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雍正的陵墓被盗了吗(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2-20 19:00:23 浏览量(来源:小唐

    [摘要]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因为包括雍正的泰陵在内的清西陵,是出了名的“穷墓”。清朝的皇陵,一共有三处,按建成年代前后顺序,分别是山海关外的盛京三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

    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

    因为包括雍正的泰陵在内的清西陵,是出了名的“穷墓”。

    清朝的皇陵,一共有三处,按建成年代前后顺序,分别是山海关外的盛京三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以及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而清朝除末代皇帝溥仪外的所有皇帝,便分别埋在这三处皇陵之中。

    这其中,受到盗掘以及破坏最严重的,当属清东陵。

    包括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以及同治的惠陵,另外还有埋葬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的定东陵,均在清朝灭亡后遭到了不止一次的盗掘和破坏。

    不过,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似乎盗掘和破坏清东陵的罪魁祸首就是孙殿英,但实际上,除他之外,还有一个盗墓团伙,也对清东陵造成过巨大破坏。

    先说孙殿英,他盗掘清东陵的“事迹”,可以说是人人耳熟能详。

    1928年夏,孙殿英打着防范匪患的旗号,以军事演习的名义,将部队拉到了河北遵化一带,在对周边区域封锁后,随即展开的大规模的盗墓行动。

    而孙殿英最开始的第一个目标,其实是康熙的景陵,但之所以他最终没有对景陵下手,一来是当时景陵渗水严重,如果下手,就得大费周章的先将水排走再说。

    这么一来,就不符合孙殿英当时“速战速决”的宗旨。

    二来,当时人人都知道,相比于康熙来说,他那爱好挥霍的孙子乾隆,必定会把更多的好东西埋在自己的墓中,因此他才转而先对乾隆的裕陵下手。

    而除了乾隆,执掌朝政数十年的慈禧太后,也是当时人皆尽知的奢靡无度,而本就是为了求财而来的孙殿英,自然是哪个墓富就先挖哪个墓。

    最终,在孙殿英带着手下士兵用连炸带挖之下,他们从乾隆的裕陵以及慈禧的定东陵里,盗掘出不计其数的各类珍宝。

    具体孙殿英一伙人到底盗走多少珍宝,这个已经没有准确数字,但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1928年,青岛警察厅侦探队所缉拿的原孙殿英部下张岐厚等三人,仅他们手里就有宝珠46颗。

    这三人,只不过是最低级的士兵,但就拥有如此多的珍宝,可想而知比他们级别更高的军官,那手里更是珍宝无数。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在1928年,天津警备司令部在海关查获一批准备运往海外的珍宝,数量足足有35大箱子,事后查明,均来自于清东陵。

    总之就是,孙殿英几乎是将清东陵中的裕陵以及定东陵洗劫一空,而这也造成了大量奇珍异宝流失海外。

    而除了孙殿英对清东陵洗劫之外,实际上还有一伙人也对清东陵进行了洗劫。

    这伙人其实和孙殿英还打过交道,当初在孙殿英率军进驻清东陵之前,这里盘踞着一伙匪徒,领头的叫做马福田,是他最开始准备对清东陵下手的。

    但在孙殿英来了之后,马福田与其展开火并,奈何最终不敌,马福田被打死,而其部下则四散而逃。

    就在马福田四散而逃的部下里,有一个叫做王绍义的人,资料记载,这个王绍义少年时期,曾随着父亲进入清东陵修补里面的石器,因此对清东陵比较熟悉,当时正是因为熟悉,才勾结马福田意图盗掘清东陵。

    但可惜没等他们动手,孙殿英就赶来,而在混战之中,王绍义侥幸逃走。

    而在十七年后,也就是1945年,王绍义又纠集了一部分曾经当过土匪的人,加上笼络了当时的一批干部,再次向清东陵卷土而来。

    资料记载,在1945年的9月23日,王绍义一伙人正式开始行动,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咸丰皇帝的定陵。

    为了不被发现,王绍义当时还把人分为两拨,一拨人去定陵西侧,以打石头的名义,用雷管炸药制造声响,而另一拨人,则趁此机会开挖。

    一番挖掘后,定陵被成功打开,里面的各种陪葬品自然是被王绍义一伙人洗劫一空,就连一些珍珠玛瑙等小物件,也被参与其中的当地村民拿走。

    随后,王绍义一伙人又接连挖开了埋葬慈安太后的定东陵,以及埋着同治皇帝的惠陵,同样对其洗劫一空。

    到了最后,仍觉得不满足的王绍义,把目光转向了康熙皇帝的景陵。

    前文讲到,景陵之所以逃过孙殿英的洗劫,是因为当时渗水严重,孙殿英不想大费周章,而对于王绍义来说,这根本就不叫事,于是,他带着三百多号人足足折腾了三天三夜,终于成功的打开了景陵的地宫。

    那么景陵内的陪葬品,比着乾隆的裕陵以及慈禧的定东陵如何呢?用王绍义后来的话说就是,只多不少。

    但可惜的是,这些珍宝在被王绍义盗掘出来后,迅速被转卖,等到王绍义落网时,大部分珍宝 已经不知所踪。

    而这么一来的话,整个清东陵里,也只有顺治皇帝的孝陵未曾被盗墓贼洗劫。

    至于为何孝陵能幸免于难,原因也很简单,一来是民间一直都有传说,说顺治皇帝出家当了和尚,因此陵墓是个衣冠冢,换而言之是空的,既然是空的,盗墓贼自然就不感兴趣。

    二来,在孝陵前面,有一块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石碑,上面的内容大意,就是说这孝陵里并没有什么值钱的陪葬品,说白了就是一个穷墓。

    所以,孝陵就是因为“穷名在外”,才最终能侥幸逃过被洗劫的命运。

    而相对于遭到严重破坏与盗掘的清东陵而言,清朝的另外两处皇陵就保存的比较完好了。

    这其中,保存最为完好,也从未被盗掘过的当属关外的盛京三陵。

    盛京三陵中,埋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埋葬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以及埋葬二人的嫔妃的若干陵墓,还有埋葬清朝皇帝先祖的永陵。

    这三座陵墓,除了永陵因年久失修,造成有些自然老化,以及努尔哈赤的福陵曾遭雷击导致地面建筑有些受损外,其他基本保持完好。

    而之所以盗墓贼没有对盛京三陵下手,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是得益于各方势力的保护得当。

    清朝没有灭亡前,对于自己的发迹之地以及祖宗的陵墓,自然是保护的相当到位,大量专职负责守卫陵墓的旗人、兵丁,都是保护盛京三陵的力量。

    所以在此期间,也没有人敢冒着风险去挖清朝皇帝祖宗的陵墓。

    而到了清朝灭亡之后,东北便逐渐成为军阀张作霖的势力范围,而张作霖对盛京三陵同样没有挖掘,反而对此很好的保护起来。

    张作霖这么做,主要的原因是他知道盛京三陵涉及到清朝皇室的“尊严”,如果自己派人盗掘,能不能挖出来宝物暂且不说,绝对会惹来一身骚,到时候也会被声讨。

    这样的事,张作霖犯不上去干,毕竟他不是孙殿英。

    等到张作霖死后,东北又落入日本人的手里,并且在这里还成立了伪满洲国,将末代皇帝溥仪扶持为傀儡皇帝,而为了照顾溥仪的情绪,日本人自然就更不可能挖掘溥仪祖宗的坟墓了。

    所以,盛京三陵就这样在各方势力的保护之下,躲过了被盗挖的劫难。

    其次,盛京三陵也是个穷墓。

    盛京三陵中,永陵开建时间最早,埋的人也最多,不过,当时清朝还叫后金,也只是一个盘踞地方的小势力,因此,不具备能力也没必要对先人陵墓进行风光大葬。

    并且,满人历来有火葬的习俗,因此,在永陵里,除了骨灰盒之外,也就不会有什么太过珍贵的拍葬品。

    包括努尔哈赤的福陵也是如此,同样是火葬,也同样陪葬品不多。

    而皇太极的昭陵,虽说是按照汉人的习俗采取土葬,但当时的清朝,还未曾踏足关内,因此实力上也不允许他像他的子孙那样在陪葬方面奢侈。

    说白了,就是盛京三陵也是一个穷墓,没啥油水,这自然就让盗墓贼不感兴趣。

    最后就是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的永宁山下,这里有雍正皇帝的泰陵,嘉庆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以及光绪皇帝的崇陵。

    这其中,唯有光绪皇帝的崇陵遭到过盗掘,而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和道光的慕陵都保护的很好。

    那么,同样位于一处,为何雍正等人的陵墓会保护很好,而光绪的陵墓却会遭到盗掘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先说一说清西陵的由来。

    我们都知道,顺治皇帝是清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而在他入关不久,便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也就是清东陵的孝陵。

    到了顺治去世,自然是葬入孝陵之中,而他之后的康熙皇帝,则是葬入了清东陵的景陵之内。

    因此按照常理来讲,作为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自然是应该在清东陵修建自己的陵墓,只有这样才能遵循随父而葬的传统。

    但最终,雍正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单独找了一座陵墓,即清西陵。

    之所以如此,有一种在民间流传极广的缘由,是说雍正在继位时,采取了非常规的手段,也就是说他的皇位合法性存在问题,所以,他觉得有愧于父亲康熙,因此才会特意单独修建一座陵墓,目的就是离自己的父亲远一点。

    但实际上,这都是以讹传讹,雍正之所以单独选择一个陵墓,主要的原因就是地形问题。

    史料记载,雍正最开始为自己选择的陵墓位置,是位于清东陵附近,也就是遵化的九凤朝阳山,不过,在经过堪舆之后,却发现这里存在有严重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按照雍正所下的诏书中记载,这里“穴中之土多带砂石”,另外“形局未全”,这其中,“形局未全”的说法有点勉强,真正的原因就是第一个,也就是“穴中之土多带砂石”。

    这种情况,极易造成日后遇上雨水形成坍塌,并且土壤里带有大量砂石的话,在风水学上也不利于墓主人。

    基于这一点,雍正才不得已重新选择陵墓位置,而最终则选择了河北易县永宁山。

    而在雍正之后,乾隆又是一个一向喜欢与爷爷康熙看齐的皇帝,因此他死后自然愿意离康熙更近一点,所以他就没有和父亲葬在一起,而是葬在了爷爷康熙所在的清东陵。

    至于说清西陵中,为何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这件事到现在都是一个谜案。

    资料记载,光绪的崇陵修建于宣统元年(1908年),而由于光绪去世不久,清朝就宣告灭亡,因此他的陵墓拖拖拉拉一直到民国二年,也就是1913年方才勉强完工,并且不管是规制上,还是规模上,都算是清朝皇帝中较为寒酸的一个。

    但就是这么一个寒酸的陵墓,照样被人惦记,在1938年,一伙身份不明的人对崇陵进行了盗挖,并且据说在这伙人的手法十分专业,并不是像孙殿英那样只会拿炸药炸,而是提前探明地宫位置,然后快速挖掘盗洞后进入了地宫之中。

    最终,光绪崇陵内仅有的陪葬品均被这伙人洗劫一空,包括光绪皇后隆裕的玉册、玉玺等均被掠走。

    而这伙人的身份却始终不为人所知,只是当时有人声称,说看到这伙人拿着那些陪葬品找外国人换来了几百件军用棉衣。

    这么一来,光绪的崇陵就成了清西陵中,唯一被盗掘的陵墓。

    而像雍正的泰陵,以及清西陵的其他陵墓之所以被保护的很好,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穷命在外”。

    雍正皇帝登基后,大力改革吏治,惩治官场贪腐,并推行各种新政,让清朝的国力在他手里得到了稳步发展,毫不夸张的说,雍正算是大清王朝的续命人。

    但他对于自己的生活,相对来说就比较节俭,至少比他的儿子乾隆要节俭的多,并且,雍正也历来喜欢标榜自己节俭的品德。

    这么一来,在他临终时,也就不会对身后事太过奢侈,不然这就不符合他一直以来对外标榜的节俭形象。

    因此,他的陵墓中自然也不会像乾隆那样有琳琅满目的陪葬品。

    而清西陵的其他几个皇帝也是如此,嘉庆继承的是一个烂摊子,由不得他不节俭,而道光更是节俭到了极致,据说衣服上都是补丁还不舍得换掉。

    这么几个以节俭闻名的皇帝刚好也又埋在了一起,因此这就让清西陵“不富裕”的名声被外人所知,而盗墓贼是为了求财,自然就对这一堆穷墓敬而远之。

    另一个原因,是清西陵比较偏僻,如果人数较少的盗墓贼,不太容易在这里下手,除非是像孙殿英或者王绍义那样团伙作案,但团伙作案的话,这里又是“穷名在外”,来一趟说不定本钱都不够,所以最终,清西陵就靠着一个“穷”字,幸运的躲过了一次又一次浩劫。

    总之就是,雍正皇帝的泰陵,以及清西陵在中除光绪的崇陵之外的皇陵,均保护的不错,没有像清东陵那样遭到严重破坏,而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地处偏远,加上“穷名在外”,因此才会让盗墓贼失去兴趣,没有去破坏这几个陵墓。

    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

    如果大家仔细了解过历史,那大家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只要是历史中正规确立的王朝,都是不会对前朝皇帝的陵墓下手的。

    在很多新的朝代建立后,他们为了收拢人心、也为了贴合那个时代的儒家礼义,他们会着手派人保护好前朝皇帝的陵墓,不让其落到宵小之辈的手中,明朝的皇陵在清朝的保护下,就保存得非常完好。

    而一般皇陵被盗的事情基本上发生在一些乱世,在乱世之中,军阀们的眼中只有纯粹的利益,没有什么礼义可言,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军阀或者流匪盗取前朝或者历代皇帝陵墓的事情发生。

    在秦始皇死后,秦朝末年的项羽、三国时期的曹操、五代十国时期的温韬、民国时期的孙殿英等,都是历史中大名鼎鼎的盗墓军阀。

    北洋时期保存下来的清朝皇陵

    在清朝灭亡之后,因为北洋政府是以清朝继承者身份存在的,所以清朝的历代皇陵在清朝灭亡之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没有在改朝换代中受到破坏。

    不过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朝的历代皇陵却接连遭受到了盗掘。

    清朝的历代皇陵主要存在于两个地方,其中一个是现如今唐山的清东陵,主要存在了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位皇帝以及慈禧等后妃的陵墓。

    另一个地方则是位于保定易县的清西陵,主要存在了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以及众多后妃的陵墓。


    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两大陵墓群都没有收到任何破坏,但是在1928年、在国民政府的北伐军队准备打到北京的时候,这些皇陵却遭了殃。

    仅剩顺治皇帝一个人独存的清东陵

    当时在北伐军队打到华北地区的时候,蒋介石把刚收编的孙殿英杂牌军打发到了唐山一带剿匪,在路过清东陵时,孙殿英就打起了歪念头,直接把康熙、乾隆、慈禧三人的陵墓给炸开了。

    除了康熙陵墓积水没有搜刮里面的珍宝之外,乾隆和慈禧的陵墓都被他搜刮得一干二净。

    在搜刮完这两大奢华陵墓之后,虽然其他的皇陵还有着不少的油水可捞,但是因为当时任务在身、孙殿英怕时间长久事情会暴露出去,所以就没有继续动手,而是直接收拾走人了。

    清东陵一共埋葬了五位皇帝,孙殿英这一出手,就直接导致了两位皇帝的墓葬被挖掘。

    在1928年之后,就是北伐时代的结束,在国民政府统治的时代里,清东陵没有再发生如同孙殿英这样的恶性事件。

    而在日本占领了华北地区时,因为溥仪是他们的合作人,所以他们也并没有对清朝的皇陵动手。

    这些皇陵在时间的流逝下,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只不过随着1945年日本人的投降,清东陵再度遭受到了巨大的劫难。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混乱的局势中,逃过了孙殿英魔爪的康熙皇陵以及咸丰、同治皇帝陵在不知名流匪的洗劫下,被挖得一干二净。

    除了顺治皇帝的陵墓实在太过于穷酸、逃过了一劫之外,清东陵所有帝皇陵墓无一幸免。

    运气比较好的清西陵

    相比于清东陵,清西陵的状况要好上很多,除了光绪皇帝的陵墓被盗之外,清西陵中雍正、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陵墓均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提问中说清朝的众多皇帝陵墓被盗得一干二净,只有雍正皇帝的陵墓无人敢动,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

    清西陵一共有三位皇帝的陵墓没有被盗,再加上清东陵的顺治皇帝陵,清朝就一共有四位皇帝的陵墓没有被盗。

    然后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说,雍正皇帝的陵墓并不是无人敢动,而是雍正皇帝运气好,挑了一个好葬身位置,这才避免了被盗的结局。

    首先,清东陵之所以会大规模遭殃,是因为孙殿英当时被蒋介石安排的位置就在清东陵附近,清西陵在这点上是比较幸运的。

    而清西陵虽然在乱世爆发的时候也吸引了不少盗匪前来,但他们都没有孙殿英部队那么庞大的规模、没有孙殿英那般随便用炸药开墓的明目张胆,所以在清西陵严格的防盗系统下,雍正与其他两位皇帝的皇陵自然就逃过了一劫。

    清西陵唯一遭毒手的光绪陵

    清西陵中唯一被盗掘的光绪皇帝陵是在1938年被盗掘的,至于挖掘者,至今没人能寻找出其身份踪迹。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盗掘光绪皇帝陵的是一支军队,但他们与孙殿英的部队不同,他们当时没有使用炸药,而是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挖掘了光绪皇帝陵。

    在推测这些军队身份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把日本人排除在外。

    正如同上面讲清东陵的时候所说,以日本人和溥仪的关系,这些事情基本不可能是他们所做。


    按照推测,这支军队应该是一支敌后军队或者单纯的土匪部队,为了筹集军饷,才对光绪皇帝陵墓下的手。

    至于其他几个陵墓为什么没有遭到他们的毒手,应该是他们在不敢使用炸药的情况下打开不了墓道,这才选择了放弃。

    所以说这就是雍正皇帝的陵墓没有被盗的原因,并不是没人敢动,而是有能力动的人没机会动、不想动,没能力动的动不了。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