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当年盛行的连环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为什么不再大量重印现在为什么很少有新作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1-16 00:00:25 浏览量(来源:小戚

    [摘要]当年盛行的连环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为什么不再大量重印?现在为什么很少有新作?连环画盛行的肘期不算短,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十年为一个周期,一九五零年~一九六零...

    当年盛行的连环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为什么不再大量重印?现在为什么很少有新作?

    连环画盛行的肘期不算短,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十年为一个周期,一九五零年~一九六零年,这十年,最值得回忆。

    一九六零年~一九七零年,这十年,前五年很美好,各种优秀连环画,在书店里琳瑯满目,一`二角钱一本,全是正经好画本。

    一九六六年,十年特殊年代开始了,很快有点"乱套"了。连环画、小人书、各种美丽的画册、各种国内外名著,都成了"四旧",开始遭到"冷遇"了。

    等到运动进入高峰期,又是"文斗",又是"武斗"的,连环画和小人书曾经一摞一摞的被焚烧了。特别是古典小说题材的连环画和小人书,被批为"才子佳人",是"牛鬼蛇神",往废品收购站送,竟然不敢收。再后来,连废品收购站都停运了(那时候废品收购站是国营的,归土产公司管,没有个人经营的,个人可以走街穿户收破烂),就只有一条路:烧掉。

    五十年代开始,到六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的连环画创作者真是又多又优秀呀,我一位也不用说,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时候兜里有个三角两角的,就往新华书店跑。柜台里摆着的小人书,太吸引人了,买,只要钱够,就买!

    但是,毕竟兜里的钱太少了,最多最多的时候,兜里也不过就是三角钱,爹妈挣钱要养家,一个月就开那几十元。一大家子要有五六口人,哪来的闲钱买连环画和小人书?一盒火柴才2分,一个邮票才8分,一斤咸盐才7分,一斤猪肉才6角。一本连环画小人书就得一`二角,二`三角,是不是"巨款"?一般情况下,着实不敢问津,买了回家让爹妈看见,非挨骂挨揍不可。

    当年为什么盛行连环画,我要问:那时候,有电视吗?有网络吗?有手机吗?有电脑吗?有"平板"吗?有时麾的名词儿"新媒体"吗?有美的眩目的"大屏幕"吗?…

    所以,那时候的连环画和小人书,就是我们心中的"神"。我记得我小学尾初中头之时,在县城一隅,有个白发老头在临街一屋开了个租小人书的店。一面墙上一排排的细绳,挂满了千百本小人书,进去往那儿一坐,挑一本看,贪婪地看,看一本1分钱。兜里要有一角钱,能看十本,太过瘾!

    最喜欢一个叫陈丹旭的人,他画的小人书那叫一个美!小人画的那么有特点,很愿意画水浒人物。等我2oo2年上哈尔滨道里地段街一个大门头的新华书店里一看:哇!重印再版的老小人书又出来了,挑了几本陈丹旭画的水浒传小人书,五六本就干进去二十多元,倒退四十年,二十元够全家吃半个月的饭!

    为什么不再大量重印?纸质时代"江河日下","新媒体"如日中天,上书店看看,好书有的是,啥书都有。质量真好,装帧真美,档次真高,价钱真贵,确实买不起!纸张`印刷`运输`人工…,啥都涨价,出版业不景气,怎能大量重印?卖给谁去?

    为什么现在很少有新作?~再次恢复连环画、小人书的创作以后,十分优秀的连环画创作者大部分都先后离世了,断代了。后来这些数不清的创作者画出来的连环画`小人书,那可是差远了,差远了!只有凤毛麟角那么几位画得是真好,也就那么几位而已!现在再有新作,让人们扔下手机,抛开网络,丢掉各种"媒体",去买连环画,去看小人书,可能吗?反正我是不往书店进,我是不买。

    亲爱的朋友,您说我说的对不?配三个图,来一个陈丹旭画的水浒小人书,来一本《通天河》小人书,来一本《无底洞》小人书,图自网络,侵删。




    当年盛行的连环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为什么不再大量重印?现在为什么很少有新作?

    其实,我们仔细看一下发现,各大网络平台的再版连环画,比我们想象的发行量多的多。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连环画标明发行7000本,十年之后还会有很多商家在热卖。我曾在北京西四营图书批发市场里买连环画,在一家小批发商的店里看到数千册的连环画,小批发书商拍着胸脯说:想批发多少?仓库里有。

    出版社和书商的经营模式是按需供给,市场经济发展决定利益最大化。那一本书有市场,那一本书就会大量再版。那一本连环画赚钱就会再版那一本,况且,一版可以多次印刷。

    这早已不是什么行业秘密了。

    有人说,为什么再版连环画很多,新创作的作品少之又少?这个问题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说起,当时的连环画产业受外来动漫和绘本的冲击,再加上电视传媒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粗制滥造的“跑马书"的泛滥,连环画己经穷途末路,走向衰落。大批的画家纷纷转行,寻找新的画种创作。

    连环画的艺术创作与单幅画的创作相比,劳动强度大,收益却很可怜。八十年代初,一些老画家改行去搞单幅画的创作,包括声名赫赫的刘继卣、顾炳鑫、林锴、刘旦宅等著名画家。年轻的画家对连环画创作不屑一顾,这和连环画的衰落及利益有极大关系,连环画的创作费时费力,收益较差,人才的迅速流失让连环画的创新处在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