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为什么用文言文,难记还难懂?文言文难记又难懂,是对现在人来说的。对于古人来说,文言文的难度,跟我们现在学习名家散文的感觉可能难不了太多。中国的语言,自古...
中国古代为什么用文言文,难记还难懂?
文言文难记又难懂,是对现在人来说的。对于古人来说,文言文的难度,跟我们现在学习名家散文的感觉可能难不了太多。
中国的语言,自古至今都有两套体系,一套是口语,一套是书面语。
我们日常说的这些都是口语,平时看的书、文章,主要都是用书面语写的。所以,很多人看书看不下去,因为文绉绉的,不像平时说话一样,那么好理解,尤其是看一些理论逻辑强一点的书,看着就脑袋嗡嗡的,只想睡觉。
放到古代,也是一样的。古人平时说的也是口语,书面语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文言文。只不过,对于古人来讲,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会比现代人看书面语要稍微难一些就是了。这主要是因为以前的文字,书写印刷都比较不方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早期的时候,字是刻在甲骨上,或者青铜器上,更多的是刻在竹简上。刻字比写字,难度大得多,所以以前想要留一些文章下来,难度很大,用语都是尽量简洁些,言简意赅。
而且这个时候,语言发展还没那么成熟,所以一个字经常能代表很多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习比较早期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先秦的文字,很多是那时候常用的,但我们现在却用得少了,所以我们学起来才会觉得比较难。但是,对于古人来说,那些字词他们平时还比较常用,所以也不会觉得太难。
到了唐宋时期,语言发展越来越成熟,印刷术也越来越普遍,所以这时候的文言文相对来说会比较通俗易懂一点。对于当时的古人来讲,难度应该也不是很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再到元明清时期,戏剧和话本的发展,使得很多口语开始进入文学作品之中,章回小说应运而生。这时候的章回小说,大部分都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白话文,这个白话文就是口语。
当然,这时候的文言文还在继续发展,只不过受限于八股文等政策,文言文的发展多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不管怎样,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学习他们当代文言文的难度肯定是越来越小的。
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打开国人的事业、思想,纷纷提倡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这样才方便他们普及教育,让更多的百姓都学习到更先进的知识。所以,当时的很多白话文都进入了书面作品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书面领域的白话文逐步成熟,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书面语。没有进入书面领域的白话就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口语。因此,我们现在所用的书面语和口语,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从明清的口语逐步演变过来的,然后分成了两个系统而已。
所以说,对于古人来讲,他们学习文言文虽然也会稍微难一些,但是跟我们现在相比,那是简单得多了。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文言文,最难的其实只是字词的积累而已。积累得多了,自然就容易学了。
中国古代为什么用文言文,难记还难懂?
首先,有一个误区。你猜猜古人平时说话的口头语是不是文言文?
答案是不是。他们平时说话骚话一大堆,毫不吝惜唾沫。文言文只是他们的书面语。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使用文言文的原因。
古时候的书写材料十分有限,甲骨、竹简、丝帛、木片,一直到后来即使发明了纸,还是数量稀缺制作麻烦。书写过程也很复杂,以前都是往上面刻字,写错了拿吧小刀刮刮刮,还有“杀青”这样的专业储藏技术,后来有了笔墨纸砚,也没简易到哪里去。写完的东西,拿起来也不方便,读书人搬个家能拉三车,古代帝王阅奏章,直接是称斤头的。
为了省钱省资源,省时间省力,古人发明出了文言文,力求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所以,这道再加工是必然的。
古人的日常用语虽然不同于文言文,但也不同于现在的日常话,而是类似于明清小说那样白话文,我们读起来不太吃力,但还是有很大区别。
史书上记载过一段宋代官府审问一个妇女的对话,这妇女砍伤了自己的丈夫,官府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是你斫伤本夫?实道来,不打你。”
朱元璋有一道圣旨下达抗倭令,要求抵御海盗,原话是这样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雍正皇帝就更逗了,他批奏章直接写的是: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他甚至还给大臣写过“你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