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到底指的是丰镐还是洛邑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2-20 18:00:43 浏览量(来源:小薛

    [摘要]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到底指的是丰镐还是洛邑?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源遗址出土何尊,铭文上有最早中国字样:“既克大邑商,则廷告天下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与《...

    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到底指的是丰镐还是洛邑?

    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源遗址出土何尊,铭文上有最早中国字样:“既克大邑商,则廷告天下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与《周本纪》记载,武王对周公曾言,欲“营周居于洛(雒)邑″想法是一致的!



    那么铭文讲,“隹王初宅迁于成周″,“王诰宗小子于京室″,“隹王五祀"…认为成王五年迁都洛(雒)邑为成周(京室),那么之前存在的宗周(丰镐)是什么性质呢?唐兰说不清楚,只是认为初迁宅于成周,后又建宗周了,直至平王东迁洛阳…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争讼不休!

    其实大家都搞错了一件事!即“周,宗周,成周,丰镐",本义不是建国建都之义,而是启义!这是对秦汉周史错解所致…

    因为大邑商即是殷墟,“武王即克大邑商″,是武王伐纣事件的反映!而从铭文上分析,周即双手(祭其鼎形),指代祭祀二里头启王契之义!如图所示:

    故宗周和成周,是祭司启王之义!宗周即是祭启祖契祠(殷墟)之义,成周即祭夏祖禹祠(洛邑)之义…考古证据即是,二里头禹墓(3号宫殿),殷墟契墓(亚长墓),两人都是周弃(舜帝)子民…如图所示:

    而从铭文解读分析,隹是鸟形,隹王即鸟王,史记称“玄鸟生商"之鸟王契,而雒字也是祭鸟之形,如图所示:

    故雒邑即契城二里岗(偃师商城)和禹墓二里头所在地。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1650年(夏帝泄元年),商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受契夏启位,史称殷侯。封商地安阳,营建大邑商,并设“帝喾殷祠(妇好墓)”,铸司母戊鼎以“成周",史称“禹生启”事件。

    但契受启位,遭伯益破坏(益干启位)…帝泄十二年(前1638年)契(王亥)被尧(绵臣)和伯益(河伯)及丹朱(王恒)设美人计所杀(有易杀王亥),放葬亚长墓中。


    前1632年上甲微(舜)反杀绵臣尧(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丹朱潜逃(有易潜出,为国于兽,名曰摇/尧民)…而亚长墓/鸣条岗东下冯/三星堆考古结论,及铭文解读也支持如上判断!成即戊,指契(启)钺,出土于殷墟亚长墓,如图所示:


    公元前1628年,丹朱发帝诰自命“武丁孙子”(武汤),反攻鸣条岗(夏县东下冯)逐舜南逃,史称“商汤灭夏”…并留下二里头(偃师)/鸣条岗(东下冯)/三星堆(金沙)/石峁(皇城台)四大遗址…

    最后商汤(丹朱)南追舜未果,死葬鹿邑长子口(老子)墓。而舜化名后稷名桀,“声南击西”…放香妃于湖南九嶷山,而自己西逃石峁,营建神木皇城台…500年后其孙周武王伐纣复仇,史称“宅兹中国”…所以宅兹中国即复仇灭商兴夏之义。而殷墟王陵区(丹朱汤王陵)被盗掘,而妇好墓及亚长墓安然无恙就可以解释了,原来是周武王与商人恩怨所致!

    有网友问,周武王伐纣,为什么不毁掉妇好墓和亚长墓?是没有发现还是另有隐情?

    其实从考古上分析,妇好墓上有享堂“母辛宗”,没有发现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武王没有破坏妇好墓反而铸鼎刻辞搞祭祀呢?这一原因就是上文所述,丹朱杀商契及“汤放桀”问题!

    文物佐证就藏在妇好墓和妇好鼎及妇好冥/宰丰卜辞中…

    首先,根据妇好鼎(三足/平底/圆口)判断是周人风格,是武王伐纣时带入殷墟的。如图所示:

    说明与妇好鼎同时出土的妇好卜辞应是周人卜辞,并对比陕西太平斗门及周原甲骨文分析,风格十分相似!如图所示:

    也就是说,殷墟甲骨文的主人并不是商王武丁,而是武王姬发!所以,才出现殷甲十分成熟却没有中早期形态的“空降”殷墟现象…

    根据二里岗牛肋骨卜辞解读是禹生启卜辞,如图所示:



    断代时间为前1630年,是从夏代图腾(二里头/陶寺/良渚)演化而来的!那么妇好卜辞断代应是公元前1600~1046年之间,与周原(包括斗门)甲骨文是一系,源自二里岗牛肋骨卜辞!

    公元前1046年,舜后17孙周武王伐纣,毁掉殷墟汤丹朱王陵区,然后宗周妇好墓,改殷祠“母辛宗”为周弃祠。并铸造妇好鼎及龙虎二钺108件妇好礼器,并刻下“妇好冥”及“宰丰”匕骨辞以述“宗周(禹)”事件,如图所示:

    武王死后,武庚叛乱,周公平叛后迁宅(亳)于(成周)洛邑二里头(禹墟尸乡),即“帝喾(舜)而郊鲧,祖文王而宗武王”,完成了复夏的祭祀法统成周事件,文字佐证即“宅兹中国”何尊!如图所示:

    根据《何尊》铭文:“ 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分析,《史记》: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遂国之。《逸周书·作雒》“…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洛水至邙山之间,正是洛邑偃师二里头。如图所示:

    根据清华简载:“假中于河,归中于河”分析,何尊本名应叫河尊,是史记“鲧生禹”之地。而甲骨文“中”字即大禹开龙门伊阙的记载!呈“两水夹一山”状态…如图所示:

    即上伊汭,下洛汭,中间一竖即是运河伊阙,即“土中”!而雒邑偃师巳乡(大禹稽堂)就是治伊工地兼禹墓(居葬合一)。

    据《逸周书· 作雒》记述:成周“ 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制郊旬方六百里,国西土为方千里。” 又载:“ 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与国中, 乃位五宫:大庙、宗富、考富、路寝、明堂。如图所示:


    而二里岗偃师商城,是《诗 王风谱》记载:“成王居洛邑,迁殷民于成周。”即武庚叛乱后,周公把殷民西迁洛邑,营建偃师商城以“成周(护卫禹墟二里头)″!

    正如《竹书纪年》记载:成王七年营建成周之后“王如东都,诸侯来朝”,宣王“九年,王会诸侯于东都”。

    《尚书大传》中也指出周公代成王执政七年,主要功绩为:“一年救乱(灭武庚),二年克殷(宗周),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洛邑),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而甲骨文“國”,与“周”也是同启义,即“持戈祭鼎”形!指殷人持钺祭其鼎形,如图所示:

    甲骨文“宅”即亳(稽堂/明堂/卜邑),“汤先王(契)居”也。如图所示:

    甲骨文“兹”为商人图腾玄鸟双至,代指玄鸟商契。如图所示:


    故“宅兹中国”含义即史记武王伐纣及复夏事件,史称“鲧生禹,禹复生启”事件及礼记“帝喾而郊鲧"含义也!

    一句话总结:“周人认祖夏禹墓,归宗殷墟夏启(契)祠!”

    有网友质疑我说:“《说文》字典上有注释:“中”是军旗,卜辞:立中无风;而且中的字形,那上下的飘带有时候多有时候少,有时候还没有,怎么解释是两河呢?”

    我明白他们(包括许慎)只是望形生义,并不知道小篆距甲骨文已有千年之别,更不知是大禹治水文字!

    而甲骨文“中”即运河(伊阙)勾通伊洛二汭(偃塞湖)形象!一旦洪水退却,二汭洪水也就不见了…那么“中”字上下的“飘带”就不见了嘛…当然,为了书写方便,汉人简化成汉字也就十分正常了!

    “君不见国人都说好不好,唯有中原人叫中不中…为什么呢?

    因为好是契(商)语!中是禹(夏)音也!当然,周口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汤王后裔,故又叫官不官/管不管(管理国家之义),正是长子囗墓十字棺材之棺音…”哈哈,不提!

    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到底指的是丰镐还是洛邑?


    周王朝最早的国都是丰镐,又称镐京。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即位。周公、邵公辅政。

    周成王时,周公制周礼。儒家思想就源自周礼。

    在《尚书》中,记载了周王朝建立之初的几件重大历史事件:周公营建洛阳城、平定叛乱。

    周公至河洛,通过测绘、看风水。营建洛阳城。

    洛阳城建立后,周王朝的迁都洛阳。同时,保留了镐京。

    此后,周王朝的国都有二:一是镐京,被称为宗周。二是洛阳,被称为成周。

    周王朝的的九鼎,以及主力部队六师皆在洛阳。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就是定都洛阳后实现的。

    所以,何尊铭文上所言的成周是指洛阳。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