人都用土灶煮饭烧水
在我的印象里我的童年都是干活,家里每年都种冬瓜,难得星期六,星期天不用上学,我又被父母抓去田里拔草,跟我一样年龄大孩子他们都在家里看动画片,而我就要去帮家里干农活了,有时候我还因为偷懒,去看动画片,父亲就拿着木棍来找我了,看着父亲拿着木棍过来,我就赶紧的跑.....小时候因为逃避干活,父亲手里的木棍够被打断好几根。
冬瓜收成时还要从田地里搬回家放,一个冬瓜好几十斤,地里搬出马路,还用木车一车一车地拉回家,就等着瓜贩商过来收购了,通常也是几毛钱1斤。
我们那时就是住着泥砖房,我们那里农村都是吃白粥的,我妈5点左右就起床煲白粥了,一煮就是一天的,在农村里早餐也是吃白粥配咸菜,那时鸡蛋粥和炒饭,都是必备的。中午也是炒一个青菜配白粥。

喜欢吃粥在我们那里都是很流行的
记得有一次下很大的雨,天开始黑了,一个穿着雨衣的中年女人来到我们家门口,看着他身上破旧的衣服,还有被雨淋得湿漉漉的站在我家门口,母亲和父亲并没有大声赶他走,那人开口说问能不能给点饭他吃,母亲没有说话就走到土灶里,装起一个大饭团,递给了那个人。那个人拿着饭团就走了。
父亲对我们很严厉,那时我2年级,哥哥6年级,哥哥因为跟同学打架,用刀把同学的鞋子和脚都刮伤了,父亲被叫到了学校,赔了医药费给同学,回家后哥哥比父亲打的半条命,连续的几天,哥哥的日子也不好过,自从发生这件事后,父亲就经常对哥哥说不要在外面惹事。
其实我们都知道,是那个同学惹事先的,只不过哥哥气不过就伤到了同学,而父亲就把这个全怪到 哥哥身上了。
我过年时的衣服都是别人家大姐姐的旧衣服,衣服上都是补丁,补了又补,母亲是个很节省的人,平时我们没有零花钱的,我就是借以说要买书本为由,让母亲给我几元钱。母亲也因此老是责骂我,说我用钱多。我对此也很反感母亲的责骂。
初中一毕业,我就出去工作了,我想早点离开这里,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家没有钱再供我上学了,我记得很清楚,母亲在我毕业时跟我说,你主要是在留在家里做工,不要到外面工作,我就给你买台摩托车。
那时候我姐已经在广州工作了,也在广州谈了男朋友,远嫁是铁定的事情。
我没有听母亲的话,跟着我们村里几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一毕业就远赴广东,我记得我坐的是大巴士,先到的东莞,因为我晕车,一路的晕车吐得我黄胆汁都吐出来了,也不知道转了多少趟车才到的。
我们村里有个大学生他们在这里电子厂做的主管,是她介绍我们几个过来工作,我刚到这里,就感觉空气不适应,周围都是工业园,当晚我就住在他们的宿舍里,主管级别是分开有单间宿舍,我看到他们的房间没有窗口,靠在房顶的位置离里装有一个很大马力的排风器,声音很大,那晚我彻底失眠了,感觉这里很不适合我。
第二天,他们问我怎么样,要不要来这个厂上班,我感觉这里空气不好,有点喘不过气,加上我发现这里的饮食我也吃不习惯,我说我要去广州找我姐。后来他们又把我送到了广州,我不知道坐了几趟车,一路上都是头脑晕乎乎的,他们把我送到了我姐工作地,来到了广州的城中村,感觉这里空气好了很多。也感谢他们一路的照顾把我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
刚出来工作的那2年一直在我姐那里工作,那时工资是300元/月,吃住都是在我姐那里包的,那时候除了买衣服,我几乎每个月都有打钱回去,第三年,因为一些原因,我自己到外面找工作了。
到了外面工作这个用钱的地方就多很多,什么都要用钱,后来给家里打钱也少了,每次打电话回去给母亲,母亲就责备我,让我不要乱花钱,要省一点,打工的钱都不够用,我后来因为这样子跟母亲置气,连续的几年都不打电话不回家,有钱也是让人转回去。
又过了2年,跟母亲再打电话,就从来没有说钱的问题,可能是我以前跟我姐他们说过,一打电话就是要钱,所以我不打了。
我就一个人在广州工作,找工作,很少找老乡或者同村的人联系,我有什么时就只会跟我姐联系,我有时候假期也会去我姐那里玩。经常出去玩,吃,喝,我也成了他们的所说的月光族。
给家里从来是报喜不报忧的,虽然我有时候很任性,但是我知道,在外面工作,一些不好的事情我不会跟家里人说,我怕他们担心。
再后来在广东结婚生子,那时候父母很无奈,这个是我自己的选择,其实父母对我远嫁他们是没有办法的,他们也无奈,说这个是我自己的选择,以后不好不要回家哭就行,其实父母都是说得是气话。
自从我也做了母亲后,我就每年过年都要回娘家,每次离别时母亲都哭得淅沥啪啦的,看着很难受。
2016年那时父亲去世,那时候我带着儿子联系上姐姐一起坐着大巴士连夜赶回家。其实父亲那时已经不能走路1个多月了,有一天哥哥打电话给我们,说父亲可能不行了,因为父亲已经不吃不喝几天了。看我们要要回去见最后一面。
当时我们都说好的,不要在父亲面前哭,但是我看到父亲皮包骨头的模样,躺在床上不能说话,泪水管不住地往下流。
父亲卧床的这一个多月,其实最辛苦的就是他们的两个儿子,哥哥和弟弟,自从父亲病了以后,他们就放下了工作,回家轮流的照顾父亲。遗憾的是我们做女儿的都没有在床前尽孝,父亲到走的一刻也没有享受过女儿福。
父亲是丧事办完后,我们又各自回了家,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母亲,父亲走后,母亲就成了孤独的人。
想想自己年轻时的无知和愚蠢,我很自责。
理解父母用心时为时已晚,我们唯有珍惜这以后的日子了,虽然没有像别人那样三头两天的回家看看,但是我会隔三差五的打个电话问候,每次母亲一听到我的电话,隔着屏幕都知道她是很开心的......
哪一瞬间你突然理解父母了?
奶奶89岁去世的时候,父亲一脸笑容地做着迎来送往的接待事宜。看到父亲的笑容,那一刻泪眼婆娑的我对他恨之入骨。直到大伯去世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了黑夜里瘦弱的抖动的背影后,我才明白......
小时候,我们的第一个死对头不是父亲就是母亲。大多是严肃的父亲。因为我们小时候的激情澎湃,我们小时候玩高兴后的依依不舍被打断的时候,总是我们的父母。稍微脾气暴躁的父亲,轻则一声怒吼,重则棍棒拳脚伺候。
这个时候,慈爱的奶奶就是我最大的救星与抚慰。挨骂后,奶奶轻声细语地抚慰;挨打时,奶奶毅然决然地将我护在身后;委屈时,奶奶轻柔地抚摸以及变戏法一样拿出来的糖果......

(暴躁与爱集于一身的父亲)
小时候上蹿下跳不安分的我:
大多数的男孩子血液里都流淌着不安分的基因,这种基因会让男孩子把一生的调皮劲都在当孩子的时候释放出来。掏鸟窝、、玩泥巴、跳水库野泳,甚至都会有比试谁吃土最多最厉害的高光时刻......
北方每家都有一圈院墙将家围起来。围墙上安装防盗的武器最喜欢最实用的就是玻璃碴子。在盖围墙的时候,将碎玻璃的尖头朝上,下面固定在院墙的泥巴里。胆敢爬进家里偷东西的话,玻璃碴子就是第一道关。
小时候放寒暑假的时候,父母去田里劳作的时候,当时自己是很纠结的。不愿意被锁在家里写作业,想跟着父母下地干活,但是又受不了干活的苦。在家憋着更难受,作业写不进去,有没有人陪着玩。最是无聊。
偶尔被锁在家里烦躁的时候,心里的躁动就会让脑袋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翻墙出去,外面的世界是精彩的,有鸟窝掏,有小伙伴陪,有水库游泳......但是转眼一看那高耸的围墙,围墙上反着绿油油的玻璃碴子反射的光。赶紧就自觉地打消了翻墙出去的念头。
这时候,我最大的救星就是我奶奶了。奶奶住在我家隔壁。我会搬一张凳子,站在凳子上大声地呼喊着我奶奶,奶奶就会问我咋了,我就假装说自己肚子疼得不得了。奶奶一开始的时候信以为真,赶紧开门过来看看我。我就跟奶奶调皮后直接一溜烟的趁机夺门而逃。
几次利用下来,奶奶也还是“相信”我的话,只是每次在我逃跑后无奈地摇摇头。父亲每次也是无可奈何地看着奶奶不说话。溜出去后玩疯了,饭点到了还是不愿意回家。一来感觉自己还没有玩尽兴,二来也害怕,害怕回家后又要挨打。
最后到晚上了,父亲脸色铁青地来到小伙伴家,拧着我的耳朵就往回拽。疼得我直喊自己错了。回到家以后,我战战兢兢的自觉的趴在条凳上,等着挨打屁股。这时候,我最希望我奶奶恰好在我家里。这样我就能够免掉一次挨打。

(趴在条凳上挨打的调皮孩子)
但是往往这时候,奶奶也会在自己家吃饭。开始的时候,我也算是小有骨气,硬忍着。但是随着我年龄越来越大,我依然是毫无改观,依旧是玩心一片。父亲气不过,下手打起来越来越重。自己仅有的那点骨气也就再也撑不住了。
这时候我会在趴凳子的时候,故意将头的方向朝向奶奶家,开始挨打以后,就拼命地扯着喉咙喊奶奶。一墙之隔的奶奶肯定能够听见。每每都是一小会奶奶就来了,推开了父亲。拉我起来,挡在我面前......母亲在父亲打我的时候也会劝我父亲,但是父亲压根就不搭理母亲。只有奶奶会直接隔开父亲护着我。父亲也无可奈何了。
父亲无可奈何之下,也就住手不再打我了。到了初中的时候,我已经开始住校读书了。一周回家一次。奶奶也不用护着我了,但是奶奶会在我每周回家的时候,做一些过年才能吃到的菜肴。犒劳我,给我加点油水。再加上母亲做的一顿好吃的。初中时期的我,最盼望的就是一周后回家的时候。
初中的时候,也是孩子叛逆期的时候。我最反感的依然是父亲。只要我成绩稍微差点,直接就瞪着眼吼我。我都会被吓得够呛。直到有一次,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成绩彻底考砸了。回到家后,父亲直接拖出小时候我趴着的条凳。
几乎是条件反射一样的,我很熟悉地趴了上去。父亲脱下脚上的凉鞋就抽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那一刻我坚定地认为,我这父亲是后爸!对父亲的厌恶也到了极点。我甚至暗自发誓,以后考大学要尽可能地报考远一点的大学。最好是再也不要看到父亲了。
我们小时候的初中考高中也是有录取率的,也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够上到高中。那时候成绩优异的家庭条件困难的,会选择直接从初中考中专。因为中专毕业后会分配工作的。父亲就希望狠狠地逼我以后,能够直接考上中专就好了。就是端上铁饭碗了。也算是彻底吃上国家饭了。
但是玩心一片的我,根本意识不到父亲说的所谓的分配工作的好处。仍旧是随大流的学习。学习成绩始终处在中等偏上的位置。根本没有机会考取中专的。甚至如果再放松一点学习,连高中都考不上的。

(大专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的报到证)
奶奶去世时候父亲的笑容:
但是挨打以后,学习成绩还是有所提高的。就这样,我顺利地考上了高中。读高中的时候我们也是住校的,一个月回家一次。就在我读高三的一天上午,我大伯家的哥哥到学校来找我。当时我正在上课。哥哥跟老师说清楚以后,老师返回教室让我收拾下书出去,我哥哥在外面。
我有些诧异地出了教师。看到哥哥以后,我赶紧问怎么回事。哥哥没有说什么,只是让我把书本收拾好,跟他回家。我还是一脸诧异。但是看到一脸严肃又略带愁容的哥哥。我意识到应该是什么不好的消息。
在回去的路上,我还是忍不住再次问哥哥,到底是咋了。哥哥沉默良久之后看了我一眼说,奶奶可能不行了。刹那间,只感觉大脑内一声轰鸣的巨响,血也冲到了脑门子。双手抱着头,瞬间眼泪就流了出来,一颗一颗地滴落在大巴车的地板上......
直到被哥哥叫醒之前,自己整个大脑都是迷糊的。根本没有思维想法主导自己。到了下车的地方,被哥哥拉醒后,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尽快再尽快地回到家。坐在哥哥摩托车的后座上,耳边呼啦呼啦的风声传来,但是大脑里只有一副画面,那就是瘦弱的奶奶护在我身前的画面......
回到家后,父亲站在奶奶家的院子大门口处,满脸笑容地招呼着来来往往的亲友们。看到父亲的笑容的那一刻,我对父亲的厌恶瞬间转化了。转化成了恨!我直接绕开父亲冲进了奶奶家。看到躺在床上依旧慈祥的奶奶,我轻声地喊着奶奶,生怕自己的声音太大吵到熟睡的奶奶......
姑姑哭泣着提醒我说,庆,奶奶凌晨的时候走了,她听不见了。我完全控制不住了自己的情绪。失控地嚎叫着奶奶,一遍又一遍......我再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躺在了自己家里。原来是我悲痛过度昏厥了过去。
母亲坐在床尾背对着我小声的抽泣。我立即挣扎着坐起来,我要去看奶奶。母亲察觉到了异常。转身按住我说,奶奶已经走了,你不要去了。奶奶在世的话也不愿意你小孩子去送她走。母亲轻柔地说着。我也没有再坚持了。我又缓缓地躺了下来。
奶奶走之后,我再一次看到父亲陪着亲友们在喝酒,不时的漏出脸上的微笑。我从没有如此刻的厌恶父亲,恨父亲。我认为父亲就是故意的。因为奶奶生前护着我,阻拦了他脾气的爆发。一周后,我回到了学校上课。
半年后,我高中毕业了,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我依然填报了宁夏的一所大学,第二志愿填报了安徽合肥的一所大学。最终,我被合肥的学校录取了。
再三执意要送我去读书,我三番五次断然地拒绝了父亲的提议。父亲竟然破天荒地没有发脾气,更没有再执意要求陪我一起去了。我为我从小到大这唯一的一次胜利而沾沾自喜地足足一个多月的时间......

(相比较父母们送孩子上学,我是一个人扛着行李去了)
大伯去世时父亲的背影:
在大二的时候,临近放暑假了。同学们都在提前整理行李,做好回家的准备。但是我一点都没有收拾。因为我不想回去。我想继续留在合肥勤工俭学赚钱。同学们都认为我赚钱欲望太强了。但是只有我铁哥们知道是因为我不愿意回家,不愿意回家看到让人厌恶的父亲。
就在放假前的几天,我接到家里的哥哥的电话,大伯去世了。想起大伯慈爱的面容。我没有丝毫的耽搁。迅速地收拾好了行李请假提前回家了。依旧是坐在哥哥的摩托车后座上,让我思绪瞬间回到了几年前......
回到家以后,伤感的情绪再也控制不住,我来到大伯家,又让我看到了父亲迎来送往的笑容!我赌气不看他,直接到了大伯家里,我恭敬地跪下磕了头。起身搀扶着哭泣的母亲。鼻头一酸,自己的眼泪也留了下来......
之后的两三天,父亲一直在大伯家帮忙。一天夜里,突然睡醒的我起来上厕所。轻手轻脚地来到院子里,我看到了一道背影。那是父亲。父亲嘴巴里还在嘀咕着什么。我站住没有动了。仔细地想听清楚父亲在说什么。
仔细看父亲的背影的时候,我才发现父亲的背影很瘦弱、单薄,双肩在抖动。父亲小声的说着,娘,大哥去找你了......嘀咕到这里的父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哽咽的哭声传来,肩膀抖动的更厉害了......
我瞬间眼前起了雾,鼻子很酸,眼泪随之就流了下来。哭泣的声音忍不住了。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内心压抑了那么多年的对父亲的厌恶与恨仿佛丢失了。瞬间心里空落落的。我的哭泣声打搅到了父亲。父亲赶忙回头看了一下,发现是我,什么也没有说,就起身回了房间......
那一夜,我彻底失眠了。我才意识到我认为的可能是错的。第二天,我迫不及待的找到母亲,说了昨晚我看到的父亲。母亲叹了一口气说,这已经是第五天了。我问母亲是什么意思?母亲说,这是你大伯去世后,你父亲第五天没有睡觉了,他根本睡不着,以为我睡着了。 他偷偷的起来去院子里哭.....其实我知道,我没有说过......
母亲接着说,你奶奶去世的时候,你父亲足足一个多月里每天都是半夜起来去了院子里......

(网络配图:孤独悲痛的父亲)
父亲的性格倔强,母亲劝说根本没有用。所以母亲干脆就不劝说了。只是白天把饭菜做得更营养丰富一些。让父亲补充体力。奶奶走的时候,大伯远在他乡没有回来。父亲还是对大伯很有意见的。但是大伯去世后,父亲还是毅然地站了出来,大小事一手操办。
我在整个暑假期间没有再回学校了,破天荒的,在家跟着母亲学起了做饭做菜。母亲虽然有些诧异,但是一向不管事情的母亲也没有多问。手把手地教我做起了饭菜。我也格外认真地用心学。父亲依然是每天起早贪黑地去工地上班。
在暑假即将结束的前两天,我随着母亲去了一趟集市,用我自己勤工俭学积攒的钱购买了很多的食材。大多数是父亲喜欢的。尤其是卤制的猪头肉。是父亲最喜欢的下酒菜。赶在父亲下班回家之前,我做主厨,母亲帮我打下手。我足足做了十二个菜。荤菜占多数。搭配几个时令的青菜。无论是整桌菜的颜色搭配,还是菜的状态都是让人垂涎欲滴......
父亲回到家的时候看到满满一桌子菜也愣了一下,转头看向母亲说,咋了有什么好事?母亲点了点头说,恩 。父亲疑惑地看向我,我没有说什么。母亲说,你赶紧去洗个手,开饭了。父亲点了点头去了。
父亲回来的时候,我已经把酒给父亲倒上了,酒香四溢。不喝酒的我都感觉喷香。我慢慢地给自己倒了一杯。父亲看了看我手里的酒瓶,又看了看我面前的酒杯子。父亲皱了皱眉头,但是马上又舒展开来。
我端起酒杯,站了起来,恭敬地对着父亲说:爷,我敬你一杯。我错了,我错得很彻底。说完,我仰头一口喝掉了杯中的酒。第一次喝酒的感觉很奇怪,有一些辣辣的感觉,但是稍微一回味,又是苦苦的味觉,最后一咂摸嘴,竟然有一股淡淡的甜味......
这一桌子饭菜是我做的,我说,母亲指导的,酒是我勤工俭学赚来的钱买的。我年少无知,但是我现在明白了,是我错了,我错得很彻底。希望父亲您能原谅我。
父亲怔怔地看了我好一会,然后仰头一饮而尽。坐下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泪珠从父亲的眼角滚落下来。我赶紧起身给父亲的小酒杯满上。瞬间一家三口都陷入了沉静中。良久,双眼通红的母亲轻声说,吃菜吧,都凉了......
那一晚我喝的人事不省。临回学校前,母亲说那一晚,父亲又是在院子待了一整晚没有睡觉......
母亲说,父亲面对再苦再累的农活,面对精疲力尽的建筑工地的劳作都没有任何的怨言。但是在奶奶、大伯去世的时候,已经到了濒临倒下的境地。父亲是奶奶去世、大伯去世的时候家里的顶梁柱。父亲没有时间去悲痛,因为所有操办的事情都只能是父亲扛着......

(丧事迎来送往忙碌的父辈们)
现在的父亲:
毕业后,我定居在了安徽。父亲的主意。因为父亲觉得我适合这里。我很纠结到底是回家还是定居在安徽的时候,父亲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跟我说,安徽不错,适合你。我选择了听话。父亲做这个决定的唯一标准就是利于我、适合我。
父亲来过我这里几次,但是都只是待了些日子就回去了。因为这里的语言、饮食等让父亲感觉很陌生。我至今都还在后悔,我当初就不应该再一次听父亲的话。
父亲至今仍然坚持去工地上班,我每年给他们的钱,父母不仅不花,反而以给孩子包红包的机会全部返还给了我,还额外加了一些。我知道我拗不过父亲母亲。但是我知道一点,父母有需要我的时候,那时候就是我全力以赴的时候,那时候谁都拗不过我的......
已为人父的我,每次打电回家,我都叮嘱母亲保管好我当年趴着挨打的条凳......因为母亲说,每当我如是交待的时候,父亲听到了都会是咧嘴憨笑......

(痛并依托回忆的条凳)
一个月攒一瓶酒的我:
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收集酒,不管是新出来的酒,还是老酒。我都雷打不动的每个月收集到一种不同的酒。不论酒的贵贱,只论酒的品种。原因只有一个——父亲爱好喝点酒。每年一次雷打不动地回家。带的都是酒......
父辈们有且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我们一切安好。作为儿女,我们必须也对应着一个纯粹的念,那就是反哺。
一句话总结:年少不懂话中意,听懂已是意中人......

(年少不懂话中意,听懂已是意中人)
写在最后:
父辈们在操办丧事的时候,内心的痛楚一点不少于任何人,但是作为顶梁柱的父辈们,没有时间去悲痛。因为方方面面的事情需要他们去做。但是一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种落寞孤独与悲痛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瞬间就让我们的父辈们坚毅的身躯佝偻起来.....
理解父母是我们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开窍的时候,一旦我们开窍了,我们的父辈们就会燃起熊熊的信心。因为这就是孩子与父母真正意义上交流的开始。
再回首,已是开窍的十余年了,留给我反哺父母的时间不多了,唯有珍惜当下每一刻。即便是隔三差五的一通电话,也是父母们开心几天的大事情......
全文结束,共计5400字。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心一意终不改。

(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