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疯了(范进是什么年纪中举的)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2-02 04:00:42 浏览量(来源:小范

    [摘要]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放到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那是因为范进苦学多年不中,而且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自己太压抑了,所以一旦中举后他内心承受不了,是因为范进太计较得失,而...

    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放到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

    那是因为范进苦学多年不中,而且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自己太压抑了,所以一旦中举后他内心承受不了,是因为范进太计较得失,而且太计较功名,所以才导致功成名就以后,承受不住欢喜的喜悦,一旦中举就改变命运,所以就会疯了,学习能力很重要,心态调理更重要。

    范进当时的官职是个六品官,差不多就是我们现在的局长的职位。

    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放到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

    古代科举是分级考试,乡试中式者,即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

    所谓“中举”,就是秀才在乡试中考中举人了!

    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呢?

    普通人突然成为百万富翁,如果神经不够强大,确实可能发疯!

    那么举人到底值不值钱呢?

    举人是可以购买的。

    光绪十六年,浙江副贡生庞元济,捐直赈银三万两,李鸿章奏准赏作“举人”。

    后来,朝廷户部议定举人事例,以百名为限,由生员(秀才)捐银二万两,即作为举人,一体会试。

    看来,“举人”至少可以值2000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百万人民币。

    中举也是名利双收的事情。

    中举不仅仅是获得“举人”的文化头衔,更加是一种社会地位和具备做官的机会。

    清代铨选官员有“即用”之制。谓遇缺即可补用,清会典记载,凡选官,有即选,奉旨即用之员,不论双单月,遇缺即选。

    清会典事例·吏部十七·满洲铨选,又谕引见新科造士名单内有点记名者,皇帝看诸人皆有年纪,人尚可用,著以知县即用。

    古代的“举人”不同于现在的博士、硕士,现在的文凭仅仅是文化头衔而已,不具有直接做官的资格。

    而古代举人具有直接做官的资格,可以根据官员的多寡,直接在举人和进士中,任命朝廷官员,这就是“即用”之制。

    范进中举,就是因为突然成为百万富翁和具备替补知县的资格,所以高兴过度才发疯了!

    放到当代,范进中举,也就是相当于处级干部吧!

    举人就有了做官资格,某些朝代的进士录取人数下降到100人左右,且为平衡各地发展,往往按地域分配名额。

    自隋唐至清,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大约有10万上下。

    总体而言,这是一个才能卓著的群体,古代许多大政治家、文学家、学者都是进士出身。

    如唐代的王勃、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自居易、柳宗元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兄弟等,明代的张居正、徐光启等人。

    而“举人”一词最早得名于汉代的察举制度,被举荐者称为举人。唐代时,报考进士科的考生均称“举人”,明清时期,举人已经可以直接做官,也可以继续考进士。

    古代官员选拔制度采用举荐方式,士人通过被当地官员举孝廉、秀才的方式进入仕途,举荐的州郡官吏被称为“举主”,而被举荐的贤士便称为举主的门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生”一度变质成依附于士族豪强的一类人,有一些臣属、门客,甚至奴仆的意味。

    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中考中“举人”或进士的人,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 并自称为主考官的“门生”,这与汉代类似。

    这样,这些新举人、进士就和主考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新举人、进士常把自己的考中,看做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类似于师恩的恩情。

    考中举人到底有多荣耀呢?也是举人的隐形职位和社会职位有多高呢?可以说三件事,来解说。

    其一、举人可以获得皇帝的赏赐,比如“举人屋”

    扬美村在清代读经习礼之风大盛,涌现出梁德显、杜元春等举人。

    现保护较完整的举人屋位于临江街,兴建于清代,为举人杜元春故居。

    该古宅为三进形制,青砖蓝瓦,砖木结构。建筑面积共356平方米。举人屋砌砖用的灰浆由石灰膏加糯米浆、黄糖浆拌和而成,100多年过后仍坚固如新,堪称扬美宅第之最。

    清光绪八年,屋主杜家第十五代孙,杜元春在壬午科广西乡试中力克群雄,考取举人功名。朝廷赐授杜元春“举人”牌匾,悬挂于大门之上,此屋被称为“举人屋”。

    其二、中举后,举人的婚姻问题也就是小事一桩,据说梁启超中举后,主考尚书李端菜和副主考王仁堪,都想为这个举人做媒,王仁堪还想把女儿嫁给他

    十六岁的举人梁启超因为中了秀才,原先施教的周惺吾先生,表示不能再胜任对他的教学,梁启超就进入广州学海堂深造。

    学海堂是嘉庆时期任两广总督的阮元创办的,他是著名的汉学家,著述极多。

    这不但加深了他的文学修养,训练了他的文笔,还为他的科举考试提供了厚实的条件。

    总之,学海堂的几年学习,为梁启超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先天的资质,再加上后天的勤奋,使他成了优秀的少年学子。

    1889年,梁启超参加了广东乡试,中第八名举人,时年16岁。年少成名,才华出众,不但使他的家人大为高兴,还使主考尚书李端菜和副主考王仁堪喜出望外。

    他们都想为这个少年举人做媒,王仁堪想妻以女儿,李却先开了口,请王为其堂妹李蕙仙作伐。王仁堪只好报之以笑,答应下来。

    梁启超中举,这个事情基本上可以类推到范进中举,因为蒲松龄就是清朝人,他笔下的范进中举,其实就是清朝读书人的缩影而已。

    其三、在民间中了举人,祖坟上可以立两个旗杆,那真的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清朝末年,有一个叫斛泉的秀才,20多岁时就参与大比。大比者,就是考举人,三年一次,在杭州贡院中举行,时间总在秋天。

    那时没有火车,便坐船去。运河直通杭州,约八九十里。在船中一宿,次日便到。

    于是在贡院附近租一个“下处”,等侯进场。其母临行叮嘱他,到了杭州,勿再埋头用功,先去玩玩西湖。

    胸襟开朗,文章自然生色。

    其母也非常好强,经常对人说坟上不立旗杆,你就是不要去考试了,非常自信的样子。

    那时定例:中了举人,祖坟上可以立两个旗杆。中了举人,不但家族亲戚都体面,连已死的祖先也沾光呀!

    上面三件事,仅仅是举人的社会职位和荣耀而已。

    事实上,唐代实行科举考试,但对各地通过解送试而参加省试之人也称举人或贡举人,意为应举之人。

    这既不是一种功名,也不是一种出身资格。宋金元时亦如此。

    从明代开始,举人成为一种出身资格,凡乡试中式者称举人,为功名一种。

    清代科举制度,举人入仕,除参加会试取得进士资格,还有拣选、大挑等当官的途径。

    说白了,考中举人,其实已经是很多读书人的最大荣耀了,因为举人已经具备当官的资格,只要有缺,就可以替补为官,清朝举人往往可以被任命为县官。

    如果要是放到当代 ,范进中举后,也就相当于成为候补官员,大约是处级干部的级别而已。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