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匪为什么不劫“八百里加急”?不劫“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土匪的行规和”行为准则“。古代的土匪,行业内部自有一套规矩,即所谓的“七不抢、八不夺”,说得通俗点,就是...
土匪为什么不劫“八百里加急”?
不劫“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土匪的行规和”行为准则“。
古代的土匪,行业内部自有一套规矩,即所谓的“七不抢、八不夺”,说得通俗点,就是注明了不能对什么样的人实施劫掠。
而在这其中,除了有不抢摆渡者,以及不抢进京赶考的书生外,还有“邮差不抢”的这项规定。
不抢摆渡者,是因为土匪们有时候需要渡河,如果抢了他们那就意味着结下仇怨,往后不仅别想渡河,甚至说不定还会被渡河者弄到河中间后“喂鱼”。
至于不抢赶考的书生,主要是但凡能进京赶考的,一只脚已经踏进官僚体系,所以抢他们就意味着给自己找麻烦。
不过,这“邮差不抢”,又是为何呢?
之所以不抢邮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没“片儿”(切口),意思就是没钱没油水儿。
老年间有句话,叫做“教书穷,邮差苦”,这里说得“邮差苦”,主要是指古代驿差的工作着实极为辛苦。
众所周知,随着现代各种运输工具的进步,各种物流快递的网络健全,因此如果我们想寄个信件或者是买个东西,都会十分方便。
但在古代,却并非如此。
古代信息传达,基本上是依靠大大小小的驿站,根据史料记载,驿站的雏形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比如周朝时“烽火戏诸侯”中的烽火台,就算是早期信息传递方式的一种。
而随着战争以及各种事务的需要,驿站体系在之后的朝代愈发健全,到了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驿传制度。
比如在汉代时,不仅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不少驿站之外,同时也已经对所需要传递的文书进行等级分类,同时等级不同的文书,也有不同的人、马匹进行传递。
说白了就是紧急且重要的文书,那就需要用跑得更快的马和耐力更好的人传送,而不紧急的文书,则安排速度一般的马匹。
而到了唐代,随着国力的强盛,驿站网络更为发达,据记载,唐朝最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共建有1639个驿站,仅是从业人员就多达两万余人。
这其中不仅有传统的陆驿,还有利用江河湖泊的水驿,总之,驿站发展到唐代,已经算是一个顶峰时期了。
但不管如何顶峰,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那就是当时的运输方式相较于现代来说,还是十分落后的。
不管是陆驿还是水驿,基本上都需要人力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像马匹、船只等只是辅助工具,没有人的话,信息也传达不过去。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的驿差、邮差自然是十分辛苦,跋山涉水、星夜奔驰都是常态,再加上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比如道路崎岖险阻,更加剧了驿差们工作的难度。
而这其中,最辛苦的莫过于接到“八百里加急”的任务。
所谓“八百里加急”,是指在朝廷需要发布传递极为紧急的公文时,采取的一种特快的信息传递方式,单从字面意思来讲,就说说一天跑八百里的路程。
不过,这一天跑八百里,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太容易实现。
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史思明起兵造反,而在他们造反之后的第六天,唐玄宗便知道了这个消息。
而当时唐玄宗人在长安的华清宫,距离安禄山所在的范阳之间相距3000余里,按六天他得到消息的话,那么就说明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基本上是一天500里上下。
虽然没有达到日行八百里,但一天时间跑500里,这也让传递消息的驿差够辛苦的。
尽管途中马匹会得到更换,但人却不能歇,一般都要连续跑下去,尤其是碰到紧急军务,更是不能歇气儿地跑,因此这工作若是体质一般的人去干,没等走到地方估计人就顶不住了。
所以在古代历史上,常有驿差因为劳累过度而导致身亡的事情发生。
这便是为何会说驿差们工作辛苦的原因所在,当然,驿差辛苦那是他自己的事,而土匪之所以不劫持驿差,主要是实在没有油水儿可捞。
一般来说,驿差所负责的工作都是上传下达,即朝廷有什么公文和指令,需要通过驿差传递到地方的衙门,而地方衙门有什么需要汇报的,也需要通过驿差送往朝廷。
在这种情况下,驿差身上带的基本都是公文、指令之类的文书,基本上不会携带金银珠宝之类的贵重物品。
而这样的东西,对于劫匪来说,完全没啥实际意义,他们又不是敌国的探子,就算拿了这些文书,也没有什么用处。
也就是说,驿差身上没啥值钱的东西,完全不值得一抢,而劫匪抢劫是为了求财,而这种既费力又没有油水儿可捞的事情,他们自然不愿意去干了。
除了没有油水可捞外,劫匪们不劫“八百里加急”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劫了会要命。
在正常情况下,比如驿站传递的文书并非是紧急的军务或者战报,通常朝廷要求的是每天日行一百多里即可。
像唐朝时,就给出了具体要求,普通文书每天的传递速度为180里。
当时基本上是每20里设置一个驿站,这么算下来的,那么就是在常规情况下,每天驿差需要经过至少9个驿站。
当然,有些驿站与驿站之间相距较远,超过了二十里,那么这个时候该如何计算驿差行进的速度呢?
其实也很简单,虽说有些驿站之间超过二十里,但总归有个距离,比如四十、五十之类,而假设驿差从初始站点出发,到黄昏时抵达哪个站点,相互之间的距离一加,只要不低于180里,便为合格。
而如果遇到紧急军务,那就要视紧急程度,再要求不同的日行进速度。
比如唐朝时,如果驿差身上携带有“马上飞递”的字样的,那么这就是要求每天行进不低于三百里,也就是约等于如今的150公里。
再紧急的话,速度就会继续提高,比如日行400里、500里,甚至达到800里。
总之就是眼看公文紧急程度,再要求相应的日行速度,不过一旦超过日行六百里以及以上的话,那这不管是对于马匹还是驿差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跑死马是常有的事情,而为了加快行进速度,基本上到了一定程度后,驿差经过驿站都会更换新的马匹然后继续上路。
马是换了但人却惨了,像前文提到的安史之乱,以日行五百里的速度来看,等抵达长安将消息送到,估计驿差也累得虚脱了。
也就是说,只要是日行超过四五百以上,基本上都是属于重要且紧急的军务或者急报,而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劫匪有没有能力拦下如此迅速的驿差,就算他们可以拦下,但他们也不敢。
原因很简单,就是朝廷早就对这方面有极为严厉的规定。
比如在宋朝时,官府就出台明文规定,如果劫匪胆敢劫掠驿差,最轻的处罚都是流放,而如果劫匪劫的是机密文件之类,那么就是绞刑。
至于胆敢劫取军报者,那除了要处斩之外,还要祸及家人。
就算是劫匪盘踞山头势力极大,但再大也大不过朝廷,如果贸然劫了驿差,耽误了紧急军务,那么朝廷也好,地方官府也好,必然会大举对其征讨,到那个时候,明显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为了不引祸上身,劫匪们通常是不会劫取过往的驿差的,而其行业内部之所以有这种规矩,想必也是曾有有劫匪吃过这方面的惨痛教训,因此才得以让劫匪们引以为戒,不敢打驿差的主意。
那么,这些盘踞各处山头的劫匪,如何识别驿差以及弄清楚其是不是传递紧急公务的呢?
除了驿差有专门的着装之外,他们通常也会在马匹或者身上绑上明显的标志,比如前文所说的在身上带有“马上飞递”的字样的牌子或者旗帜,这些都可以让劫匪一目了然。
另外在宋朝时,遇到传递紧急公务的,驿差还带有“金字牌急脚递”,其外表是一块木质牌子,上书金色字体,十分显眼,也是辨别身份的一种方式。
还有在元朝,则是用铃铛,清朝时用的是黄色旗帜,均是驿差用以明示自己身份的方法之一。
而有了这些十分明显的标志,劫匪们远远就能看到,也就知道即将经过的人是驿差,所以他们就会放任其离去。
总之就是,古代劫匪之所以不劫驿差和“八百里加急”,主要的原因是第一没有油水可捞,驿差身上不会携带贵重物品,劫了纯属白费力气,第二则是驿差传递的是公文要务,如果被劫匪耽误,那么朝廷或者官府将会严厉问责,继而会对劫匪进行打击,而摊上这种情况,劫匪就小命难保,所以,既没钱捞又有性命之忧的事情,劫匪自然就不敢干也不会干。
土匪为什么不劫“八百里加急”?
古代的土匪强盗讲究“七不夺,八不抢”,其中第三条,就是不抢进京赶考的考生,和驿站的邮差。
土匪要是敢抢八百里加急,等于是老虎嘴里拔牙、阎王桌上抓供果、癞蛤蟆跳油锅,活不耐烦了。
古代没有快递服务、也没有电报系统,帝王们为了掌握各地区的军情、民情等信息,便设立了驿站。
驿站里不仅能提供食宿,还能根据信息传递的级别,提供车、船、马、轿等多种交通工具。
通常情况下,驿站传递的加急信息,有百里加急、三百里加急、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等。
其中,八百里加急,是专门用来传递最紧急信息的,比如边关告急、地方大规模聚众造反,特别重要的军情战报等等。
由于它的操作难度较大,一般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是如何传递的?
与普通的文件、物品传递不同,“八百里加急”有其特殊的传递规定。
1、不许无关人员动用驿站资源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四百里加急等紧急情况,也适用于驿站的日常传递。
驿站是古代的政治兼军事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为朝廷传递重要的物资和信息等资源,以供朝廷决策和调配。
因大多涉及军政要务、事关重大,所以历朝历代的驿站,都会受到官方的特别保护。
驿站里最重要的两项资源,一个是驿卒,一个是驿马,只要不涉及军务,任何人不得调用。
清朝时,就曾发布过这样一项规定:
“钦差大臣、及邻省督抚、经过地方。如有擅动驿马、探报迎送、有累驿马者,降二级调用。容隐不举之上司,降一级调用。”
就是说,钦差大臣、一省巡抚到达地方时,如果擅自调用驿马,官职降两级使用,对钦差、巡抚都是如此严令,更别提地方上的官员了。
可见,驿站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
但是,在唐朝,发生过一个例外。
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喜欢吃岭南的荔枝,但是长安距岭南千里之遥,如果走正常的运输路线,荔枝运到中途就坏完了。
为了保证爱妃吃到新鲜的荔枝,唐玄宗特意下令让驿站,为她加急运送荔枝。
《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杜牧为此写过一首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来。”
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占用国家宝贵的驿站资源,这是杨贵妃的荣幸,却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之一。
2、每过一驿必须换马
负责传送八百里加急的驿卒,由于身负重任,到达一个驿站后,通常马休人不休,补充好干粮和水后,便要换匹体力充足的马,继续赶路。
因此,八百里加急的信件送到后,累晕乃至累死的驿卒,屡见不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代法律明文规定:驿卒在传送文件时,可以不换人,但每过一个驿站必须换马,以防止马劳累致死。
比如,唐朝时就明令,驿卒如果不换马,要被杖责八十。
《唐律》载:“经驿不换马者,杖八十。”
除此之外,驿卒还要对劳累过度的驿马做出一定的赔偿。
在那个年代,马比人值钱呐!
3、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驿站送信的最快速度能达到多少呢?
清代的历史学家赵翼说过这样一段话:
“发出即封入纸函……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
也就是说,发出信件的人,如果认为这封信比较紧急,就会在封皮上注明“马上飞递”四个字,这时要求每天必须行进300里,再紧急一点的,要日行400-500里,甚至600里。
最紧急的情况,可以达到日行800里。
我们在称赞项羽的乌骓马、吕布的赤兔马等宝马良驹时,常用一个词——日行千里。
与世所罕见的宝马相比,驿站的马能达到日行800里,已经难能可贵了。
除了要求速度外,对特别紧急的公文等,朝廷还对送达的时间和行走的路程,做出专门的规定。
比如,《唐律》就规定:“诸乘驿马辄枉道者,一里杖一百,五里加一等,罪止徒二年。越至他所者,各加一等。”
就是说,驿卒在送信时,如果多绕道一里,就杖责100,绕道5里以上,不仅罪加一等,还要被流放2年。
在严厉的规定下,驿站的送信速度才有了保证。
晚唐诗人岑参就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把驿骑比作流星,可见当时的驿站传递速度之快。
清朝,施琅收复台湾时,军情从福建传到紫禁城,用了6天时间,算下来,当时的传递速度就达到了每天600里以上。
4、驿卒身带特殊标识物
为了让八百里加急的驿卒和其他驿卒做区别,官方一般会发给驿卒一个专门的凭证,一方面为了防止打劫,一方面提醒下一站工作人员提前做好准备。
在不同朝代,这个凭证也是不同的。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驿传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
由此可见,宋代的“八百里加急”其实只能达到日行500多里,驿卒携带的凭证是一块金牌。
说是金牌,其实材质是木质的,一般朱漆为底,上面刻有八个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看到这个凭证,驿站的工作人员要打起十万分的精神,这表示驿卒传送的消息万分紧急,不得留其在驿站逗留。
1140年,秦桧和宋高宗合谋,一天之内,发了十二道金牌,将岳飞从前线召回,用的就是这种传递方式和凭证。
在宋朝之前,驿卒使用的凭证大多是纸质的,作用跟唐僧使用的“通关文牒”差不多。
元朝时,为了更快地收集地方上的消息,元政府设置了2万多所“急递铺”。
在运送紧急公文时,这些铺丁一般腰挂铃铛,夜间还要拿着火把,走到窄路时,就用力摇铃,好叫行人避让,在快到下一个急递铺时,也用力振铃,下铺听到铃声,就要提前做好换马准备。
到了清朝,负责运送八百里加急的驿卒,一般会在腰间别上一面黄色的旗子。
如果是打了胜仗,送信的人会在腰间别一面红色的旗子,俗称“红旗报捷”。
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有载:“先生此去,何异登仙。指日红旗报捷,甚么司马黄堂,都是指顾间事。“
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险。驿递马夫们在传达军情文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不少插曲,遇到盗贼劫匪更是常有的事,那么,劫匪们敢劫八百里加急吗?
答案是:但凡脑子正常点的劫匪,都不敢打八百里加急的主意。
为什么土匪不敢劫八百里加急?
我认为主要有这4个原因:
1、风险极大
从上文我们可以可知,八百里加急是为朝廷运送紧急信息的,土匪敢劫八百里加急,就相当于跟朝廷作对。
以个人或团伙之力,对抗整个朝廷,这结果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轻则处死,重则全家连坐。
如果因土匪的缘故,耽误了运送公文的行程,那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唐律》规定:“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
宋朝时,还出台了一部专门的“通信”法规——《宋玉新书》,里面就规定:土匪如果劫取的是一般文书,会被判处徒刑,也就是流放;如果劫取的是机密文件,则被判处绞刑;涉及军事情报的,直接处斩。
所以,凡是想活命的土匪,都会主动给这些驿卒让道,绝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2、回报很低
这些八百里加急的驿卒,全身上下除了朝廷的公文、极少的干粮和水之外,什么也不会带,黄金什么的更不可能。
土匪抢劫他们,实在捞不到任何油水。
这笔“买卖”,既不能买吃的、换喝的,也不能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实在是大大的不划算。
3、装备差距太大
“八百里加急”的驿卒,乘坐的是专门饲养的快马,可以日行600-800里。
而土匪们的坐骑良莠不齐,有的是老马、有的甚至没有,单从奔跑速度上,驿卒就甩土匪一大截了。
赶都赶不上,土匪劫谁去?
4、官方的保护
驿站是朝廷设置的官方机构,隶属于兵部管辖。
所以,驿站也设置有驿长、驿隶、驿丁、驿卒等岗位,他们的工资虽然不高,但也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公务员。
朝廷为了驿站的正常运转,也会做很多工作。
比如,在唐朝时,吏部不仅会定期考核邮驿人员,还会不定期巡检驿站的情况,为了防止盗贼作乱,朝廷在各驿站还设有数量不等的防兵等。
有人不禁就问了:那如果是重要军情,被敌方拦截了,怎么办?
咱们的担忧古人早就想到了,他们在传递重要的军事情报时,会安排多个驿卒,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这里面绝大多数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只有极个别的驿卒才会携带准确的情报。
总结:
综上所述,历史上绝大多数土匪是不敢抢劫八百里加急的。
土匪们都会进行成本核算,一般他们只是想要劫点财、色什么的,能让一家老小更好地生存下去。
劫八百里加急,非但不会给现有的物质生活带来任何改善,还极有可能葬送掉自己和全家人的小命。
这样的买卖,太不划算。
身为盗贼土匪,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所谓的“盗亦有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