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太平天国是怎么对待清军俘虏的(李鸿章打太平天国是什么军)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2-09 17:00:16 浏览量(来源:小范

    [摘要]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俘虏呢?李鸿章杀苏州八个太平天国投降将领这件事,做得真是眼明手辣。做事首先眼要明,看清楚形势、看清楚机会;但光有“眼明”还不...

    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俘虏呢?

    李鸿章杀苏州八个太平天国投降将领这件事,做得真是眼明手辣。做事首先眼要明,看清楚形势、看清楚机会;但光有“眼明”还不行,看明白了不敢行动也不行,还要“手辣”,要果断地出手跟上去,才能把握机会,达成所要的目的。

    曾国藩所说的李鸿章“杀苏州降王八人”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苏州杀降”事件。


    事件的背景是这样的:当年湘军的主力在曾国荃的率领下攻打南京,淮军的主力在李鸿章的率领下攻打苏州。当时淮军还没有水师,李鸿章为了打苏州,就向湘军借了一支水师,这支水师的统领叫黄翼升,所以又称黄翼升水师。但是打了一段时间后,苏州城也没打下来。这时曾国荃也需要水师,就提出要把黄翼升要回去。对李鸿章来讲,如果黄翼升被要回去的话,苏州就甭想打了。

    正好这时苏州城里有八个太平天国的高级军官,也就是所谓的“八王”,看到太平天国大势已去,就想给自己找出路,便派人与淮军接洽,请求投降。李鸿章当然高兴,他说投降可以,但必须先给我干一件事,就是杀掉当时太平军苏州城的统帅,也就是慕王谭绍光。慕王这个人对太平天国忠心耿耿,绝对不会投降。

    这八个叛徒答应下来,但对于投降以后的待遇,也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不解散。我们也知道投降之后部队是要解散的,但我们这些手下,都是老兄弟,感情很深,这么多年都是这样生生死死过来的,不愿分开。我们把苏州城让给你们,但你们入城之后,能否给我们这些人划出一个地方来集中驻扎,先不解散。等到大家意识到投降已成定局,再各自遣散回家。

    第二,不剃发。[1]我们这些人已经习惯了留长发,认为剃发留辫子是妖魔鬼怪的行为,一时很难接受剃发这件事,所以能否暂时不剃发,等到大家想通了以后,再剃发。

    第三,我们这八个人也不能白投降,投降后给我们每人安排一个总兵的位置,而且要实职的总兵,不能仅仅是总兵的待遇而已。

    三个条件,李鸿章全部答应下来。于是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淮军发动了进攻。慕王登上城墙,下令抵抗。结果八个叛徒中的一个拔出刀来,手起刀落,砍下了慕王的人头,然后开城投降。然而李鸿章在淮军进城、控制了苏州城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八个人全部杀掉。这就是著名的“苏州杀降”。


    在古代中国,杀降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有一句话叫“杀降不祥”,为什么呢?你杀掉了投降的人,以后谁还敢投降呢?人家一定会拼死抵抗,反而会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么,李鸿章为什么一定要杀这八个人,而曾国藩为什么又说他是“眼明手辣”呢?关键就在于黄翼升水师。黄翼升水师要被调回去了,一旦调回去,苏州城就不用再想打了。就在这个时候八个叛徒提出要投降,对李鸿章来说,这是千载难逢、一纵即逝的好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八个叛徒提出什么条件,李鸿章都会答应。其实这三个条件,李鸿章是根本不可能兑现的:

    第一条,不解散。过去有句话叫“迎降如迎敌”,即对待投降的人,在他彻底失去战斗力之前,要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他。因为你不知道他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或者说你知道他想投降,却不知道他的下属是否想投降,所以一定要彻底解除他们的武装。数万太平军聚在一起不解散,与淮军相处一城,随时可能对淮军构成致命的威胁,不解决这样一支力量,淮军哪里能睡好觉呢?

    第二条,不剃发。剃发是政治效忠最基本的表现,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当初清兵入关,为了剃发之事,杀了多少人!太平军投降,怎么可能不剃发呢?李鸿章来说,这是千载难逢、一纵即逝的好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八个叛徒提出什么条件,李鸿章都会答应。其实这三个条件,李鸿章是根本不可能兑现的:

    第一条,不解散。过去有句话叫“迎降如迎敌”,即对待投降的人,在他彻底失去战斗力之前,要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他。因为你不知道他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或者说你知道他想投降,却不知道他的下属是否想投降,所以一定要彻底解除他们的武装。数万太平军聚在一起不解散,与淮军相处一城,随时可能对淮军构成致命的威胁,不解决这样一支力量,淮军哪里能睡好觉呢?

    第二条,不剃发。剃发是政治效忠最基本的表现,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当初清兵入关,为了剃发之事,杀了多少人!太平军投降,怎么可能不剃发呢?

    第三条,八个人每个人都安排一个总兵的位置,而且要实职的总兵。这更是根本不可能的,湘军、淮军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因为立有战功,士兵和军官不断地被保举,许多都已经被记名为提督、总兵,但根本就没有位置安排,只能是个虚衔而已。湘军和淮军自己的人都没有办法安排,怎么可能把这八个叛徒安排到总兵的位置上呢?


    从一开始李鸿章就很清楚,这三个条件他一个都兑现不了。但是他为什么要满口答应而后又杀掉这八个人呢?很简单,就是要杀人灭口。事后在给皇帝写的折子里,李鸿章说这八个人是假投降。为什么是假投降呢?证据很清楚:第一是不解散。为什么不解散?不就是为了伺机反扑吗?第二是不剃发。为什么不剃发?不就是表明他们不忠于我大清王朝吗?第三个条件他没敢提,但前面两条已经足以证明这八个人是假投降了。朝廷一看,确实是假投降啊,反而认为李鸿章“所办并无不合”“甚为允协”。

    “苏州杀降”的事情,抛开八个叛徒该不该死的问题,毫无疑问,李鸿章在道德上是有亏的,是典型的背信弃义。但在当时残酷的敌我斗争的背景下,你不能不佩服李鸿章站在他的立场上,果断地把握住了一纵即逝的机会,拿下了苏州城。

    淮军攻陷苏州,对太平军危害极大。太平天国后期总理朝政的洪仁玕事后痛心地说:“安庆之失,天京已危。及苏州一陷,得救之望绝少矣。”对于太平天国来说,从此以后就陷入了绝望之中。这也就是曾国藩说李鸿章“眼明手辣”的原因了。所谓的“眼明”,就是李鸿章对苏州的价值与面临的机会看得非常清楚;所谓的“手辣”,就是李鸿章一旦出手便非常果断,做起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来,毫不手软,绝不犹豫,所以一出手就达成了目的,把握机会的能力极强。曾国藩认为,这就是李鸿章能成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俘虏呢?

    众所周知,李鸿章并非一个心狠手辣到极点的主,比起他的恩师曾国藩来说,李鸿章对待太平军的方式就显得比较温和了。

    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末期,李鸿章不顾天下人的舆论,出尔反尔,刚刚进入苏州城就对开关献城的太平军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虽说与太平军积怨太深,但杀降总归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甚至有损阴德,城内的太平军究竟做了什么,让李中堂如此痛恨,不惜背上这“屠杀俘虏”的罪名?

    李鸿章杀降的背景

    时间还要追溯到1863年,太平天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城被攻破,虽然鼎盛时期能够与清朝分庭抗礼,划江而治,然而在不断的内讧中,太平天国已经失去了与清廷一决雌雄的机会。从天京事变之后,没有了杨秀清的领导,天国就再也没有打起过精神。

    到了1863年,洪秀全躲在深宫不问朝政,除了李秀成和陈玉成还在苦苦支撑外,太平军可以说是死的死,降的降,亡国之音已在天国的上空奏响。

    李鸿章领导的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立即把攻击的目标选在了苏南重镇苏州,苏州对于天国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旦丢失了苏州,则整个苏南都要拱手让人,天京城随时都能够受到清军在江南江北的两面夹击。

    我们都知道,苏州有个著名的景点叫做忠王府,而王府的主人就是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李秀成,面对城外黑压压的清军,从军征战的十几年的李秀成也突然感受到了绝望,因为此时的苏州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周围的昆山、太仓都已经是李鸿章的囊中之物,李秀成渐渐萌生了退意。

    他把自己想要放弃苏州的想法告知了自己最为倚重的干将慕王谭绍光,结果谭绍光坚决反对,他认为如果放弃了苏州,无异于使得天京门户大来,一旦弃守,再想夺回无异于痴人说梦,在他的坚持下,李秀成决定让他试一试,而自己则带着队伍另辟根据地。

    虽说李秀成把苏州的军政大权交给了谭绍光,但如果没有李秀成坐镇,苏州几乎与群龙无首没什么区别。谭绍光血气方刚,心直口快,平时就很容易得罪人,加上天国末日的恐惧,使得苏州城内无心恋战,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素来与谭绍光不和的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等八王早就怀有二心,只不过迫于李秀成的权势而不敢轻举妄动,看到李秀成出了城,便觉得机会来了,他们派出密使通过原来的“战友”程学启搭上了李鸿章这条线,中间还联络过清朝“雇佣军”戈登,在戈登的作保下,李鸿章很痛苦的答应了八王的投降条件,表示事后一定奏报朝廷对他们封官加爵。

    其实,当时郜永宽变节的心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有谭绍光还被蒙在鼓里,因为他每天为了守城的工作忙的焦头烂额,却没有发现此时苏州的堡垒已经从内部攻破。在召开战前动员会议的时候,汪安钧从背后突然袭击,一把尖刀直接插入了谭绍光的心脏,他们把谭绍光的头颅砍下后,随即打开城门,李鸿章的淮军就这样兵不血刃的开进了苏州城。

    这八个反王的下场如何?

    李鸿章进入忠王府后,不禁感慨,太平天国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建造如此奢华的王府,如果不灭亡那真是天理难容。跟在李鸿章屁股后面的八个反王连连称是,一顿马屁给李鸿章拍的很是舒服。

    李鸿章一边安慰郜永宽等人放宽心,敕封的诏书马上就会到,而另一方面,他的淮军则立马换防投降的太平军,并且在当天晚上,李鸿章设宴招待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庆功”晚会。

    在酒席上,李鸿章高度评价了八王的“弃暗投明”,一开始晚会的气氛十分融洽,待到酒过三巡,李鸿章话锋一转,开始痛斥他们背主求荣的恶行,此时郜永宽等人突然酒醒,赶紧跪在地上磕头,李鸿章则不屑的说道:“如果你们现在大骂我李鸿章背信弃义,也许我会考虑放了你们,看到你们如此卑躬屈膝,就一个也不能饶,左右何在,推出门外立即斩首!”

    就这样,这八个反王在谭绍光死的当天就被李鸿章杀死,同时在城内早已准备好的淮军对太平军展开了疯狂的屠杀,一时间苏州城血流成河,仅被杀的降卒就有两万人,死于非命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李鸿章为何孤注一掷坚决杀降?李鸿章杀降的消息传到北京,一时之间让京内对他不满的言官找到了口实,他们不断给慈禧上书,要求严惩李鸿章的行为,而慈禧并没有作出任何批示,这些奏章全部石沉大海。

    而作为当时人的李鸿章虽然知道这是慈禧在保护他,但他觉得仍然有必要向太后陈述自己这样做的目的,他在给慈禧的密折中大致这样解释道:

    一、当时苏州城内投降的人很多,臣兵力有限,怕日后控制不住局面。

    二、八个反王仗着投降的功劳便狮子大开口,朝廷现在举步维艰,臣担心满足不了他们的请求,他们会降而复叛。

    三、太平军身在曹营心在汉,已经投降大清,却不同意剃发,祖宗家法不可废,不能开这个先河。

    其实,李鸿章在进城之前就已经打定了杀降的主意,不论八个反王求饶与否,都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其实在我看来,李鸿章还有一个难言之隐。

    太平天国的队伍中充斥着许多投机分子,他们不是迫于生计而造反,而是觉得能在乱世中能大捞一笔,因此这些人毫无气节与忠义一说,为了利益他们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

    前不久,在攻打太仓的时候,太平军也曾经提出过投降,等到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前去受降的时候,太平军突然反叛,李鹤章差点死在了乱军之中,这让李鸿章心里极为记恨。而且从起义到现在,太平军诈降的场面不胜枚举,实在让李鸿章太过于头大。

    另外,李鸿章想着力打造的淮军,他希望手下的人对自己忠诚,像这种背主求荣的人,李鸿章实在不敢信任,也许哪天自己失势了,他们也会像对待谭绍光一样的对付自己,虽说对朝廷有利,但对自己而言,无疑是在自己的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在苏州已在自己囊中的情况下,李鸿章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150多年,苏州的杀降案一直让后人诟病李鸿章,并非为八个反王鸣冤,实在是为苏州城的百姓遭到灭顶之灾而感到痛惜,无论如何,李鸿章在苏州终将会留下一个“死神”的恶号。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