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的绿营兵是如何编制的?绿营是清廷在入关后借鉴明廷的镇戍制度,并对原明的部队进行收编整改为自己所用而建立的武装力量。因为其使用的旗色是绿旗,故命名之为绿营,所...
清朝的绿营兵是如何编制的?
绿营是清廷在入关后借鉴明廷的镇戍制度,并对原明的部队进行收编整改为自己所用而建立的武装力量。因为其使用的旗色是绿旗,故命名之为绿营,所谓“国初定八旗之色,以蓝代黑。黄白红蓝,各位于所胜之方,惟不备东方甲乙之色。及定鼎后,汉兵分皆用绿旗,是为绿营”。总体来看,绿营和八旗都属于清廷的经制之师,都是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武力支柱。

从地域上看,绿营大概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京师巡捕营和驻守各直省的绿营。
京师巡捕营
此兵设于顺治元年,原是只有南、北两营兵马。后于顺治十四年增置中营。乾隆四十六年,由于“稽查巡缉更觉耳目难周,所有从前额设官兵不敷派拨”,遂又增加左、右二营,遂成南、北、中、左、右巡捕五营编制,至此成为中叶以后巡捕营的定制。兵员常年保持在10000人左右,构成有马兵4000人、战兵3000人、守兵3000人。

根据《钦定八旗通志》,其职官构成有副将1人,参将4人、游击5人、都司5人、守备18人、千总46人、把总92人、外委千总46人、外委把总92人。当然,不同文献、时代军官数量有所不同,但数字变动并不大。而整个巡捕五营受步军统领的统一指挥,但据嘉庆朝《大清会典》记载,又设左、右两翼总兵以分步兵统领之权力,这应该是有鉴于乾隆时期和珅以首辅兼步军统领的流弊而引起的。

各直省绿营兵
从编制上看,全国绿营兵共有12个层级官爵,根据嘉庆朝《大清会典》,统辖全国绿营兵的有总督11人、巡抚15人、提督19人、总兵56人、副将108人、参将152人、游击311人、都司423人、守备715人、千总1515人、把总3133人、外委4256人。其中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麾下都有其专门负责的直属部队,分别是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当然,也有些特殊单位,比如四川成都将军管辖绿营兵,这部分被将军直属的绿营兵被称为军标、而河道总督的直属绿营兵被称为河标、漕运总督的直属绿营为漕标。而这些定名为“标”的直属部队随着层级不同分为2到5个“营”(注意和下面所说的营不同,这是标一级所属的营队),一般来说以左、右、前、后、中来命名。


乾隆朝《大清会典》绿营兵编制
而在“标”以下,则设“协”,统属于副将,任务是协助防守本镇之要害。“协”以下设“营”,任务是分守本镇城池要害(特别要注意一下,这个“营”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营级编制,人数并无定数,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归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属。“营”以下设“汛”,任务是守卫道路、边境,归千总、把总、外委统属。

绿营兵按军区划分分为直隶、山东、山西、河南、两江、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两广、云贵,其下又分为66镇。这是军区以下的最大单位,至于各军区设镇多少又无定数,由所在地区的战略地位所决定,如陕甘者设3镇、四川者又设4镇、闽浙有13镇之多。当然军区既然镇数不一,兵数肯定也不一样,此自不待言。
以总数言之,绿营兵大概有60万左右,兹录各朝兵数如下,数据来源于《石渠余纪》:康熙二十八年《会典》记有588140人、乾隆二十九年《会典》记有637323人、乾隆五十年《文献通考》记有599184人、嘉庆十七年《会典》记有661671人、道光元年《中枢政考》记有623489人、道光二十九年兵部册档记有585412人。
综上所述,就是清朝各省绿营兵的大致情况。
引用文献:嘉庆朝《大清会典》、乾隆朝《大清会典》、《钦定八旗通志》、《石渠余纪》、《清高宗实录》
清朝的绿营兵是如何编制的?
绿营兵是清朝的常备国防力量,自京师到地方各省,都有大量绿营兵驻守,其总兵力大体保持在60万。
驻守京师的绿营兵是巡捕营,由步军统领衙门节制,分驻京师各地。
而驻守地方各省的绿营兵,则分为四级编制,即镇、协、营、汛。

具体来说,各省绿营的最高军事主官为提督,官阶从一品。提督虽为从一品高官,但要受双重领导。一方面,提督的任免和辖下军队的调动权归兵部;另一方面,对提督日常的领导、监督和考绩则完全听命于总督。即便在本省范围内,由于巡抚一般都会加兵部侍郎衔,所以对提督也有一定的督促之责。
提督以下设镇,统归其节制。所谓镇,就是各省依照其战略特点所划分的若干军区,每一军区即为一镇,设最高军事长官为总兵,业务上受提督领导,行政上受督抚管辖,官阶正二品。
镇以下设协,由副将节制,官阶从二品。协以下设营,为绿营兵的基本军事单位,依战略地位不同,有大有小,规模较大的营下辖千余人马,规模较小的营也就几十人,军事主官为参将,官阶正三品,下辖游击、都司、守备等武职。

营以下设汛,负责扼守重要战略据点或要冲,人数不多,每汛数人至数十人不等。
绿营兵这种分散驻扎的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迅速平定小规模的叛乱,而且也有助于地方驻防八旗兵对其形成局部兵力优势。但问题也很明显,那就是不容易完成兵力的集结,一方面耽误战局,另一方面劳民伤财,因为调动部队的过程需要由地方提供军需和粮草。虽然战后可以到户部申请报销,但走流程旷日持久,还要给堂官们各种孝敬,最后也未必能足额报销。
除了分散驻防的绿营兵,还有一类绿营兵是家中驻扎的直属亲兵,统称为本标。总督、巡抚、河督、提督、总兵等官都有数营亲兵供其节制,如总督所辖绿营兵为督标,巡抚所辖绿营兵为抚标,河督所辖绿营兵为河标,提督所辖绿营兵为提标,总兵所辖绿营兵为镇标。

以上是陆路绿营兵,此外还有水师,亦是绿营兵。清前期共有三个水师,即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及长江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