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纣王是个怎么样的人(商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1-22 15:01:00 浏览量(来源:小许

    [摘要]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怎样的人?毛主席曾评价纣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纣王的遭遇其实和崇祯皇帝一样,有心图强,但接手的烂摊子,无力回天。商王朝当时面临的局面,就跟明...

    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怎样的人?

    毛主席曾评价纣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纣王的遭遇其实和崇祯皇帝一样,有心图强,但接手的烂摊子,无力回天。

    商王朝当时面临的局面,就跟明朝末年,崇祯面临的局面颇有相似之处。

    当时的商朝,几代君王累积下来的问题,积重难返,日益衰落,外部夷人部落日益崛起,西边的周人部落也日益强大。

    到了纣王这一代时,已经是内忧外患的局面。

    所谓内忧就是,周人部落崛起,版图不断扩大,虽然表面臣服商朝,但已对统治构成威胁,还有一些诸侯也时而臣服,时而反叛。

    所谓的外患,东南一带的夷人部落恰好在这个时间段崛起,势力范围已经蔓延到中原一带,时而举兵犯境,威胁商朝的安全。

    这两件事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发生。

    明朝也是这样,外部是满清强势崛起,时刻威胁明朝安全,内部统治不稳,李自成等起义军成为了严重的内忧。

    周武王灭商,其实是三代人的努力。

    周族人原本就是个小部落,早在夏朝时就存在,就是部落太小,存在感不高,直到商朝末年,才开始迅速崛起。

    当时,商王朝传到武乙这一代的时候,内忧外患其实已经开始。

    只不过内忧还不严重,主要就是一些诸侯不买账,经常反叛,但外患比较严重。

    东夷部族此时已经坐大,势力范围扩张到江淮一带,已经威胁到了商朝的中心区域——中原。

    为了解决外患,武乙多次对不臣诸侯以及东夷部族用兵征伐,动用的军队经常在几千人的规模(在商朝属于大规模用兵了)。

    周人部族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崛起的。

    这期间,周人部族的首领古公亶父带着族人迁居到岐山一带,逐渐定居,部落得以繁衍生息,逐渐变强。

    亶父死后,他的儿子周侯季历曾经在商朝的征伐战争中,协助武乙打败了旨方,俘虏两千多人。

    季历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周武王姬发的爷爷。

    不久之后,季历又讨伐鬼戎,俘虏二十个翟王。

    周人部族随着季历对周边不断胜利的征伐战争中,获得了大量奴隶、地盘、资源,版图迅速扩大,实力迅速增强。

    武乙死后,他的儿子文丁继位,文丁显然是看到了周人部族坐大带来的威胁。

    但此时的商朝,已经衰败,单单依靠商人自身的力量难以维持统治,需要借助臣服的诸侯力量来维护王朝稳定。

    文丁在继位之初,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对周人采取怀柔的政策,不与之发生冲突。

    这就给了季历喘息的机会,季历率军征伐余吾戎,将其击败,并迫使其臣服于周。

    文丁知道后,属下邦国打了胜仗,自然要表示一下,所以封了季历殷牧师(类似于商朝西部最高军事长官),给他征伐周边的权力。

    季历利用这个机会,大规模征伐周边。

    先是击败始呼之戎,接着又率军击破翳徒之戎,不断的胜利之下,周的版图也不断扩张,俘虏到的人口、资源,充实了其经济。

    面对周人的坐大,文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于是,文丁决定遏制周人的发展,他趁季历打了胜仗,来京城献俘时,先大力犒赏了季历,随后趁机将其囚禁,不久后,季历死于殷都。

    文丁杀季历的消息传回周人部族后,迅速在周人部族中引发了强烈的不满。

    但迫于周的国力不足以与商决战,周文王只能将这件事给按下来,进行降温处理。

    但两国之间至此结下了世仇!

    文丁虽然杀了季历,但他在位不久便去世了,其子帝乙继位。

    帝乙继位后,面临的局势十分凶险,东夷的“人方”叛乱,东南的孟方和林方也群起响应。

    恰在此时,商朝王都一带爆发天灾,河水断流,严重打击了商朝的经济和生产。

    周文王见此机会,为了报父仇,举兵伐商,但毕竟实力还干不过商朝,被挫败了。

    此时帝乙也不想和周人部族硬碰硬,因为东部和东南的夷人部落举兵犯境,商朝没有能力东西两线作战。

    鉴于此,帝乙和周文王姬昌和解,帝乙将亲妹妹嫁给姬昌,周人部族方面承认商朝的王权,表示臣服。

    周人自称“小邦周”,称商为“大邑商”,两家就此和解。

    帝乙需要对东南夷人实施军事打击,不能后院起火,周人没有能力攻灭商朝,需要时间发展,相互妥协,于是才有了和解。

    帝乙与姬昌和解后,率领商人以及各路诸侯大军南下攻伐夷人,最终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边境,并在执政末期将首都迁到朝歌城。

    帝乙死后,终于轮到主角纣王出场了!

    纣王帝辛之所以能够登上王位,中间还涉及一起事件,也为纣王的覆灭埋下伏笔。

    帝辛是帝乙的幼子,他的哥哥微子启是长子,帝乙原本打算立微子启,但由于微子启的母亲是妾室,不是王后,所以被大臣劝阻。

    而幼子帝辛的母亲是王后,所以是嫡子,根据礼法,必须得立嫡子才合规,因此帝乙便立了帝辛为继承者。

    纣王继位后,面临的局势同样十分严峻!

    因为帝乙在位时间并不算长,商王朝内忧外患的局面并未缓解,而且更严重了。

    首先是外患方面。

    东南的夷人部落逐渐强盛起来,频繁侵袭商朝的边境,对商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

    而内乱竟然比外患更加复杂!

    一方面是周人部族崛起,版图已经扩张到与商朝的地盘接壤,如果周人想灭商,直接在边境发起进攻,就可以一路攻进商朝首都。

    另一方面,前代商王祖甲为了缓和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不惜修改《汤刑》,以严刑峻法来限制奴隶主对平民和奴隶的剥削。

    除此之外,祖甲为了加强商王对朝廷大权的控制,限制了奴隶主参政、议政的权力,这引发了奴隶主贵族的严重不满。

    商朝的朝廷作为一个以王室贵族为主要成员的权力结构,当贵族们的不满情绪日益严重时,就会丧失凝聚力。

    奴隶主贵族们对商王限制自身权力的行为不满,就会离心离德,整个商王朝核心团队就会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

    除此之外,当时作为长子而没能登上王位的微子启等人,很可能因此而不满,采取了不与纣王合作的态度。

    这和明朝末年极其相似,崇祯外部面临满清的军事威胁,内部朝堂上的大臣们忙着党争,外加李自成等起义军快速蚕食明朝。

    纣王面对这种情况,他知道自己的处境,西部有周伯姬昌日益强大,东南有夷人部族入侵,内部贵族一盘散沙。

    纣王的解决办法是,试图先彻底解除外患,再回过头来解决内部问题。

    所以,纣王集结了商王室的精锐部队以及臣服于商朝的诸侯军队,对东南的夷人部族实施了军事打击。

    当时的夷人部族已经壮大起来,是不可能一口吃下的,所以商朝和夷人部族之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最后,帝辛把夷人彻底打残,将商朝的统治扩张到江淮地区,一统东南之后,商朝先进文化、科技向东南传播。

    此举将东南和中原连接起来,极大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

    但攻灭强大的夷人部族的同时,由于这是一场硬碰硬的长年战争,所以商朝军队自身的损耗也很大。

    虽然俘虏众多,但俘虏也是需要时间进行同化教育和消化的。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周武王姬发看准时机,号令诸侯,组成一支精锐的灭商部队,兵锋直指商朝首都朝歌。

    此时的纣王,自身的精锐部队刚刚打完大战,元气大伤,只能将俘虏来的奴隶武装起来作战。

    纣王抵挡周军的部队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效忠于商朝的直属部队,另一种是俘虏和奴隶。

    而且这些俘虏和奴隶由于刚刚归附不久,商朝还没有对其完成消化和改造,他们的忠诚度极低。

    所以,在牧野之战中,商朝军队倒戈,临阵反水,帮着周武王进攻商朝。

    而商军直属的军队,刚刚经历大战,损耗很大,战斗力下降,再加上奴隶和俘虏反水,导致商军大败。

    纣王战败逃回朝歌后,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这和崇祯在李自成攻破京师后,在煤山自缢何其相似。

    至于说,纣王杀了比干,很可能是比干与他政见不和,纣王为了对付夷人,常年征战,国力消耗严重,可能比干不支持,触怒了他。

    至于纣王暴掠无道这事儿。

    为了彻底消除外患的威胁,纣王对夷人部族发起了旷日持久的硬碰硬战争,对于已经衰落的商朝来说,客观上会大量损耗国力。

    打仗就得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支撑战争的消耗,纣王就必须增加国库收入。

    但是奴隶主们本来就对纣王不满,贵族离心离德,纣王干脆就启用费仲、胶鬲等非贵族出身的人才。

    这俩善于敛财,他们帮助纣王充实了国库,支撑了战争,但很有可能方式不正确,对百姓的盘剥过度,激化了矛盾。

    费仲、胶鬲在后世被演绎成了奸臣贼子,这是不正确的。

    费仲在牧野之战中,带着军队与周军拼命,最终战死沙场,胶鬲在牧野之战失败后,于摘星楼自焚而死。

    如果是奸臣贼子,又怎么会为了商朝的存亡流尽最后一滴血呢?

    所以说,纣王任用这些所谓的“奸臣”,很可能是原有的贵族不堪大用,而且根本不配合,他必须启用新人才能解决内政问题。

    但是启用非贵族出身的人才,势必又引发贵族的不满,进一步加重贵族阶层的离心离德,加剧了商朝衰亡的步伐。

    纣是中国史上与夏桀齐名的标准暴君,但从甲骨文的记载看,纣时的制作、征伐、田猎、祭祀,莫不整齐严肃,又好像是一位英明之主。——《中国通史》.傅乐成著

    最后,纣王那些所谓的罪行,其实有不少都是后世强加上去的。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写过一本《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里面就说到过这个问题。

    在西周时期,纣王的罪行只有6条,到了战国时,又增加了27条,到西汉时又增加23条,到东汉时,又增加1条,最后到东晋时,又增加了12条。

    好家伙,这越往后面推移,纣王的罪行咋还越来越多了呢?

    最可笑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到后面,对于商朝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就会越模糊,因为缺乏详细史料。

    但纣王的这些罪行却被说得十分详细,十分精彩,就像亲眼看见过一样。

    所以,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纣王应该是被后人抹黑的。

    总的来说,纣王也许犯了很多错误,但绝对没有传说中那么暴掠无道。

    明朝的崇祯,因为离我们比较近,所以不容易被抹黑,纣王离得远,缺乏详细史料,抹黑起来比较容易。

    纣王当时面对的局势,跟崇祯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内忧外患的困局。

    不一样的是,纣王集中力量解决外患后,自己消耗也过大,让周人钻了空子。

    所以,毛主席曾说:

    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毛泽东文集》

    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怎样的人?

    谢邀。

    纣,商朝末代国王,一作受,亦称帝辛,帝乙子。著名暴君。

    一、穷兵黩武

    纣王自恃天命在身,对外黩武好战,不断用兵,屡兴大役。

    (1)其继位后,继续用兵东夷,俘获大量奴隶。由于他大力经营东南,使以后中原文化发展到了江淮流域。但是长期战争的巨大消耗,加重增添了百姓的负担和痛苦。

    (2)纣王“自以为英雄盖世,便领着人马,到处炫耀武力,强逼各诸侯国与属国增加贡赋,稍不如意,就兴兵问罪。”赵文博主编《中国通史》(以下简称《通史》)。诸侯叫苦不迭,但畏惧纣王权势,逆来顺受,敢怒不敢言。

    二、重刑厚敛

    (1)纣王统治期间,剥削苛重,刑罚残暴 ,宠幸妲己,奢侈荒淫,“只顾纵情声色,花天酒地。妲己喜欢观看歌舞,纣命乐师创作了靡靡之音,怪诞之舞。为了玩乐,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人民无田可耕种,衣食无着,民不聊生,十分不满,激化了阶级矛盾。”《通史》。

    纣王用兵连年得胜,愈加志满意骄起来。

    晚年迁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大兴土木,驱使大量奴隶和民工,在南连朝歌,北到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邯郸的广大区域内修筑了许多巍峨壮美的离宫别馆,并在这些御苑中,放养了许多珍禽异兽。

    纣王又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更加腐化堕落。

    (2)纣王刚愎自用,拒谏饰非,倒行逆施,毫无人性的杀死劝谏他的叔父比干,还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说要看看比干的心是什么颜色;囚禁箕子,残害忠良。

    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载:“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有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对于那些不称心的诸侯,纣王也随意杀戮,毫不顾惜。如残害“三公”即西伯昌(周文王)、九侯、卾侯,他们的悲惨结局,使朝廷大臣和各路诸侯大为寒心,人人自危,于是日益与商王朝离心离德,朝中大臣纷纷叛离,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3)与此同时纣王重用费种、恶来等阿谀好利之徒,这些佞臣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在国内也民心尽失。

    广大奴隶以及平民的强烈不满与反抗,诸侯们的纷纷叛离,纣王残暴行为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三、殷商覆灭

    约在公元前1066年,即周文王死后四年,周武王崛起于西陲,这时乘机拉拢一些小国,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左传》。出现了三分天下周人有其二的局面。商要被周灭掉已成定局。

    公元前1227年,周武王发布讨纣檄文,乘商军主力在东南的机会,联合各部族反商势力,对其发兵进攻。大军士气旺盛,一路势如破竹,纣王仓皇应战,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会战中(历史著名的牧野之战),商兵在阵前起义,倒戈反击。纣王被迫 登鹿台自焚,结束了自己暴虐的一生。

    周武王灭了商朝,结束了殷商王朝600年统治,把国都从丰邑迁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朝。赵文博主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四、人物评价

    通过上述史实,对历史上的纣王是怎样一个君主,已经不言自明!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是家喻户晓、横征暴敛,荒淫残暴的亡国之君。

    但也有人评价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 并称,纣王被冠以“暴君”的称号已经有两千多年,这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冤案”。

    然百家争鸣,见仁见智,但也绝不能别出心裁,为博人眼球 ,而语出惊人。任何时候都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翻案要以充分的历史史实为支撑,做到有理有据,才能服人!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