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吕思勉认为汉武帝用兵用人不当,对卫青霍去病评价极低,你怎么看?提起卫青霍去病,这对号称大汉双壁的将军在历朝历代皇帝、武将当中都受到非常高的评价,凡是提起为国征战...
吕思勉认为汉武帝用兵用人不当,对卫青霍去病评价极低,你怎么看?
提起卫青霍去病,这对号称大汉双壁的将军在历朝历代皇帝、武将当中都受到非常高的评价,凡是提起为国征战的人,大多比之为韩白卫霍,但是文武两样情,在武将眼中能征善战的卫霍在很多文人眼中不过是无能外戚。

这种评价从宋朝苏轼到近现代的吕思勉一脉相承,他们的论调都很简单,汉武帝任人唯亲,不重用李广等真正的人才,喜欢重用充妾的家人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恁是拿汉朝的国力堆出了一两个当世名将,当时汉朝取得的胜利不是三军将士和统兵大将的功劳,而是汉朝财物的胜利。
这种观点,苏轼直接说卫霍不过是个舔屁股的奴才,而吕思勉则善良很多,没有抨击卫霍奴才身份,但是老头大笔一挥,卫霍的不世之功直接变成了汉朝国力的碾压,这俩个外戚对于汉匈战争不仅没啥功劳,而且浪费军需、不爱惜士卒。

依着老头的意见,当时强大的汉朝派两个瞎子领兵都能击败匈奴,反正这两个瞎子都是靠汉朝国力堆的胜利,这么一看,汉武帝岂止用兵不得法,简直昏君傻子好嘛!以下吕思勉对汉武帝关于汉匈战争的总结和评价,原文摘录:
吕思勉著的《中国通史》: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纪律既不严明,对于军需,又不爱惜,以致士卒死伤很多,物质亦极浪费。只因中国和匈奴,国力相去悬绝,所以终能得到胜利。然此乃国力的胜利,并非战略的胜利。

这几条总结一下,第一,汉武帝不喜欢功臣宿将,只喜欢椒房外戚。第二,卫霍军队纪律不严明,浪费物资不爱惜士卒。第三,汉朝最后胜利,匈奴失败只是因为国力差距太大,并不是汉武帝以及卫霍等人的战略胜利,直白的说,这样的胜利就是堆出来的。
关于这三条,持有类似理论的人很多,他们所能总结的也不过这样几条,看起来没毛病但是又空洞无新意,持有这个论调的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下面一个个说明。
第一,在汉匈战争中,汉武帝并非不喜欢用老将,无耐这帮老将军拿不出好看的战绩,比如马邑之谋,浩浩荡荡几十万大军设了一个天罗地网,最后连个匈奴马毛都没带回去。
卫青第一次带兵的龙城之战,卫青不过四路中的一路,其他三路不是迷路就是战败,老将军李广更是交出了全军覆没的漂亮成绩,用事实说话,老将军不中用啊。

至于全是外戚,只能说卫青霍去病以及李广利倒了大眉,外戚不是他们愿意的,外戚又不是打胜仗的必要条件,再者汉武帝外戚多了去了,他所重用的也不过这三人啊。没有闭着眼睛全部用。
第二,浪费物资不爱惜士卒,这个更加是无中生有了,依据现在能看到的史料,卫霍两人的战果非常辉煌,拿到漠南、河南地、河西四郡,已经无数的牛羊马匹这咋看都是胜利,每一次都带回,何来浪费。
不爱惜士卒也是欲加之罪,如果卫青霍去病不爱惜士卒,能取得那么多战绩才见鬼了。当然,李广利的战绩一般,但是那也是正常的战损,有胜有负完全正常将军水平,最少人家能够完成战略目标,不会迷路。
第三,靠国力胜利完全就是痴人说梦了,刘渊灭晋、金人灭宋、满人灭明只要不是智障就能分辨出国力和战争的胜负关系不大,靠国力堆出胜利大概和寄希望于雷劈死敌人一样的成功率。

自古以来,书生误国的事情多了,平时清谈高谈阔论,事到临急书生大多派不上用场的,历来的无用书生、废物文人多了去了,吕思勉不过其中之一,窃以为他的论调大致和凡事皆天命所归一样,都是命中注定,有没有某人都不改变任何事。
吕思勉认为汉武帝用兵用人不当,对卫青霍去病评价极低,你怎么看?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去看了毛主席点评历史人物说的话,又去看了其他几位著名历史学家写的史书,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白面书生之见。
书生之见也就算了,为什么是白面书生之见呢?因为书生分几种,有的书生有经世之才,安邦定国,有的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沙场点兵,攻无不克,而白面书生除了有一些文字上的才华,某些领域学术性才华,并无其他长处。

言归正传,单从吕先生对霍去病和卫青的几个观点,这里一一反驳。
1.他说汉武帝用兵不得法,专用外戚,以至于军队纪律不严明,不爱惜军需,造成浪费。
首先,汉武帝第一次大规模北伐匈奴时,并不是只用外戚。公元前129年,汉武帝遣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四大将领,各领骑兵万人,分4路出击匈奴。
这是大汉帝国对匈奴的首次大规模反击之战,结果是,四路大军只有卫青所部略有斩获,其他几路都被匈奴打败。

汉武帝后面重用外戚是客观事实,但不代表他用人不当,那些资历深厚的老将,武帝是给了机会的,结果全打败了,反而卫青、霍去病每次出击匈奴,大部分都是打赢了的。
2.他说卫青、霍去病打赢匈奴,不是将领指挥得当,而是汉朝国力碾压匈奴,卫、霍二人是沾了国力的光,实际上并不怎样。
吕先生大概是没有读过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吧。战争胜败的根本因素是人,不是武器,也不是国力,虽然这些是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

吕先生这话说的,好像汉朝国力强大,随便派个人过去就能赢?那为什么第一战的时候,四位久经沙场的老将都败给匈奴了?
抗日战争打了14年,中日之间的国力差异有十几倍,中国作为国力弱小的一方,不照样赢了,抗美援朝,中美国力差距几十倍以上,不也是把美军赶回三八线了。

好像上战场指挥打仗是谁都行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即使让他去当将军,他也得打败仗,如果一个人真的有统帅之才,去了就可以攻无不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卫青、霍去病在战场上运用了合理的战略战术,击败了匈奴,被实践证明了他们是有军事才华的。

其他史书记载
我同时去看了其他两位著名史学家钱穆和傅乐成先生写的中国通史,这两位先生在著作中,都是很客观地将事实记录下来,并没有引入自己的观点,保持了客观公正的心态,最多还会记录一下其他史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
他们对于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战略战术和军事成果都是客观记载,汉武帝用外戚是事实,卫青、霍去病造成资源浪费也是客观事实,作者只是把客观事实记载下来。

而吕思勉先生写的中国通史,大幅度引入了自己的观点。经常在看历史书的时候,看到不少人评价别人的书时,批评人家写史书不好好写,要夹带私货,引入作者个人历史观点,容易误导读者,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吕思勉先生大量使用了他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评价,也夹带了私货,却不见一人去说,这些人真是双标啊!
另外,吕先生在写宋朝历史那段的时候,美化秦桧,贬低岳飞,把秦桧说成一个爱国者,说岳飞的战绩不实,除了郾城之战以外,其他战绩都是不存在的,反正把岳飞说得啥也不是,连岳飞最擅长的军事才华都说得不值一提。

为此,我去看了毛主席点评历史人物的记录,毛主席从1933年到70年代,对岳飞的点评涉及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岳家军的军事纪律和军事原则,岳飞的军事才干,岳飞的诗词等方方面面无不赞许。
我看过毛主席点评过的很多历史人物,像对岳飞这样全方位点评的实在是少见,而且全部都是赞许之词,每次一提到岳飞,定是一番好评。

1963年2月15日,毛主席在会见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时,陪同的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向他汇报了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总结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主要经验,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毛主席听了非常高兴地说:
“是呀!过去岳飞讲文官不要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这句话有片面性,因为它缺了一面,好像文官不要钱,但是可以怕死;武将不怕死,却可以要钱。我们解放军则是文官既不要钱,也不怕死;武官既不怕死,也不要钱。这样岂不更好,天下岂不更太平!
岳飞还有两句话:‘饿死不抢掠,冻死不拆屋。’就是饿死也不能抢劫,冻死也不能拆房子烤火。看起来,岳飞治军是有他的一套的。所以那时金兀术不怕别的,只怕岳家军。他说过:‘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说到这里,毛泽东加重语气说:“谁要撼我们解放军,那就更加困难了。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事实上,千古名将岳飞既做到了“不惜命”,也做到了“不爱钱”。
总结
吕思勉先生的历史观,我实在不能苟同。以上是吕思勉对两段历史事件发表的看法,但这两段历史都属于极强的政治、军事领域,吕思勉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的职业是教书先生,大学教授,但他不是一个政治家,更不是军事家。

他的这些观点纯粹是文人之见,其他几位著名史学家写的历史书也没像他这样发表自己的观点。毛主席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对这些历史的点评,可以说是站在专业的角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