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大雨时鸟类都躲藏在哪里?比如麻雀,喜鹊都是如何避雨的?下雨时鸟儿去哪里躲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鸟窝,但很快你就会反应过来:鸟窝大都开口向上,而且“粗制滥...
下大雨时鸟类都躲藏在哪里?比如麻雀,喜鹊都是如何避雨的?
下雨时鸟儿去哪里躲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鸟窝,但很快你就会反应过来:鸟窝大都开口向上,而且“粗制滥造”,根本就防不了雨!
那么下大雨时,鸟类都躲藏在哪里呢?生活中常见的麻雀和喜鹊,是如何避雨的呢?我们来聊一聊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
1、千奇百怪的鸟巢
说起鸟巢,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那种像杯子或者碗一样的形状,它搭建在树枝或者树杈上,外围由较粗的树枝组成,内里则铺上树叶、干草或者绒毛等柔软的材料。这其实是鸟巢中的一种,可以称之为杯状巢,它是最常见的一种鸟巢。
除了杯状巢,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鸟巢,形状、大小、筑巢位置、使用材料等都不相同,这让鸟巢的种类丰富多彩,千奇百怪。
有些鸟类会在地上挖个“洞”,在洞里铺上细软,这种鸟巢被称为洞穴巢。鉴于鸟类挖洞的能力有限,它们通常在松散的泥土或者鸟粪堆积物等软质区域挖洞,这个洞可能是个很浅的坑,也可能是一条通往筑巢室的长廊。穴居猫头鹰和翠鸟等的巢穴就是洞穴巢。
啄木鸟也是住在洞里,不过它们住的是树洞,这个树洞可以是树上原本就有的洞,也可以是啄木鸟自己凿的洞。洞内铺上树叶、干草、羽毛等柔软保暖之物,方便产卵育雏。
有些鸟巢非常精美,比如织布鸟、黄鹂和太阳鸟等,它们的巢穴像一个球一样吊在树上。与开口向上的杯状巢不同,球状巢穴的开口通常在侧面或者侧下方,有些洞口还有个盖子,十分精美。
而像老鹰这样的猛禽,它们的巢穴就比较粗狂,通常建造在悬崖边或者大树的顶端。它们的巢穴很大,需要把树枝一根一根叼上去,搭个巢穴往往需要数月之久。而且,它们每年都会回到同一个位置筑巢,这让它们的巢穴非常大,比如秃鹰的巢穴,重量可达1吨。
生活中常见的麻雀一般将巢穴建在老房子的墙缝里或者墙上的洞中,小时候喜欢掏鸟窝的小伙伴对此比较熟悉,有时候把手伸进洞里,会有壁虎爬出,把人吓个半死!喜鹊通常把巢穴筑在大树顶端,乍一看跟乌鸦的巢穴十分相似,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乌鸦的巢穴开口向上,而喜鹊的巢穴开口在侧面。
还有一些鸟类压根就不筑巢穴,比如像杜鹃一样的巢寄生鸟类,它们直接把鸟蛋产在其他鸟类的巢穴中,孵化和育雏让他人代劳。游隼、海鸦和帝企鹅也不筑巢,它们四处游荡,繁殖时将鸟蛋产在相对隐蔽的地方,没有巢穴结构。
与大部分人的理解不同,其实鸟巢并不是鸟休息的场所,更不是它们的家。鸟窝的主要功能是孵化和育雏,只有在繁殖季,鸟类才会搭窝,为鸟蛋和雏鸟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一旦雏鸟能飞了,成鸟便会放弃巢穴,继续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
鸟类之所以不以鸟巢为家,是因为一旦它们这样做了,活动范围就会受限,不能飞太远,而且每天光为了飞回鸟巢就需要耗费很多能量,还不如到处漂泊,飞到哪里就在哪里休息。鸟巢只是它们为了繁殖后代而不得已才搭建的固定场所。
事实上,我们看到有些鸟在下大雨时会飞回鸟巢,这是为了保护鸟蛋和雏鸟,尤其是那些开口朝上的鸟巢防雨能力很差,鸟爸鸟妈需要用身体为孩子们遮风挡雨。
2、鸟类在哪里躲雨?
既然鸟窝防雨能力差,而且也不是鸟类的家,那么下大雨时,它们都躲在哪里避雨呢?
1、躲在天然庇护所中
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0000种鸟类,它们当中很大一部分都生活在植被茂盛的密林之中,还有些生活在远离人类的大草原等环境。当下大雨时,这些生活在野外的鸟类会寻找天然庇护所躲雨,比如树叶下、草丛中等可以挡雨的地方。
其实大部分在树上搭建的鸟巢,都位于树叶下面,较小的雨水根本就淋不到鸟窝。即便遇到大雨,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防范作用,这是利用了天然的避雨场所。
除了密林之中,还有些鸟类会躲在洞穴里,有些是天然形成的,有些是人工改造的。鸟类虽然到处飞,但它们总归喜欢待在栖息地,对方圆几十里哪里有洞穴,哪里能避雨十分清楚。因此当大雨来临之前,它们就会飞往附近的避雨场所,躲避大雨的袭击。
2、躲在人类建筑物下
相信大家经常会在网络上刷到鸟类在窗边避雨的视频,它们可能已经被淋湿,躲在窗外梳理自己的羽毛。没错,人类的建筑物也是鸟类避雨的好地方,房檐、窗台、墙缝等都可以让鸟类躲雨。
不过有些时候,鸟儿在飞向建筑物时,由于分辨不出透明玻璃,很可能会直接撞上去,这也是造成一些鸟类死亡的原因之一,对鸟类的生存是个不小的威胁。
3、避无可避,直面风雨
如果是在繁殖季遇上大雨,成鸟为了保护鸟蛋或者雏鸟,就不得不飞回鸟窝,而鸟窝通常不是一个很好的避雨场所,它们就只能直面风雨。
而有些鸟类本身就生活在既没有茂密的丛林,又没有人类建筑物的草原、海边等环境,它们也只能直接承受大雨带来的冲击。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被雨淋的鸟竟然不会生病或者被冻死,这跟鸟类特殊的身体结构有关。
3、鸟类为什么不怕被雨淋?
其实大部分鸟类在面对小雨时根本就不用躲,只有面对特大雨时,它们才会找地方躲雨,那么鸟类为什么不怕被雨淋呢?这跟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关:
1、鸟类的羽毛具有防水作用
鸟类的羽毛分为绒羽、半绒羽和正羽,绒羽是最贴近皮肤的一层绒毛,半绒羽将绒羽与正羽隔开,让鸟类羽毛蓬松,这有利于保暖。而最外层的正羽就是我们常说的羽毛,具有很好的防水作用。
我们看到鸟儿经常用喙梳理羽毛,其实它们是在将从尾腺中挤出的油脂涂抹在羽毛上,这可以防止羽毛吸水,从而达到防水的作用。鸟儿的羽毛交错钩连、排列紧密,再抹上一点油脂,让雨水淋不到它们的身上。
为了减少雨水在身上停留的时间,它们还时不时抖动身体,将雨水甩掉。有些鸟儿还会迎风站立,头部上扬,让雨水顺着倾斜的身体快速流走。而像海鸥等水鸟,就更加不怕雨水了,这一点不用多说。
2、鸟类的脚部结构可以防止失温
大雨给动物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雨水,还有可能将身体的热量带走,造成失温。鸟类身上覆盖着厚厚的羽毛,但是脚部却裸露在外,它会不会因为脚部裸露而失温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般来说,恒温动物想要保持全身温度一致,需要很多热量。比如我们人类的血液在循环时,温度较高的动脉血从躯干直接流到脚部,而脚部的体温远高于外界的低温,那么脚部裸露时会丧失大量热量。
温度较高的动脉血变成了温度较低的静脉血后开始回流,回流到躯干后又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来回温,这一来一去间,需要很多热量来维持体温,因此在冬季保持脚部温暖非常重要。
但是鸟类的脚部结构与人类不同,它们脚部的静脉与动脉不仅距离近,而且缠绕多,这会形成一个“逆流交换”系统。换句话说就是:动脉血从躯干流到脚部的途中,会将热量传递给温度较低的静脉血,当动脉血流到脚部时,温度已经降到与外界温度差不多了,这让它们的脚始终保持冰冷状态,那么就不会损失太多热量。而回流的静脉血在途中吸收了动脉血的热量,回到躯干时已经升温,也不需要躯干再浪费热量来回温。
这种结构有利于鸟类在寒冷的气候下节省热量,避免因热量流失过快而造成失温,也让鸟类在大雨天依然能够维持正常的体温。数据显示,绿头鸭从脚部流失的热量只占全身比重的5%,裸露的脚部不会让鸟类流失太多热量。
所以说,鸟类特殊的身体结构让它们不惧风雨,羽毛可以防水,脚部结构可以减少热量的流失,这让鸟类在风雨中不会受到伤害,也不会被冻死。
4、麻雀和喜鹊在哪里避雨?
麻雀和喜鹊是比较常见的鸟类,这是因为它们主要栖息在有人类居住的环境,区别在于麻雀主要在村庄里活动,而喜鹊则主要在外围觅食。
那么当大雨天气时,麻雀和喜鹊最好的避雨地点就是人类建筑物和大树底下了。麻雀大都躲在墙缝里、老旧的房子里、屋檐下等。而喜鹊更喜欢躲在大树底下、田地里的庄稼下,凡是能挡雨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它们的避雨场所。
当然了,如果是在繁殖季,麻雀和喜鹊都会飞回自己的巢穴里,它们要为自己的鸟蛋和雏鸟提供庇护。麻雀的巢穴在墙缝或者墙洞里,防雨效果比较好,而喜鹊的巢穴在大树顶端,防雨效果没那么好,不过好在喜鹊的巢穴开口在侧面,住所有“天花板”,多少可以挡点雨。
5、结束语
野外的动物们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对于鸟类来说,有太多的地方可以让它们躲雨了。无论是天然庇护所,还是人类建筑物,都可以成为它们的躲雨场所。
而且,即便它们淋了些雨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鸟类的羽毛可以防水,脚部特殊的结构可以减少热量流失,这些结构就是为应对雨天而演化出来的。
下大雨时鸟类都躲藏在哪里?比如麻雀,喜鹊都是如何避雨的?
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是:下雨的时候,鸟儿们爱躲哪儿躲哪儿,不躲也是常有的,这是真实的情况。
细讲来,鸟类跟哺乳动物的感受不大一样,因为它们长的是羽毛,而大部分哺乳动物长的就是“毛”,不管多厚,下雨的时候多半会被淋透,那种感觉很不舒服。而人类几乎没毛,被雨淋了,那是分分钟的不舒服啊,所以躲雨的需求比大多数动物都迫切。但细说来,鸟类对于下雨的反应是因“鸟”而定的,当然也要看雨情而定,也就是说看品种,看雨有多大,下多久。
雨水对鸟类构成了两个主要威胁:
体温过低
这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大部分鸟类体型都不大,而哺乳动物一般体型也都还好)——鸟类主要利用羽毛腹面下笼络起的微小的空气囊来保持温暖,如果这些空间充满了水而不是空气,那鸟而就会很快丧失热量而感到冷。谁会喜欢穿湿透了的羽绒服呢?
据观察研究,暴露在雨中的美国红隼会提高代谢率,可能就是为了弥补热量的损失(Wilson等,2004)。
鸟类体型越小,被雨水打湿之后的问题就越大,因为较小的鸟类具有较高的表面积体积比,这意味着它们散发热量的速度更快,并且总热量储备通常较小。
因此,小型鸟类可能比大型鸟类更倾向于躲雨,以免被打湿着凉。因此我们可能会看到反差强烈的一幕(由科学家描述的):
“较小的鸟儿在一场暴雨中四处寻找躲雨的地方,但却看到一群土耳其秃鹰立在树顶,翅膀张开,沐浴着雨水……”(Hume,1986)。
鸟类躲雨的地方包括:在灌木丛、芦苇丛、屋檐下、巢穴中。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它们需要进食。
饥饿
躲得过一时,躲不过一世。在热带地区长达一星期的倾盆大雨是完全有可能的,不是所有鸟儿都能等这么长,尤其是没有太多能量储备的小型鸟类。肚子饿的时候,就不得不忍受被打湿的不适。
有研究者观察到了鸟类在长期降雨期间的行为:开始下雨时鸟类可能会短暂消失,但是如果降雨持续,鸟类就会重新出现。他们不能停止觅食,特别是如果有幼雏需要喂养——生活不容易啊!
持续的降雨不是唯一的胁迫因素,降雨强度也会造成鸟类的行为差异。
小雨不足为惧,因为大多数鸟的羽毛都有一定的防水能力,在小雨中,您可能会看到鸟儿让羽毛立起,就像在天干物燥的寒冷季节,那样可以扩大羽毛占据的体积,提高羽毛的保暖作用。
而在大雨期间,鸟儿则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蓬松的羽毛可以使鸟儿保持温暖,但是如果雨水太大,水就会渗入蓬松的羽毛之间,使其身体更快地丧失热量。因此,在大雨中,鸟类的行为会转为收紧羽毛让雨水顺着羽毛滑行以降低其浸润的程度。
研究者在其研究中描述了在大雨中鸟类典型的姿势是:
“拉回头部,鸟喙指向雨落的方向,身体挺直,羽毛保持水流通畅”。(Hume,1986)
拉回头部这一动作实际上是一种保持体温的姿势,这也可以减少禽类受到雨淋的机会,并使雨滴更容易从羽毛上滑下来而不是进入到羽毛的纤维之中。在鸟儿无法找到躲雨之处的情况下,大多会采取这种姿势。研究者观察到雨中的水鸟拥挤在一起时也全都是采用这种姿势(Hume,1986)。
我们再来看看不同鸟类品种的在雨中行为的差异:
鸣禽
下雨时,大多数鸣禽都会像在夜间休息时一样,静静地停在树枝上等待雨停,并打开前述“节能模式”,以尽可能保留热量和能量,直到雨停。但是,如果雨下个不停,他们就不得不在雨中觅食了。雀科和其他食肉类鸟类往往可以用植物种子充饥,甚至可以在地面上雨水冲刷造成的堆积物当中寻找食物(下雨对于很多小生物来说也是一场灭顶之灾)。
食虫鸟类
食虫鸟类肯定是最受罪的,它们善于捕猎的身体相当精干,没有多余的脂肪,因此没有太多的卡路里储备,下雨的时候它们必需得躲雨。如果长期大雨,情况就更为窘迫。而它们的猎物——昆虫则会变得不那么活跃,更难捕捉。大风大雨之后,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很可能被从植物上冲刷下来,以至于这些曾经身手迅捷的捕虫大师们,最后不得不变得跟植食性亲戚们一样“谦恭温驯”地成群在地面上寻找昆虫的尸体,这是长期大雨之后为了生存的权宜之计。
猛禽(食肉鸟类)
猛禽也不喜欢雨水,而且它们更容易被淋湿。它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脂肪储备来保持体温。暴风雨过后,往往会看到鹰张开翅膀在天空翱翔,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在下雨时消耗了更多的热量,而且无法捕猎,饥饿驱使着它们在雨停之后尽快找到食物,而另一方面则是它们会利用雨后的“乱局”来捡点便宜。当然大多数猛禽体型都比较大,保持体温以及能量储备的情况都要好一些。
水鸟
对于本来就亲水的水鸟来说,下雨完全不是问题,躲都不会躲,当然狂风大雨还是要躲一下的,谁会在惊涛骇浪里面出海呢?
这情况跟它们羽毛上丰富的疏水油脂有关,这让它们的羽毛具有更好的防水特性,但是水鸟必需在干燥的情况下给自己的羽毛涂油。
即便是大雨也不会影响水鸟的日常生活,它们甚至可以在雨中交配。而且往往下雨还是它们捕猎某些慌乱的小动物的好时机。
总结
那么鸟在雨中会去躲雨吗?当然得看情况了。鸟类千万种,下雨也有千万种情况呢。
下一篇:10头母牛5年后利润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