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强大的时候都不把朝鲜国和日本国一统呢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2-09 15:00:20 浏览量(来源:小费

    [摘要]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强大的时候都不把朝鲜国和日本国一统呢?首先要看看东亚大陆的地形中国中央王朝古代强大的时候都是把朝鲜给打下来了,或者给打服了只是控制时间长短而已但...

    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强大的时候都不把朝鲜国和日本国一统呢?

    首先要看看东亚大陆的地形

    中国中央王朝古代强大的时候

    都是把朝鲜给打下来了,或者给打服了

    只是控制时间长短而已

    但那里天寒地冻,天高皇帝远

    中国历代王朝都是农耕为本

    在当时的科技通讯条件下,当地可耕地不多,

    喂饱当地人都很困难,

    驻军多了,不说供应困难,将军造反了怎么办?

    驻军少了,根本弹压不住当地人反叛。

    但日本,隔了个大海,真的没有这个跨海远征能力

    最具有扩张性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

    尝试进攻日本

    蒙古国在13世纪初向日本送出国书,但是本大权旁落的京都朝廷和实际掌权的镰仓幕府执权北条家发生了分歧。朝廷认为应当以平等立场对蒙古提出的通好要求予以回书婉拒,幕府则采取消极态度,认为这份国书的内容十分无礼,所以不必回复国书。

    在这种情况下,镰仓幕府开始进行一系列军事部署,以防备入侵。朝廷开始在神社进行祈祷,已经退位的法皇甚至出家为僧,祈求国运昌盛。

    “文永之役”:第一次东征

    遣使通好被幕府无视,忽必烈选择了用武力去征服日本。至元十一年(1274 年)三月,忽必烈“遣木速塔八、撒木合持诏使高丽签军五千六百人助征日本”,“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

    第一次东征“文永之役”,舰队士兵的基本构成如下:

    蒙汉军:两万五千人

    元都元帅忽敦(忻都);右副元帅洪茶丘;左副元帅刘复亨

    三翼军:八千人

    中军:都督使:金方庆;知兵马事:朴之亮、金忻;副使:任恺

    左军:左军使:枢密院副使金侁;知兵马事:韦德儒;副使:孙世珍

    右军:右军使:上将军金文庇;知兵马事:罗裕、朴保;副使:潘阜

    高丽梢公水手:六千七百人;

    总员:三万九千七百人

    战舰:九百艘

    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月,东征军从高丽合浦出发,向日本进攻。迅速的攻下了对马海峡中的对马岛以及一岐岛。日本太宰府收到了对马岛和一岐岛被攻下的消息,迅速报告镰仓幕府和京都天皇政府。东征军于十一月到达日本博多湾。日本九州御家武士、寺院僧人、神社神官等军势前往博多同登陆的蒙元军队进行交战。蒙古“诸将凭高鸣鼓,指挥兵士,进退应鼓声。敌有陷阵者,则围而击之。又发铁炮,歼敌兵无算”。面对蒙元军队的冲锋,日本武士难以抵抗,最终博多失守,蒙元军队攻入博多城中。这时蒙元军队孤军深入,士兵疲惫无援,后勤辎重难以得到有效补充,无法乘胜追击,扩大优势。在“官军不整,又矢尽”的不利情况下,东征军的副元帅刘复亨又中箭坠马,身负重伤。为防备日军偷袭,蒙元军队在博多大肆劫掠,火烧博多之后返回船上。而就在当晚,风雨大作,“官军战船触崖石多破坏”,还有不少船只沉没和搁浅在日本海岸被日军俘获。在一系列损失打击之下,东征军再也无心恋战,最终选择仓促撤退至高丽合浦。蒙元第一次东征“文永之役”以失败撤军而告终,并付出了“军不还者无虑万三千五百余人”的代价。


    蒙古袭来绘词


    东征军队撤走之后,《八幡愚童训》记载了当时日本人转危为安之后的兴奋情绪:“二十一日早上,博多湾的海面上不见一艘蒙古军船只,已经全部撤退。……众人原本还在整晚叹气是否败局已定,对蒙古军为何撤退甚是费解。众人面对这一情形全都喜极而泣。”

    斩杀来使的镰仓幕府

    突然撤军的蒙元军队使得日本国内无不欢欣鼓舞。全国上下认为是神在庇佑日本,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大规模的拜神活动。“天皇本人曾经连续七天七夜不停地在八幡宫不动明王像前祈祷,北条时宗也血书经卷,其他僧俗官民也都虔诚祈神佑国”。


    日本福冈县筥崎宫



    神社牌匾上书“敌国降伏”


    日本统治者虽通过“神事”进行祈祷,但也并非将未来希望全部寄托于神灵,而是做了积极的作战准备。镰仓幕府增加了西日本的防御部署,并且在博多湾沿岸西起今津,东至箱崎长达十多公里的地带,修筑了一条高约六尺,厚约一丈的石坝,日本人称之为“元寇防垒”,这条防垒在后来的“弘安之役”防御元朝东征军的登陆作战中果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的,日本也修正了在“文永之役”中所犯下的军事错误,这些改进使得日本在“弘安之役”初期,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福冈县“元寇防垒”遗址


    而此时的元朝又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至元十二年(1275 年)二月,“复使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计议官撒都鲁丁斋玺书通好于日本……四月,杜世忠等至长门室津,既而移筑前太宰府。八月,太宰府护送世忠等至镰仓。九月,北条时宗斩杜世忠、何文著、撒都鲁丁及书状官董畏、高丽人徐赞于龙口,枭其首”。

    忽必烈希望用第一次战争来使日本明白蒙元军队的强大,理想化地认为遭受过蒙古军队进攻日本会被“吓破胆”,所以再次派遣使团同通好。但却遭受到了日本镰仓幕府的斩杀来使的回应,这也成为第二次东征“弘安之役”的导火索。

    “弘安之役”:第二次东征

    在最初争取日本“通好”的诸般努力均告无果,出兵威慑也未能奏效,满心希望地等待日本臣服却招来了使者被杀的奇耻大辱之后,忽必烈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他更加执着地决心以武力完全征服日本。至元十七年(1280年),忽必烈在高丽设置了“征东行中书省”,目的是为了第二次东征日本。

    第二次东征“弘安之役”,舰队士兵基本构成是:

    东路军:蒙汉军:一万五千人(包含侍卫军四千人)

    司令官:征东都元帅忻都;副司令官:洪茶丘

    高丽军:一万人

    司令官:都元帅金方庆

    战斗员计:二万五千人

    高丽梢公水手:一万七千人

    出征员计:四万二千人

    船舰:九百艘

    粮食:十二万三千五百六十多石

    江南军:司令官:右丞相范文虎

    蛮子军:十万人

    船舰:三千五百艘

    战员总计:十四万二千人


    弘安之役cg图


    1281年5月,忽必烈命令东路军4万余人,900艘船只从高丽出发,江南军14万余人,并3500艘船只从中国泉州港出发,分两路向日本九州岛进军。6月,东路军先行到达日本博多湾。元朝东征军却明显对日本的海防部署缺乏侦查,在进入博多湾之后,发现日本守军在滩头阵地修筑起了石坝,难以冲滩登陆,日本吸取“文永之役”中的一些教训,积极进行阻击,并且在夜晚用小船偷袭元军船只。经过几次试探时候,元军无法成功登陆,东路军在海上徘徊1个月。七月初南北两军回合,但是还是没有成功登陆,被日本军队不断骚扰。最终,“大战者数矣,船坏粮尽”,战局十分不利。


    蒙古袭来绘词,日本武士在岸上防御


    东征军的士气变得日益低落,当舰队移至肥前鹰岛时,“见山影沲波,疑暗在海口,不敢近。会青虬见水上,海水作硫黄气,怪异百出,军心震骇”。这样奇怪的景象使得元军畏缩不前。八月一日夜间,骤然间台风大作,在台风的破坏力下,东征军“战船皆破坏终覆没,左副都元帅阿刺帖木儿以下溺死者无算,流尸随潮汐入浦口,积如邱陵”。范文虎等东征军高级将领抛弃了落海的东征军将士,各自选择坚固的好船逃离战场。东征军“士卒溺死者大半,其脱者皆壮士也”,残存在日本的士卒推举张百户充任主帅,打算伐木造船逃回国内,但最终还是被日军趁势攻灭,大多战死,余众两三万人被日军所俘。日本人将东征军战俘押送至八角岛(博多),“尽杀蒙古、高丽,谓新附军为唐人,不杀而奴之”。新附军是元朝攻下南宋后,元朝收编南宋降卒而编成的一只军队。因镰仓幕府同南宋的良好贸易关系,这些被俘虏的新附军没有直接被杀,而是留在了日本。十四万元军将士,能够回到国内的十不存一,第二次东征“弘安之役”比于第一次东征“文永之役”失败得更加惨烈。


    蒙古袭来绘词,日本武士乘小船骚扰蒙古船只


    第二次东征之后

    忽必烈得知战争失利,并且是如此大败之后勃然大怒。忽必烈积极准备,企图第三次发动东征日本的战争。但是国内朝中大臣大多反对再次征日,而且国内的江南地区也爆发了的叛乱,并且此时忽必烈的主要目标是交趾(今越南北部),对于日本征战被无限期的搁置了。

    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强大的时候都不把朝鲜国和日本国一统呢?

    任何古典文明都存在一个“扩张度”问题,当它的扩张到达一定容量的时候,便很难再继续扩容下去了。

    连蒙古帝国都是如此,蒙古人掌握了天下无双的军队和四处掳掠堆积的科技,同时还很乐于被各种文化同化,却无法真的将帝国延伸到天边,只能分成几大汗国各自统治。

    蒙古人之前还有个西方的亚历山大,他一直打到了印度,还灭亡了波斯帝国。但压力山大倘若不继续进行军国主义征伐,他就没办法维系统治。

    最终亚历山大迎来了一个陌路结局,他手下靠战争吃得肥头大耳,已经不想再打仗了,只想回去过搂着妹子吃葡萄的腐败日子。

    随着亚历山大的死亡,他营造的帝国就像泡沫一样完蛋了,人们这才发现,压力山大几乎没有改变任何东西,大家还是一如既往的歌照唱舞照跳。

    疆域太大了,当其超出一个古代帝国统治能力的时候,光把这群国民拧巴在一起都够呛。

    这不仅仅是文化认同感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交通问题。

    在没有汽车,没有轮船,没有飞机、火车,甚至连小破脚踏车和一条平整的好公路都没有的年代里,根本不要指望能高效地统治地方。

    为什么呢?你想想,中央任命的官员,派出去如西天取经,回来述职跋山涉水,这还搞什么?

    宋朝怎么整落马官员的?派你去海南岛。清朝怎么发落大老虎的?刺配宁古塔。还有那林则徐,直接扔新疆……这天南海北给你发落,虽还不至于九死一生,却也够折腾掉几条老命了。

    不然秦始皇为什么那么热衷于修路?没有广泛的驰道和邮递系统,就无法维持广域的中央集权。

    解决办法倒是有,玩封建的老路呗——任命封疆大吏,或者把儿子叔叔啥的都封出去,让他们帮忙分级管理。

    但我们也看到了,这招很危险,不是封王内乱,就是节度使造反,简直让所有的皇上都忧心忡忡。

    还有蒙古帝国那几个汗国,最后谁理忽必烈一下?后来100年时间都没要,已经不认识彼此。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能对遥远的地方感兴趣,都已经算是胸怀天下雄才大略野心勃勃了。

    试问你在连地球仪都没开的情况下,如何能产生“征服远方”的欲望?连远方有财富还是有野人都不清楚,连对方的路都找不到,管那么远干嘛?

    中国有这么大的疆域,还多亏了秦朝的操作和隋朝的运河,隋炀帝为讨伐高句丽修筑了运河,结果高句丽打打叛叛硬把隋朝拖软了,大运河却成为中国内陆交通连接的重要纽带。

    这条河将中国的经济运作连成了一脉(其实是历代不断增修的),有力地促成了中央统治的联络,没有它的话,很难说中国古代会不会多形成几个南北分裂的割据王国。

    朝鲜和日本都是同样的问题,山高皇帝远,根本连他们具体在哪儿都搞不清楚,他们也很客气的表示了臣服,那么何必要去征服呢?

    中国古代最大的问题就是——周围太穷了。以至于中央王朝很难对周边产生征服欲望,连带一些有割据或造反欲望的权臣,也纷纷将掠夺重心放到内地的膏腴之地上。

    只要杀进了中华内地,那么金票大大的。相反,如果谁进入了边荒小国,那简直跟被放逐了没两样。

    实际上,在中国内地发生战乱的时候,人们也会想尽办法去掠夺和搜刮朝鲜,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发生了不止一次,朝鲜也确实恭顺得可以,这让其侥幸保存了国格。

    就连蒙元都放弃了对朝鲜的吞并,他们与前前后后大部分统治者一样,都将朝鲜看做一个贫穷的、弱小的、没啥油水的边域小势力。

    他恭顺的要命,你打他费劲,占下来还得贴钱治理,山高皇帝远还不好管,反之留着名马美女供金源源不绝,见你就下跪喊爹,那么何不留着呢?

    想当年美军仁川登陆,让麦克阿瑟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山多、路烂、沟深,穷山恶水一重接一重,到处还冷的要死,极大地延缓了美军的突进速度。

    距离优势上日本更具备优势,毕竟隔着茫茫大海,仅交通问题就相当够呛,迷航不说,一不留神还会遇到台风。

    当年鉴真东渡,那真是全靠信仰加持,一把鼻涕一把命。

    在很长的时间里,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不具备过硬的渡海作战能力,连跨海交通都困苦无比,所以中国只能以高度的文明文化和财富,对日本形成吸引力。能在文化上令其躬身,却无法实质地将其征服。

    直到明朝,翅膀硬了的日本妄图反攻大陆,他们也只能穿越对马海峡从朝鲜登陆,建立稳固的据点后再徐徐图之,最后还让大明带着朝鲜楞给赶下海了。

    但中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吞并日本和朝鲜,前提是中国能及早完成资本主义的革命,进行帝国主义式的侵略。假如历史能走到那一步,朝日都会飞快地沦为被占领的殖民地。

    日本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