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武帝南巡时,曾射杀的那条“蛟”,究竟是什么动物?(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
汉武帝南巡时,曾射杀的那条“蛟”,究竟是什么动物?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汉书·武帝纪
元封五年,汉武帝南巡至枞阳,并射蛟于江,作《盛唐枞阳之歌》,其中《赤蛟篇》有句"赤蛟绥,黄华蓋"。前句是说"武帝诛蛟,天下安好"。
赤丨诛灭也,不是指红色。
绥丨平安,安泰。
盛唐丨盛唐山(今安庆一带)。
1.汉武帝射蛟于江
前有千古一帝秦始皇,汉武帝有样学样,先泰山封禅,后率百官和禁卫军,乘龙辇浩浩荡荡一路南巡(始皇干过这些事)。
《汉书》载,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汉武帝南巡来到枞阳江(安徽枞阳县西)。
据说彼时枞阳江泛滥,危害当地生活。古老传说中,蛟潜于江河,常兴水作浪,危害人间,因此古人经常把洪涝灾害和蛟关联。枞阳江一带居民就认为有蛟在江中作祟,就把此事禀报给前来巡行的汉武帝。
汉武帝亲自带护卫泛舟枞阳江,并寻得蛟龙,一箭射杀。真龙射蛟龙,一箭赤蛟方显大帝勇猛,当然咱不知道他到底射了多少箭。反正这事让民间心安,百官欢呼。
今天枞阳县西达观山之上,还存有"射蛟台",以纪念汉武帝射蛟之壮举。
那么,汉武帝射蛟是真是假?他到底射的是什么物种?或者根本就没有此事?
2.古老传说中的蛟
❶蛟是什么物种?
蛟乃水中物,又称"蛟龙"、"地隐",潜于江河湖泊、深潭或洞穴,一般认为蛟不可飞。蛟出,可兴水作浪,常伴随洪水灾害。
蛟归为广义上的龙族,但不是真龙,非特指下我们说的龙不包含蛟。蛟在形象、本事和地盘上,都像丐版的龙。蛟偏兽性,为淡水之长;龙偏神性,为水域之长。
山海经说,荆山系有贶水,东南入长江,贶水中多生蛟。刘禹锡也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蛟常潜于江河和水渊。
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顶有白瘿,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
——郭璞注山海经
郭璞注曰,蛟身覆麟甲,像大蛇,但生有四足;头部较小,头顶有冠状物,尾部渐细秃;大蛟可粗十几围,可吞人,蛟卵大如缸。
看来,蛟是蛇和龙之间的过渡物种。
❷蛟的进化过程
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再五百年化角龙,千年化应龙。
——南朝·述异记
水虺hui,指水蛇一类的生物。传闻水蛇经500年可以化蛟;蛟经1000年可以化龙;龙再经500年可以化角龙(四海龙王)……
就是说,蛟由水蛇修炼而成,但要经过漫长的500年,但每练一级,都要渡劫。民间说的"走蛟",就是指水蛇修炼成蛟。
传说大蛇"走蛟"多在山野河川, 急风骤雨,电闪雷鸣,风云激荡,大蛇迎雷霆而上,成则化而为蛟,败则万劫不复。
由于蛟的种种传闻,当时枞阳江水泛滥,当地人认为是蛟在水中作祟,引发大水。
蛟龙庞大又神秘可怕,凡人自然不敢近身。只有神勇之人可降服,那个人就是大汉天子汉武帝,于是他来了,他乘着小船来了。
3.汉武帝到底射了什么物种
通常认为,蛟并非真实存在的物种。蛟被赋予神秘感和神话性,丰富了龙的衍生文化,弥补了从蛇到龙演变中的文化缺失环节。蛇→蟒→蛟→龙,形成完整的神话体系。
这是蛟文化存在的意义。那么,汉武帝到底射了什么水生物?
❶蟒蛇?
当然不是。常识上,巨蟒生活在炎热多雨的环境,冷血动物生长严重依赖温度。今天蟒蛇集中在南美、南亚和非洲一带。当然,这不能排除华夏中部会出现蟒蛇。
问题是,汉武帝射的必须是水蟒,这就尴尬了。枞阳一带不是亚马逊雨林。蟒蛇只是喜水近水,并不生活在江河。文献说得清楚,"亲射蛟江中",而不是"亲射蛟山中"。
❷鳄鱼?
除了最接近蛟的蟒蛇,鳄鱼也是正经选项。上古时的扬子鳄被称为中华鼍、鼍龙、土龙。扬子鳄达到2米就算大个体,有点尴尬。不过,并不排除更大的湾鳄出现在枞阳江,毕竟2000年前的事不好说。
更大的尴尬来了……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
——汉书·武帝纪
元封五年冬天,汉武帝"亲射蛟江中"。
鳄鱼: 我不冬眠吗?
蟒蛇: 元封六年夏,您再来。
鳄鱼和蟒蛇都是冷血动物,需要冬眠,就算平时也很少出来折腾,因为冷血动物体力很差劲,除了捕食,它们大多时间都趴那懒得动弹。鳄或蟒在冬眠时又如何泛江作乱?
大家可参照《汉书》记录模式:
三年春,某某事;夏五月,某某事。
四年冬,某某事。
五年冬,……亲射蛟江中。
很显然《汉书》不会搞错时间,汉武帝射蛟就在冬天,只能说射蛟事件为杜撰。
4.汉武帝射蛟真相
夸张点说,身为帝王将相,没射过蛟龙,没斩过大蛇,没逮过猛兽,会很没面子。
(周)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处果杀蛟而反(返)……
——晋书·周处传
西晋名将周处也很猛,上山射猛兽,下水搏蛟龙。剧情很精彩,周将军随着蛟龙沉浮数十里,经三天三夜成功杀蛟。
刘邦、岳飞、曾国藩都有关乎蟒的传说。
"秦皇汉武",天之骄子,功盖天下。汉武帝有着和秦始皇一样的雄心和魄力,大汉铁骑长击匈奴,汉朝疆域一直扩到西域一带。一时国盛民定,万国来朝,汉武帝天下无二。
汉武帝自认功盖始皇,学秦始皇,也要学汉高祖。高祖芒砀山斩白蛇,武帝枞阳江射蛟龙,如此方显大帝霸气,大汉兴盛。
然而,天下之大,总有多事之秋。
《汉书》记载了之前发生的一些大事:
元封三年,夏五月,河水决濮阳,泛滥十六郡,发卒十万救决河。
元封四年,夏四月,损霜杀草;夏五月,地震,赦天下。
元封五年,夏,发卒万人治雁门险阻。大旱,民多曷死。
在汉武帝射蛟前,天灾人祸不断。濮阳决河,水淹十六郡;夏日霜冻大地;地震出现;南粤作乱;五年又遇大旱。祸事接连不断,汉武帝很上头。天地连现异象,民心必不安。古人很相信这些事。
枞阳江水患可能发生在元封五年夏秋,后得治。同年冬,恰逢汉武帝南巡来到枞阳江,于是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有了汉武帝射蛟故事。"真龙射蛟龙,天下得太平。"
枞阳之歌开头,"赤蛟绥,黄华盖"。武帝诛蛟,天下安好,龙辇威武,大汉盛骄;歌尾,"托玄德,长无衰",呼应开头。你看,露馅了吧?汉武帝是在歌颂自己……
汉武帝射蛟真相:
元封三年至五年,西汉大地水患、干旱、地震、霜冻、叛乱接连不断。古时天地异象是为征兆,武帝闹心,民间不安。
元封五年夏秋,想必枞阳江出现水患。很遗憾,汉武帝在冬季才南巡枞阳江,硬是穿越上演了"汉武帝射蛟"的英雄壮举。真龙天子代天之命,射蛟以安天下民心。
这种事完全可以瞒天射蛟,只是这个时间点搞了乌龙,冬天的枞阳江里不会有鳄鱼或蟒蛇活动,它们在冬眠。
尽管汉武帝射了个寂寞,但还是一本正经地作了《盛唐枞阳之歌》,也被《汉书》收录。一切不过是宣扬天子英明神武之形象!说白了这就是封建统治的常用手段。
试想,汉武帝射蛟枞阳江,望祭苍梧,那里埋着圣君舜帝。大地踩在脚下,天下唯我独尊,无敌如此寂寞。彼时汉武帝何等风光!
大家可以探讨一下:
除了蟒蛇和鳄鱼,长江一带还有什么水生物像蛟?底栖鱼中华鲟?《诗经》曰"鳣鲔发发,葭菼揭揭"。"鳣"就是鲟鳇鱼类的古称,长江流域的人不知道它是鱼说不通吧?文献说得很清楚,"射杀并获之"。
大家觉得汉武帝是不是吹牛了?或者他到底射了个什么玩意?超级大泥鳅?
汉武帝南巡时,曾射杀的那条“蛟”,究竟是什么动物?
安徽省枞阳县城西达观山上有一个射蛟台,传说汉武帝刘彻从这里射杀了枞阳江中的一条蛟龙。
关于这件事,《汉书.武帝纪》中有明确记载:“(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虽然蛟龙和龙都是龙形,按照古人的分类,龙和蛟龙还是有区别的。蛟龙的角很小很短,没有分叉;蛟龙的尾巴是光秃秃的,没有像龙那样的尾鳍;蛟龙只有两个爪,而龙有四爪。
现在科学表明,中国古代的龙那种动物是不存在的,这里有几个原因。
如果龙真的是一种动物,那必须是在地球上存在的,符合所有生命的原理,如果是某种来自高维度的物种,它不必长成那样。
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古人描写一些很罕见的动物,往往把自己习惯看到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1000多年前,在北冰洋附近捕鱼的渔民经常说海里有一种“海僧”,海僧有像男人一样的头,像僧侣一样的猩红色斗篷,后来动物学家才搞明白,渔民说的原来就是海里的大鱿鱼。
人类的科学发展以来,新增加的词汇远超过了古代,所以现代科学可以准确描述这个世界。
从中国神话里面来讲,龙这种形象实际上是结合了很多种动物拼凑在一起的。
好在地球上的物种是有限的,而且古人对于大小的性质描述的还不会太离谱,所以蛟龙从它的定义来看,应该是既能在水里游动,又能在陆地上活动的。
所以汉武帝射杀的所谓蛟龙,第1种可能性是大型的蟒蛇。
蟒蛇和所有的蛇类一样,都是属于爬行类,但是和爬行类很显而易见的区别,就是蛇没有四肢。
实际上蛇是有四肢的,只是已经退化的非常非常小,在解剖学上还有,尤其后肢,虽然小,但是肉眼还可看到。
比如说森蚺的肛门后面就有两个非常小的脚,在X光下甚至可以看到爪子的结构,在交配的时候可以用来固定。
蟒蛇是树栖或者是水栖的蛇类,在森林、沼泽地、河口潮湿的地方才容易找到蟒蛇。
蟒蛇的这些生活特点是和它的身体结构相适应的。因为蟒蛇它身上的骨骼很少,没有像正常的哺乳动物那么有明显的胸廓四肢、强大的脊柱,所以内脏是容易受到压迫。
我们知道体长和重量的关系是体长每增加一倍,重量会增加到原来的8倍。
这就是为什么大型的蛇类喜欢生活在沼泽和水里面的原因,因为浮力可以帮助托起身体,让内脏维持原来的形状。
史上最大的蟒蛇叫做泰坦蟒,它的重量可以超过一吨,体长可以超过8米,像这样的蛇它是没有办法长时间呆在陆地上的,所以它主要活动在水面和陆地交界的地方伏击猎物。如果陆地上待的过久,身体的重量就会把它自己压死。
森蚺盘绕在树枝上,也是要依靠树枝的形状来分散身体的重量。
蛇的祖先其实是一种蜥蜴,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抑制四肢的基因,如果把这个基因移植到小鼠的身上,仍然会在实验室观察小鼠出现了四肢的萎缩。
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就曾经做过这个实验,论文曾经发表到2016年的《cell》杂志上。
如果在蛇的身体里面抑制脚发育的基因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出现反祖现象,出现已经退化的四肢过度发育。当然这种现象可能会很少,可能被古人看到了,误认为是蛟龙。
所以汉武帝射杀的有可能是一条反祖,后肢比较长的蟒蛇。而且这个形象也比较符合古人对于蛟龙的定义。
除此以外,鳄鱼也会被中国古人认为蛟龙。中国古代实际上是有两种鳄鱼,一种是较小的扬子鳄,一直生存到今天,还有一种是体型庞大的湾鳄。
最大的湾鳄可以长到7米,体重高达1.5吨,也是和蟒蛇相同的理由,一般不能生活在陆地上,只能在水域和陆地边缘或者是沼泽地生活,因为庞大的身体仍然会压迫它们的内脏。
2011年菲律宾曾经捕获一条世界上最大的鳄鱼,也是人工捕获的最大的鳄鱼,长度超过6米,被命名为洛龙。洛龙在2013年的时候死了,解剖的原因显示它的体重压迫内脏造成器官衰竭。
所以,我们只能说古人对于龙这种动物的生活环境的认识是准确的,对它的定位也是准确的,但是对外形只有长宽比大概是正确的。
所以不管是蛟龙还是龙,肯定是一种爬行动物,蟒蛇或者鳄鱼这种爬行动物寿命很长,通常都可以有八九十岁的寿命,所以能够长到很庞大的体型。
而且鳄鱼身上披的鳞片也很像是龙的鳞片,所以综合来讲,龙这种动物应该是鳄鱼的牙齿,加上鹿的头和角,再将蟒蛇的身体加上鳄鱼的爪子,然后再混合了鹰爪组合起来的一种动物。
因为古人的词汇量比较少,所以同一个词汇可以对应不同的动物。
按照中国古代制度,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史官来记录言行,所以说汉武帝射杀龙的这件事是史官记录的。
从理论上说,记录皇帝言行的史官,应该紧跟着皇帝,并且忠实的记录皇帝的言行,甚至对于皇帝的私生活,如临幸妃子、吃了什么、喝了什么,都会有忠实的记录。
当然,古代的有些皇帝可能会因为某些目的篡改记录。但是这些篡改记录都会给后人留下口实和记录的。
第1个在这上面留下污点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要求史官把记录的言行给自己看,后来房玄龄顶不住,只好把记录的内容删改了一些给李世民看。
在唐朝以前,所有史官的记录,都是根据史官的职业道德良心做出的忠实记录,所以汉武帝射杀蛟龙是真实的,是有旁证的。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枞阳江江江水泛滥蛟龙经常打翻小船吃人,汉武帝听说后就带兵射杀了这条蛟龙。
一般的情况下,蟒蛇不太会主动攻击人类 ,如果按照史料上说,蛟龙要打翻小船吃人,那么鳄鱼的嫌疑是最大的。2019年10月份的时候,菲律宾巴拉望省一条巨大的鳄鱼就袭击了一个小船,然后破坏了船只,把上面的一个年轻的渔夫拖下水吃掉了。
但是根据古人对于蛟龙的定义,蛟龙只有两爪,也可能这条大湾鳄在和同类的争斗中失去了两个前肢。
根据古人的描述,蛟龙的尾巴和鳄鱼的尾巴很像。鳄鱼头上眼睛两侧鼓起的部分,也可能会被认为是角。
所以汉武帝射杀蛟龙这件事情,最大的可能是射杀了一条体型庞大的湾鳄。这条湾鳄长期生活在枞阳江中,凶猛好斗,多次和同类争斗,前肢被咬掉或者是咬伤过,经常打翻小船,袭击在江中泛舟的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