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甲级师团和乙级师团(日军甲级师团有多厉害)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1-15 09:00:41 浏览量(来源:小韦

    [摘要]教导总队和日甲级师团谁厉害?这个根本就没办法比,日军甲种师团满编制2 5万人左右,而国军教导总队最鼎盛时也就一个师1万人左右的规模,就算教导总队全员德械装备,兵...

    教导总队和日甲级师团谁厉害?

    这个根本就没办法比,日军甲种师团满编制2.5万人左右,而国军教导总队最鼎盛时也就一个师1万人左右的规模,就算教导总队全员德械装备,兵力上的差距也不可能让教导总队比日军一个甲种师团厉害,何况战争本身就不是一对一的较量,其中需要考量的因素有很多。

    可若是教导总队在兵力上和日军甲种师团持平,且日军不借助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我觉得就算是日军的甲种师团也未必是教导总队的对手。

    成于南京的教导总队

    要知道,之所以说教导总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不仅因为教导总队是德国军事顾问训练出来的,装备有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德械武器装备,更因为教导总队在人员选拔上的严苛。

    教导总队全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在抗战初期,教导总队绝对算得上是老蒋“嫡系中的嫡系、精锐中的精锐”,甚至一度被说成是“蒋介石的铁卫军”。

    既然称之为教导部队,那么这支部队在国军系统中就必须是一支具备示范性的、研究性的演练部队,所以教导总队在当时能获得的资源绝对是最好的。

    1930年12月5日,“中央军校”决定重新成立一支全新的混成团级“练习队”,其目的是“便于学员实兵指挥及实习练兵”,而这支“练习队”的番号就被定为了教导总队。三天后,教导总队正式组建。

    教导总队所属各部队的来源主要由原来的教导第2师抽调编组,抽调部队计有特务营,以及骑兵团、炮兵团和工兵团所属各一个连。

    招募的新兵编为步兵第3、第4、第5、第6、第7、第8六个连,其中以第1至第4连编为步兵第1营,第5至第8连编为步兵第2营,另又成立迫击炮连、通信排、特务排各一。

    据时任营长的张文心回忆,教导总队每个步兵营辖三个步兵连和一个重机枪连,计装备重机枪6挺、轻机枪27挺、步枪100余支。

    不仅如此,由于当时正值中德两国开始军事合作,总队还驻有德国步兵顾问和工兵顾问各一,配置不可谓不豪华。

    另外,教导总队第一任队长唐光霁在练兵这件事上非常的严苛,对所属营、连、排级军官的管理要求严峻苛刻,稍有疏忽即予以严惩,但是对待士兵则倍加关怀,并时常下到各连队嘘寒问暖。

    所以教导总队的战士归属感都很强,这也是在南京保卫战中自知没有援军,无法撤退的情况下,教导总队战斗意志依旧旺盛的原因之一。

    在训练方面,教导总队除了采纳德国军事顾问提出的训练计划外,总队官兵还要额外训练铁杠、木马、刺枪、拳术、大刀等中国传统近战搏杀项目,以此来应对白刃战。

    但纵使如此,此阶段的教导总队还是个“花架子”,以供各路参观军校的军政人员观赏之用,并不承担任何野战任务,甚至在武器装备上也都是军校的训练用械,无任何野战武装。

    直到1932年1月淞沪抗战的爆发,时任“中央军校教育长”的张治中将军奉命兼任第5军军长,率部赴上海参战,作为预备与的教导总队才有第一次汲取对日实战经验的机会。

    2月8日,教导总队根据张治中将军的命令接替狮子林炮台、川沙口、浏河口、杨林口一线的江防任务。

    2月29日下午,日军分别对浏河和狮子林炮台发起猛烈进攻,经步兵第1营和第2营官兵奋勇阻击,成功将其击退,但包括排长刘中柱在内,教导总队也有60余人为国捐躯,教导总队第一次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此役,教导总队不仅给张治中将军和“中央军校”长了脸,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来参观他们的其他部队,他们教导总队可不是什么花架子,他们也有击退日军的能力。

    老蒋对此也很意外,在张治中将军的建议下,老蒋决定将教导总队野战化的。

    而当时老蒋正计划与德国军事顾问团进一步开展合作,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仿照德国陆军步兵团的编制重新编练中国军队,于是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后来那支全员德械装备的教导总队。

    而桂永清也是这个时期,因为其有留德经历,成为了教导总队的重要人物。

    1934年6月,军官教导总队在桂永清的支持下成立,桂永清自己兼队长,实际的教育工作则由一期同学负责,就是之前在淞沪抗战中表现优异的那些老兵。

    这一时期的教导总队,开始统一服制色调为草绿色 (原有服制色有浅灰和蓝灰两种),单兵装备除棉被外陆续改换德援武器,如1924年式毛瑟步枪、ZB26轻机枪、M1932型毛瑟自动手枪, Pak35/36型37mm战防炮、81mm迫击炮及其他若干单兵装备 (如钢盔、刺刀、子弹盒/带、防毒面具、饭盒等) 。

    得益于淞沪抗战的表现,教导总队有了源源不断的先进武器装备,桂永清便开始不断扩编和完善部队建制,原有的骑兵连扩编为骑兵队 (营级),炮兵连扩编为炮兵营,通信排、特务排皆扩编为连 (特务排后又扩编为特务大队),另又增编特种兵连、自动车队 (后扩编为辎重兵营) 。

    到了淞沪会战前,教导总队的兵力已经达到了9000余人,差不多一个师的规模。

    且每个步兵连辖三个排,每排三个班,每班16人,全连满编175人,配轻机枪一挺、步枪101支、手枪32支、枪榴弹发射器18支、火焰喷射器2套、60毫米迫击炮两门;重机枪连有重机枪8挺、步枪60支、手枪60支;营属迫击炮排有82毫米迫击炮两门。

    如此配置,教导总队绝对称得上是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一支部队。

    血战淞沪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何应钦主张以武力解决事变,于是钦点了教导总队第1、第2两个团连夜乘坐火车入陕。

    这是教导总队野战化和桂永清扩编教导总队后的第一次获得实战机会。

    12月15日凌晨,步兵第2团抵达潼关,随即下车步行继续向渭南推进,至赤水车站遭到东北军第105师的阻挡。当时由于河水泛滥,东北军即以此据险防守。

    双方相持到20日深夜10时许,步兵第2团奉命以所属第1营为主,在临时配属的坦克掩护下对东北军阵地发起进攻。这次战斗打了近3个小时,步2团第1营仅以阵亡19人的代价 (其中2人为坦克误伤) 成功攻占车站。

    此后蒋介石获释, 教导总队便就地解除作战任务,返回了南京。

    教导总队此役告捷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当年的淞沪抗战,毕竟这次教导总队的任务很是特殊,包括桂永清在内的所有教导总队高层此役后都沉浸在了教导总队今后肯定会被老蒋视为心腹的幸福当中。

    殊不知,一年后,这支曾经有着“救驾”之功的教导总队将会被老蒋亲自送上覆灭的道路。当然,这也是教导总队作为中国“最强军”的使命和义务。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为保南京安稳及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老蒋派出大量军队入沪参战,其中就包括被他视为“门面”的教导总队。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由于桂永清正在参加英国国王的加冕仪式,所以教导总队由副队长周振强带领步兵第2团附炮兵营参战。

    一路上教导总队官兵高唱《义勇军进行曲》,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气氛空前高涨。

    抵沪后,教导总队根据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的调配,配属给第87师支援吴淞。

    第一战,教导总队步兵第2团在团长胡启儒的率领下击退了日军。

    此后步兵第2团在蕰藻浜、张华浜等地与日军激战,虽伤亡惨重,但也给当面的日军以重创,尤其是在8月29日的战斗中,第2团更是击毙日军步兵第6联队联队长仓永辰治,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士气。

    11月5日,已经返回教导总队的桂永清将与日军鏖战了两个月有余,且伤亡过半的步兵第2团调回南京休整,自己亲率主力驰援淞沪战场。

    教导总队主力抵达前线后,就立即投入到了战斗中,并在接下来半个月的拉锯中造成了日军大量的伤亡,甚至有屡次将日军步兵中队打得只剩下不到30人。

    当然,教导总队自身也在拉锯战中消耗了大量兵力。

    根据周振强的回忆,教导总队在奉命撤退到苏州时,只余下了3000余人。

    得益于淞沪血战,教导总队在桂永清的争取下,获得了扩编的批准,并于1937年11月30日正式扩编。

    教导总队虽然此时扩编到了军一级的规模,但因时间仓促,又刚经历了淞沪血战,所以不仅3.5万人的军一级规模没有达到,武器装备也没能补充到位,就算临时招募了不少兵力,但都是新兵,训练不足,士气不高、武器不整,远不及1936年接受军政部点验时的战斗力。

    但就算如此,教导总队还是立即投入到了南京保卫战之中。

    亡于南京的教导总队

    从1937年12月9日开始,教导总队便在以紫金山为核心的阵地中与日军第16师团第33联队鏖战。

    此时的教导总队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老兵,把几次想要突破阵地的日军给打了回去。

    就这样,教导总队坚持到了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

    此命令一下,本就无限接近崩溃南京各阵地守军纷纷开始溃逃,毫无纪律和章法可言,若南京保卫战中,守军能有序撤退,那损失定不会如此惨重。

    而此时只有雨花台阵地的88师和紫金山阵地的教导总队还在坚守,可见在淞沪会战被打残的教导总队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惜的是,随着已经投入了预备役的88师在雨花台全军覆没后, 仅存的紫金山阵地也已摇摇欲坠,战至13日凌晨,教导总队除了有4000人成功突围外,其余战士全部在紫金山及附近地区壮烈牺牲。

    而南京也在教导总队成功突围的13日宣告失守。

    唐生智

    1938年3月15日,撤抵湖南衡山整部的教导总队奉命缩编为第46师,师长依旧由桂永清担任。

    作为教导总队的延续,第46师依旧活跃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先后参加了豫东战役、晋南会战、中原会战。

    1945年2月20日,第46师因接连作战导致损失过大,兵力无法再维持建制,番号最终被取消。

    而46师剩下的部队则被缩编为了一个团,被编入了第8师,即步兵第24团。

    可惜,这个团也仅仅坚持了3个月,于同年5月在上海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虽然教导总队最终是终结于上海,但实际上南京保卫战之后,教导总队就已经名亡实也亡了。

    所以在南京保卫战中战至最后一刻也可以说是教导总队的使命,真的是成于南京也亡于南京。

    桂永清

    日军甲种师团

    所谓甲种师团,其实就是日军陆军的17个常备师团,而且这种叫法也只存在于中国战场,包括中国东北在内,日本本土,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都没有甲种师团的叫法。

    由于武汉会战后,随着战损和占领区的扩大,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已经不足以继续向南推进,于是又重新组建了一些师团。

    要注意的是,此时日军只有常设师团、特设师团、警备师团、治安师团的说法,还没有大家所熟知的甲乙丙丁师团的叫法。

    所以教导总队根本就没机会与日军甲种师团碰上就已经在1937年底的南京保卫战中覆灭了。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来对比一下双方的战斗力,就像文章开头说的,抛开战争的复杂性来单纯的谈实力对比就是耍流氓。

    所以结论是教导总队肯定不是一个日军甲种师团的对手。

    这主要是因为国军教导总队只是一个师的规模,兵力上只有日军甲种师团的一半,而且日军有空军辅助。

    毕竟甲种师团作为日军主要的野战师团,其配置也是日军中最好的,配备有一个炮兵联队,要知道仅次于甲种师团的乙种辅助野战师团却只配备有一个或两个炮兵大队。

    除此之外,甲种师团的骑兵联队也是全员摩托化的,叫摩托联队其实更为贴切。与之相比,乙种师团却依旧是骑兵联队。

    就以日军当年在南京紫金山和教导总队有过交手的第16师团为例,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第16师团从18000人扩编到25000人,由天津塘沽港登陆,编入第二军战斗序列。

    这支部队编成于1905年的日本京都,所以也被称为京都师团,当年就参加了日俄战争,绝对是日军精锐中的精锐。

    当时第16师团第33联队虽然在空军和重炮的掩护下最终占领了教导总队负责防守的紫金山阵地,但第33联队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然,当时第16师团还不是所谓的甲种师团。

    所以如果抛开兵力和空军协同的优势来看,仅从当单兵素质和单兵武器装备桑来看,教导总队未必不是日军一个甲种师团的对手。

    1945年初,冈村宁次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他当时下辖的25个师团中有8个甲种师团,其中有个番号为116的师团。

    这个116师团就是武汉会战时由日军第16师团负责编练的一支特设师团,但就算如此,这支特设师团在武汉会战后都一直是日军在华战场的主力,先后担任进攻常德和衡阳的主攻部队。

    由此可见,当年在南京和日军第16师团都打得有来有回的教导总队,在各种条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难道还不如一个由第16编练出来的甲种师团?

    结语

    若南京保卫战前教导总队完成了这次扩编,让其规模达到3.5万人的军一级,且武器装备和训练统统跟上此前教导总队的步伐,那南京保卫战中别说一个33联队了,就算日军第16师团全部上估计也不是教导总队的对手。当然,前提还是日军不用空军协同作战。

    教导总队和日甲级师团谁厉害?

    如果抗日战争相关军事知识足够的话,当知这又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国民政府唯一一支真正的德械部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之后的1938年,番号已经不复存在,余部编入了陆军第46师。而在这个时间点上,侵华日军还没有什么“甲级师团”的编制概念,那么两者之间怎么可能发生碰撞?又如何去评价哪一方厉害呢?


    (这是88师的画像)


    所谓的教导总队,就是中德开始军事合作后,国民政府用比较有限的资金,率先组建起来的一支“样板部队”,以利其他调整师和整理师的编组和装备。它的雏型出现在中原大战结束后的1931年1月,军政部从原有的教导第2师中,抽出特务营、炮兵团、工兵团、骑兵团的各一部、加上一些军校毕业生和军校卫兵队共同组编起来的,既然是百般遴选出来的,当然堪称精锐。


    教导总队初建时仅为加强团级规模,下辖步兵第1营和步兵第2营,另有迫击炮连、炮兵连、骑兵连、工兵连、通信排、特务排等总队部直属部队,全总队合计有2500余人,这个兵力数字究竟是什么级别的部队一目了然。第二年年初,在张治中第5军的编成内,教导总队参加了淞沪抗战,表现得比较可以,但是毕竟兵力有限,战场上还属于配角。




    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之后,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危险迫在眉睫,南京政府加快了准备编组60个调整师和整理师的步伐,遂把教导总队升格为师级单位,以作为军队编制调整的“样板”。期间教导总队优先得到了所需人员和采购来的德械装备,1933年6月,从德国军校留学归来的黄埔一期生桂永清调任总队长,经过几年的扩充和加强,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教导总队已经成为最标准的“调整师”。


    比如1937年7月23日,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周振强提交了《关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教育防务人事军械方面的报告》。报告中提到:教导总队现有军官617员,军佐118员、军属99员,总共834员;士兵共计12291名,缺额1181名。可以发现,教导总队在投入淞沪战场之前,总兵力跟第87师、第88师和第36师相差无几,满编兵力在14000人左右,因为那三个师正是以教总为样板后来组建起来的。





    不过在武器装备上,教导总队的平均水平确实要高于另外三个师,因为它大部分接收的还真是原装德械,1932年南京政府在德国毛瑟军工厂订购的10000支1924年式步枪,也就是98K的前身,基本都装备了教导总队,而第36师、第87是、第88师装备的都是仿制的中正式。教导总队同时装备马克伈重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基层军官使用M1932型驳壳枪,这确实是纯正进口货。


    按照额定编制,教导总队当时下属三个步兵团和直属部队,其中每个步兵营官兵合计755人,共装备有2门82毫米迫击炮、8挺重机枪、27挺轻机枪、161支驳壳枪、12支信号枪和368支步枪。每个团兵力超过3000人,还装备有PaK-35/36型战防炮一连(6门)、小炮一连(6门),总队直属山炮一营。所以教导总队的轻重武器、反坦克火力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首屈一指的,得以在淞沪战场上给日军以迎头痛击。




    实际上,抛开日军拥有的海空优势和军属、师团属炮兵火力,教导总队的一个步兵营对战日军常设或者特设师团的一个步兵大队,一点都不打怵。日军一个满编大队也就是一个机枪中队的8挺九二重机、一个炮小队的两门九二步炮,而三八大盖肯定不如二四式步枪,歪把子也远逊于捷克式,至于战斗兵员对比,大概是800对1000,教导总队的轻武器性能占优,日军的单兵素质占优,半斤对八两。


    但是战争不是简单的数人头和步枪对射,在日军立体的火力优势下,教导总队肯定不是一个满编师团的对手,这个差距是必须承认的。所以淞沪会战第一阶段,教导总队伤亡惨重,第二阶段不得不撤下来整补,也是在这一期间,军政部将教导总队升格为两旅六团的“甲种师”,打算作为中期抗战的主力部队,可惜的是,还没有完成整补,淞沪会战最终失利,教导总队又被匆匆投入了南京保卫战。




    升格为甲种师的教导总队,理论上应有兵力为六个步兵团、一个补充团、一个炮兵团以及总队其他直属单位,定额可达29000余人,但实际只有三个团随总队部留在南京参战,因为新建的第七、第八和第九团尚还湖南和江西地区招兵待建,所以南京保卫战期间的教总兵力应在20000人冒头的样子。并且由于淞沪会战的损失较大(伤亡5000),这20000余人充斥着新兵,炮兵团只有12门山炮,德械装备也被大大稀释,战斗力反而下降了。


    本来按老蒋的意思,教导总队作为精华所在,应该直接撤往湖南地区整补以利再战,不过唐生智担心守城兵力不足,亲自找老蒋打擂台留下了这支部队,结果在悲催的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只撤出来4000余人,残部被编入第46师,也就是说,到了1938年1月教导总队已经不复存在。而这一期间,日军在战场上主要投放的是四单位的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还没有所谓甲级师团“”的编制类别。


    (被俘的这不过是卫戍司令部的士兵)


    结论很清晰了吧?在淞沪会战以及之前的教导总队,是没办法跟日军的常设师团来比较的,因为它不过是个加强团、以及“调整师”的级别,满编兵力从不足3000扩充到14000余人。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常设师团的战时满编兵力多达25000人以上,比如第5师团登陆塘沽时就是25500余人,如果再加上临时配属的特种兵部队,甚至可以达到28000余人,再考虑到炮力和单兵素质的差距,即便是升格为甲种师29000人的教导总队,还是要处于下风。


    那么对比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侵华日军作战序列内出现的“甲级师团”呢?这些所谓的甲级师团其实有三种,一种是老牌常设师团调整为“三单位”以后的状态,每师团平均兵力在20000到21000人左右,比如第3师团、第6师团、第13师团等等,兵力详细数字之前的文章中多有介绍。另外一种是在特设师团中选出来的,调整为“三单位”以后也有20000余人,比如第116师团。


    最后一种是从原“三单位”警备师团中选出来的(保留炮兵联队),比如第22师团和第47师团,兵力不过14000余人。


    (塞克特将军)


    所以如果硬要隔空比较一下的话,扩编为甲种师的教导总队,当对付前两类日军的“甲级师团”时,尽管兵力占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上存在差距,建制单挑肯定不是鬼子的对手,个人的感觉是战力三七开。如果是对付最后一类的甲级师团,由于总兵力和轻武器大大占优,个人感觉战力可以可以达到四六开甚至五五开,比如第74军这样的部队,对打日寇一个三单位的非老牌师团,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只不过这都是理论上的分析,一方面,是教导总队升格为甲种师不到三个月就基本覆灭了,不存在跟日寇甲级师团单掐的机会,无从考证“谁厉害”;另一方面,战场上也不可能是简单的步兵对决,空中力量、炮火强度、装甲兵配属乃至于部队协同和指挥官水平,都决定着战场的胜负手,所以讨论这些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只需了解番号、兵力和装备的历史细节就可以了,其他都是仁者见仁的事情。


    就教导总队长桂永清的那个指挥水平和战斗意志,一点都不看好,即便是教总番号仍在,在他手底下也难有什么好的发挥,兰封会战就是最好例子,他还是去混海军吧。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