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那么多导演更倾向于拍《鬼吹灯》而不是《盗墓笔记》?最搞不懂的就是《盗墓笔记》剧的强行男男CP。《终极笔记》评分较高的了,看剧的时候弹幕说得最多的都是张起灵...
为什么那么多导演更倾向于拍《鬼吹灯》而不是《盗墓笔记》?
最搞不懂的就是《盗墓笔记》剧的强行男男CP。《终极笔记》评分较高的了,看剧的时候弹幕说得最多的都是张起灵和吴邪,黑瞎子和解雨臣之间的甜蜜爱情,当然了剧情也是这么设计的CP。
在盗墓小说的世界中,再没有比《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的名声大的小说了。这两部小说也都是比较好的IP,被反复开掘,拍了不少的影视剧。
不过,现在《鬼吹灯》的影视改编越来越多了。尤其是潘粤明、张雨绮、姜超三人组,自《龙岭迷窟》到《云南虫谷》,再到现在的《昆仑神宫》,后续还有《南海归墟》、《巫峡棺山》,这种系列剧是个很好的现象。《盗墓笔记》前两年也是比较火,不过这两年就比较沉寂了。
那么,为什么导演更倾向于拍《鬼吹灯》而不是《盗墓笔记》?有人说是因为版权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原因,南派三叔是死死把着版权,不舍得给别人,自己又拍不出个优秀的作品;《鬼吹灯》虽然没有版权,但并不乏有优秀影视公司来拍,就像《龙岭迷窟》虽然改动不小,但评分也是很不错。
版权只是一个原因,还有很大一部分其他的原因。
1、作品的连续性
《鬼吹灯》的故事分为八卷,《盗墓笔记》也是分为八卷。不过,这其中又是有区别的。《鬼吹灯》的八卷故事都是可以独立成故事的,甚至一卷中的一些小故事也可以拍个电影,这样拍摄就比较容易;《盗墓笔记》的八卷故事连续性很强,很难分开,如果单独拍一卷,很难找个开头。
2、逻辑性问题
说起逻辑性,先说一下伏笔。伏笔就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契诃夫曾经有个形象的描述,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
《鬼吹灯》比《盗墓笔记》优秀的地方就是逻辑性强,所埋的伏笔该交待的都交待了。比如雮尘珠的由来以及流传过程,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线索;又比如龙岭迷窟中死的那个摸金校尉是谁,最后交代了他是金算盘。这么说吧,《鬼吹灯》的所有的伏笔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线索,故事是很圆满的。
《盗墓笔记》最被人诟病的是,挖坑不填,逻辑混乱。南派三叔是个擅于挖坑的人,最初靠着这些个坑吸引了很多人。不过,南派三叔不仅不是个擅于填坑的人,而且根本就是不填坑的人,前面写了把猎枪后面可能就忘了。在笔记里的坑简直太多了,根本经不起分析,到现在你知道终极是什么吗?
另外,南派三叔的逻辑很混乱,经常推翻设定。比如最开始潘子是炊事班刷盘子的,根本没打过仗,进入蛇沼之后又成了尖刀连;西沙考古队更是一片混乱,根本理不清。这么说吧,《盗墓笔记》根本经不起分析,越分析越乱,因为作者就没有交待。之前看书的时候,也看过别人的一篇长篇大论的分析,不过只是自己推测罢了,基本都被南派三叔给推翻了。
这样的话,究竟哪个更好拍就显而易见了。拍《鬼吹灯》很容易理出个头绪,拍《盗墓笔记》还需要自己来填坑。
3、人物定位
《鬼吹灯》的主角是摸金三人组,《盗墓笔记》是铁三角。
摸金三人组是很有特点的三个人,定位也很清楚。胡八一擅长风水,是领头人;杨参谋是个军师型的人物,头脑清晰;王胖子是个先锋型的人物,也负责搞笑。另外,在书中杨参谋就是喜欢老胡的,穿插有胡八一和杨参谋的感情戏也算正常。
铁三角的定位就没有那么明确了,而且铁三角明明是兄弟,到了剧里吴邪和张起灵暧昧不断。真的很反感这样的CP,《终极笔记》中就设了吴邪和张起灵,黑瞎子和小花两对男男CP,满弹幕都是快去救你媳妇之类的,包括《七星鲁王宫》那部也是。之前《盗墓笔记》影视确实火了一阵,演员是流量小生,剧情是挂羊头卖狗肉。这种剧都是为了追求噱头和流量,忽略了一个作品本身的合理性和文化底蕴,关键还是南派三叔自己监制的。
除了上面三点原因之外,内容问题也是个重要原因。《鬼吹灯》中倒斗都是需要各种装备,遇到怪物都有精彩打斗;《盗墓笔记》倒斗全靠张起灵一把黑金古刀,遇到怪物都是他们退去。这样拍的话,又怎么会精彩。
还有一点是南派三叔个人的原因,自己都不懂自己的小说,又不舍得给别人版权,弄得一团糟。其实,南派三叔后续要是好好写书,也不至于如此,但是后续那些书大多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很是混乱,他已经是个商人了。现在真的很多人都对《盗墓笔记》越来越无感了,你凭一个“终极”要一直写后续了,伏笔没这么玩的。
最后,再看下《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中拍得比较好的影视作品。只说八卷的故事不论什么前传后续,《鬼吹灯》中的《精绝古城》、《寻龙诀》、《怒晴湘西》、《龙岭迷窟》等都是不错的,《盗墓笔记》中只有《终极笔记》不错,不过真的是卖腐很严重。
再说一句就是,还是《鬼吹灯》更加优秀,也更适合拍影视。
为什么那么多导演更倾向于拍《鬼吹灯》而不是《盗墓笔记》?
如果我是导演,也会选择拍《鬼吹灯》,而不是《盗墓笔记》。
有人从版权的角度解释过这个问题,说当初天下霸唱版权意识,IP意识淡薄,把《鬼吹灯》版权卖了许多家,造成很多影视公司都有改编拍摄的权利。而南派三叔比较鸡贼,意识超前,认为《盗墓笔记》以后肯定会火,会成为个大IP,然后开公司,当老总,布了很大的局,《盗墓笔记》的版权管理很严格。
所以,造成现在市场上拍摄《鬼吹灯》的要比《盗墓笔记》多。
至于具体情况如何,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但我想,即使有这种原因,也肯定不是唯一的。从小说本身角度来看,《鬼吹灯》也要比《盗墓笔记》更优秀。
一是《鬼吹灯》的世界观更完整。
《鬼吹灯》系列,除了《黄皮子坟》和胡八一在昆仑山当兵时候展现的故事算是前奏或者番外篇以外,其余的部分都是围绕着怎样解除胡八一,王胖子和雪莉杨身上的诅咒不断进行。即使重点讲鹧鸪哨和陈玉楼年轻时期故事的《怒晴湘西》,也可以看作是在给后来的故事发展做的浓墨重彩的铺垫。所有的这些基本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而《盗墓笔记》则显得有些飘忽,好像为了“盗墓”而“盗墓”,为了“猎奇”而“猎奇”,整个世界也显得虚无缥缈,无边无沿。
二是《鬼吹灯》逻辑更严谨。
八部《鬼吹灯》系列,每一部既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每一个故事都能自圆其说,即使是一些旁逸斜出的插曲,最起码也能实现逻辑上的自洽。而《盗墓笔记》出现的故事情节中,则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甚至还有很多坑都没有填上。这种故事,连原作者都没有给出的答案,让编剧去完成肯定有难度。
三是《鬼吹灯》文字质朴,又不失风趣幽默。
也许是北方人,又当过兵的缘故,我更喜欢天下霸唱的文笔。质朴而又生动,胡八一他们每到一处墓穴,周围环境和里面的内部构造的描写都很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胡八一和王胖子在惊险刺激的冒险过程中不时用“语录”和“革命语言”斗嘴的描写,既搞笑又符合时代特征。而《盗墓笔记》对这些细节的描写则没有这种效果,特别是还有一些现代词汇加入其中,容易出使人戏。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鬼吹灯》相当于盗墓类小说中的金庸武侠,是气势磅礴稳重大气的史诗类巨著。而《盗墓笔记》类似古龙武侠,也有令人惊艳的神来之笔,但整体水平还是比不上前者。而且和《鬼吹灯》与《盗墓笔记》境况相同,金庸的武侠被不断的翻拍,古龙的小说的翻拍则显得比较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