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清朝政治腐败,是清军在甲午战争中输给日本的真正原因”,你觉得呢?一场战争的胜败,不能简单归咎于是某个原因导致的。甲午战争胜败情况,从结果来看,当时的资本...
有人说“清朝政治腐败,是清军在甲午战争中输给日本的真正原因”,你觉得呢?
一场战争的胜败,不能简单归咎于是某个原因导致的。甲午战争胜败情况,从结果来看,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确实比封建主义制度优越,这是造成清朝失败的主因,但其他原因也发挥着作用,多因酿一果吧。
实际上,从经济实力上看,当时日本的重工业包括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从军事对比上看,1893年,日本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但清朝还有广东水师和福建水师。可以说,甲午战争清朝之败,并不是败在经济和军事力量上。
那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以为日本还是“寡国小民”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内政 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西方思想与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后,产生了具有扩张性和掠夺性的军国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制定了近代国策,那就是明治大帝遗策:即征服台 湾,征服朝鲜,征服满蒙,征服支 那,征服世界。这个“蓝图”描绘了日本对外扩张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甲午战争就是按照这个国策逐步推进的。
为了落实这个政策,日本在认真谋划着,其中一点就是军费开支逐年递增。1887年,天 皇下令从自己的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在他感召下,全国民众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有了钱款的支持,日本开始扩军,并派出一大批间谍收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等区域的详图。
与之相比,清廷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寡国小民”的层面,没有足够的预见和警惕,放松国防建设,削减军费预算,停止购进军舰,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 药经费。在日本侵略朝鲜时,还寄希望于日本退兵;与日本部队短兵相接时,李鸿章居然还下令“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真是天真的可爱!
二、把希望寄托在虎狼身上
朝鲜战场失利后,慈禧太后、奕訴、李鸿章等人,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敦促日本退兵,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特别是李鸿章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
李鸿章先后找了英俄法德等国调停干涉,这些国家在华利益众多,日本扩大在华利益,势必影响到他们的利益,殊不知日本早已和他们有了私下交易,共同瓜分中国这一块肥肉。李鸿章一番折腾下来,徒劳无益,白白浪费时间,后来,他还异想天开地寄希望于美国调停。其实,美国已经把日本作为它在远东的小伙计,而日本敢于悍然发动战争,也是有恃于美国作为后台推手。
这些国家都清楚,日本战胜中国他们都可以分一杯羹。他们利用“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门户开 放”的强盗条约都得到了很多好处。而清朝掌权派不强大自身,寄希望在这把虎狼身上,却不明白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
三、战争工具不是制胜决定因素
晚清时期,清朝一部分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认为近代列强能够战胜清朝,主要是靠船坚炮利,于是轰轰烈烈搞了一波洋务运动,建立兵工厂、组建海军、打造新式部队,以为依靠这些表面东西就能扭转清朝落后局面。特别是李鸿章,花重金打造了北洋舰队,妄图扭转乾坤,但甲午战争的结果狠狠打了他的老脸。
其实从黄海海战、甲午海战的情况而言,当时北洋海军的装备与日本海军的装备相差不大,北洋舰队的优势是铁甲舰和重炮较多,其中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无论装甲、吨位、火炮口径都是当时世界先进的战舰。日本舰队的优势是舰速较快、机动性强。单纯从军力上看,中国舰队还略占优势,但海战的结局却是相反。北洋舰队被击沉5艘军舰,受到重创;而日本舰队未失一舰,只有几舰受伤。
实际上,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于装备,还有部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和战术等。在黄海海战中,开战不久,海军提督(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负伤,不能继续指挥战斗,他事先又没有指定代理指挥者,整个战斗过程中,舰队各自为战,被动挨打。
四、朋党之争相互掣肘
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李鸿章虽有宰相尊称,但长期驻在天津和保定,没有皇帝召见,不得擅自进京。
在甲午战争期间,翁同龢等人为了防止李鸿章等人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凑请光绪帝,调任与李鸿章有矛盾的李衡出任山东巡抚,处处与李鸿章作对。同时,翁同龢还奏请北洋海军“停购外洋船械三年”,使得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北洋海军未能进口一艘军舰甚至一枚开花炮弹,装备停滞不前。
此外,清朝还把海军的经费挪来给慈禧太后大办生日宴会。如此朝廷,如此官员,甲午之战,清朝又能如何不败?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
有人说“清朝政治腐败,是清军在甲午战争中输给日本的真正原因”,你觉得呢?
深以为然,毕竟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甲午战争就是中日双方国内政治的延续与较量。因而清朝政治腐败,连带着军事上也腐败,吃了败仗那是不可避免的。倘若究其原因、责任,势必政治放在第一位,然后其他方面次之了。
首先,来说甲午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朝腐败无能,已然惊呆了国人的忍耐极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那就是一面对外卖国求荣,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另一面对内血腥镇压,采取高压统治,肆意杀害无辜群众。时至甲午战争前夕,清朝对外作战最好的表现,也就是败而不败了,其余一塌糊涂。另外,统治者穷奢极欲、不知收敛,过个寿都能挪用军费,可见腐败到了什么程度。如此,上承下效,各级官吏敛财盛行,政治焉能搞好,一片乌烟瘴气。
其次,再谈甲午战争失败的军事原因。第一,清朝对于敌情认识不足,埋下了失败的伏笔,总以为日本为蕞尔小国,可事实是狠狠打了一嘴巴子。第二,指挥不利,轻敌冒进,进而被日军包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第三,后勤供应不足、不及时,有人贪墨发国难财,导致撤退也难,无以为继。以上三点,既注定了这场战争不好打,也说明前方战士死的不值,真是可恶至极。
最后,深究甲午战争失败的其他原因。抛开明面上的一些东西,去看导致日本国力极速提升的因素,无疑是日本的改革给力,从而推动了军事实力的跃升。反观清朝,几乎与日本同时期的洋务运动,也只是单纯限于政治以外的其他领域,使得军事力量没有实质的改变,更没有配套的领导体制。换言之,军事体制太过于僵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却是殊为可惜,怒其不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