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中国历史上谁没有一统天下最可惜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1-14 00:00:23 浏览量(来源:小赵

    [摘要]中国历史上谁没有一统天下最可惜?周世宗柴荣计划用十年一统天下,他仅用了五年,就击败了南方各大割据政权,随即挥师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没想到壮志未酬身先死。柴荣这...

    中国历史上谁没有一统天下最可惜?

    周世宗柴荣计划用十年一统天下,他仅用了五年,就击败了南方各大割据政权,随即挥师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没想到壮志未酬身先死。

    柴荣这个人是个工作狂,仅仅五年,他就给赵匡胤留下了一笔无价的遗产。

    这五年他都干了些什么呢?

    柴荣从954年继承后周皇位开始,从对内政的治理和变革,到对军队的改造,每一件都是极其重要的。

    在军事方面

    柴荣继位之初,盘踞在山西一带的北汉政权伙同契丹骑兵南下入侵,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之战大败北汉、契丹联军。

    这时,柴荣试图趁胜一举攻灭北汉,他直接出兵围攻北汉都城太原。

    但由于连日下雨,士卒病疲,加上在忻口阻击辽军的战事失利,只好撤军。

    柴荣在此战之后,总结了后周军队的缺陷。

    他发现后周军队在高平之战中,出现了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严重问题,这也是自唐朝后期以来,军队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那时候的军队往往是这样一个情况:

    朝廷掌控的中央禁军战斗力差,反而地方藩镇掌握的藩镇军队战斗力爆表。

    因为两者兵源不同,禁军多是京城附近一带的王公贵族、世家大族子弟,他们加入禁军不是为了立军功,而是为了钱。

    因为禁军开出的工资很高,待遇很好,他们只是贪图高工资而已,并不是为了沙场建功。

    而藩镇掌握的地方军队,招募的都是边境地带,民风彪悍的人,而且常年与外族作战,其战斗力非常高。

    所以,在高平之战以及后面对北汉的作战中,士卒不能战,将不用命,还出现了战场逃兵的情况。

    柴荣痛定思痛,下旨杀了当时临阵怯场的樊爱能、何徽两员战将,破格提拔在战场上临危不惧,作战勇敢的赵匡胤、马仁瑀等人。

    最重要的是,柴荣对后周军队进行了改革。

    在柴荣的指示下,赵匡胤以高工资、高福利等物质利益鼓动广大平民中的精壮男子加入禁军,又将地方藩镇的精壮之兵抽调到禁军中。

    加上严格的训练,禁军的面貌焕然一新,地方藩镇由于精兵都被抽调进了禁军队伍,反而战斗力下降。

    军队搞起来之后,柴荣一边大刀阔斧地进行内政改革,一边对南方割据政权发起了大规模攻势。

    主要有以下几次大战:

    955年,出兵讨伐后蜀,攻取秦、成、阶三州。

    这三个地方位于甘肃、陕西一带,是军事战略要地,攻取这些地方,不仅在军事上有了进攻后蜀的前沿据点,而且解除了后蜀对后周侧翼的威胁。

    955-958年,先后三次发动对后唐的战争,夺取江北十四州。

    江北对于后唐来说,是防御后周的重要屏障,也是富庶之地,是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地。

    后周夺取了这些地方后,不仅加强了自身的实力,而且极大削弱了南唐,最终迫使南唐取消帝号,向后周称臣。

    959年,柴荣发起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这个时间段,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时机,没有之一。

    因为这个时间段是辽国的辽穆宗耶律述律在位,此人是辽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他暴掠无道,把辽国搞得乌烟瘴气,很多人都反对他,辽国的实力也因此受到削弱。

    最重要的是,耶律述律对燕云十六州根本没兴趣!

    柴荣挥师北伐后,连克三州,兵临幽州(今北京)城下,耶律述律竟然跟别人说,燕云十六州本来就是中原的土地,现在还给他们也无所谓。

    按照这位辽国皇帝的思维,柴荣此次北伐,几乎是不会遇到辽国大规模抵抗的,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是很有希望的。

    可惜的是,柴荣刚刚打下燕南三州后,就突发疾病,不久便去世了。

    在内政方面

    柴荣在位的五年时间里,破格提拔人才,重开科举制度,展开灭佛行动,让大量的劳动力回归田园。

    接着又颁布《均田图》,按照天亩数征收赋税,废除其他一切税收,鼓励农民耕地自给,在乱世中大量荒废的田地得以开发。

    朝廷的财政收入年年增高,百姓生活得以安定,稳定了社会秩序。

    农业是古代经济的根本,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和经济,柴荣数次亲临黄河一线,视察河防,征发数万民夫修筑河堤。

    之后又疏浚了胡卢河、汴河等,发展了漕运,水利工程的开展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柴荣又对开封城进行了城防工事进行了大规模建造,使得开封城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城市。

    内政改革+军事整顿,使得后周政权在短短五年里,国力蒸蒸日上,军队战斗力极高,成为了五代十国中最强大的割据政权。

    在保证国力大幅增长的同时,柴荣还打服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北伐契丹差点收复燕云之地。

    这些事情,每一样都不简单,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完的。

    而柴荣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干完了。

    柴荣曾跟王朴说自己的目标: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也就是说,柴荣计划用十年时间一统天下,再以十年时间励精图治,再用十年使得天下太平。

    但不幸的是,在第五年,柴荣就暴病而亡,令人惋惜。

    以柴荣北伐契丹为例。

    柴荣在北伐时,南方的割据政权已经被他打伤了元气,根本掀不起风浪,北伐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的辽国根本无心抵抗,柴荣如果不死,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顺势攻灭北汉,就可以一举解决北方的问题。

    一旦燕云之地得手,北汉也被灭了,进行一两年修整之后,即可挥师南下,一举攻灭南方割据政权,一统天下。

    以柴荣的能力,再恢复往日大唐版图也未可知。

    中国历史上谁没有一统天下最可惜?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弄清楚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最有可能,或者说最接近于一统天下,这样的人并不多,自秦始皇第一次统一天下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里只出现过这样几位杰出人物:曹操、苻坚、刘裕、宇文邕、柴荣及赵匡胤。

    其中,最可惜的当属曹操、刘裕、赵匡胤,为什么要先排除苻坚、宇文邕及柴荣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是苻坚,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虽称大秦天王,其实就是前秦帝国的皇帝,他在丞相王猛的辅佐下,陆续消灭了前燕、前凉、代国等割据势力,同时夺取了东晋的梁、益二州,一统北方并结束了中原长期分裂动乱的局面。


    公元383年,正当苻坚倾全国之兵共80余万大军,南征江南想要灭亡东晋一统天下时,却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的8万北府军打得大败,数十万大军如鸟兽散一溃千里,苻坚也在战场上受伤,单骑狼狈败退回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元气大伤,不久,苻坚本人也被羌族首领姚苌派人绞死,这姚苌就是历史上后秦的开国皇帝,而苻坚呢,由原来即将统一天下的雄主,却瞬间身死国灭,令人唏嘘不已。


    虽然如此,苻坚未能一统天下不是最可惜的,原因有三:


    一是苻坚太过宽厚仁慈,甚至可以说是“柔仁邀名”,对于那些已亡国的贵族成员大肆封赏重用和优待,而忽视了他们可能带来的隐患;


    二是苻坚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各民族政权分裂已久,民族融合、休养生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苻坚却看不到这一点,反而着急一统天下,强行征召本国及各民族的军队,以倾国之兵南征晋朝;

    三是苻坚性格刚愎自用,不听王猛生前的建议及满朝公卿贵族、文武大臣的劝谏,一意孤行南征君臣和睦的东晋,结果淝水之战招致大败,狼狈北还。而他以前信任并重用的慕容垂、姚苌等鲜卑、羌族首领纷纷举兵反叛,复国称王建立割据政权,使好不容易统一的北方又重新陷入四分五裂中,且苻坚本人也死于自己曾多次提拔重用的姚苌之手。


    所以,苻坚就算没有遭遇淝水惨败,依他的性格禀性,最终很难一统天下,因为其统治内部迟早会出问题,只是由于淝水之战的大败,使前秦内部各民族的矛盾提前爆发了而已。

    至于宇文邕和柴荣,大家之所以会觉得可惜,是因为他们两人在历史上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又同时在北伐游牧民族的途中患病,最终英年早逝,假使他们能长寿些,未必不能统一天下?


    先说说宇文邕,他在权臣宇文护的威压下隐忍十二年,诛杀宇文护后仅仅几年就灭了周国的死对头北齐,正当他北伐突厥准备消除后顾之忧,南征灭陈一统天下时,却突发疾病而死,为后来的杨坚作了嫁衣。


    再说柴荣,他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可见他神武雄略,确实是一代英主,柴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立志统一天下。然而,他却在北伐辽国的关键时刻患上疾病,不久就病死于开封,成全了后来的赵匡胤。

    宇文邕和柴荣,一个活了36岁,一个活了39岁,以现在看来,确实算得上英年早逝,尤其是他们作为皇帝,又处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遗憾,但同时他们是政治人物,长寿才是最大的资本,因为活得久才能笑到最后。


    所以无论二人有着怎样冲天的志向和抱负,英年早逝就是他们的致命伤,这是无法改变的,也注定了他们没有机会统一天下,自然也说不上特别可惜,但历史遗憾还是有的。


    总的来说,苻坚、宇文邕及柴荣未能一统天下,遗憾大于可惜,最多只能算比较可惜。


    那么,曹操、刘裕及赵匡胤三人,为什么又最可惜呢?


    首先是曹操,他和苻坚比较类似,都是在统一北方后,率领号称80万的大军(实际上20多万)准备南征江南一统天下,结果在孙刘联军的抵抗下,于赤壁之战中惨败。所不同的是,败退回北方的曹操并没有一蹶不振,依然牢牢控制着北方中原,而不是像苻坚那样经历一次大败,国家就马上分崩离析。

    虽然如此,但经过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损失惨重,导致元气大伤,暂时无力消灭刘备、孙权势力,从而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


    同样是大败,为什么苻坚遗憾,曹操可惜呢?


    曹操文治武功和苻坚差不多,但性格、能力上更符合一位枭雄式帝王的标准,因而他控制之下的北方比苻坚更稳定,南征江南没有后顾之忧,惨败之后却依然能雄霸北方;


    赤壁之战输得莫名其妙,一向用兵比较谨慎的曹操,却在赤壁之战前骄矜自满,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有些还是致命的。骄兵必败的道理难道他不懂,可事实上,在开战之前曹操确实骄傲轻敌了,以为能一战平定江南,因此没有将只有数万兵力的孙刘联军放在眼里,最终大败而归。

    曹操统治北方期间,多次发布求贤令,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不重门第虚誉,惩治豪强,打压世家大族势力,因此曹操当政期间手下人才辈出,曹魏政权日趋鼎盛。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想要篡汉自立,进而一统天下,可偏偏能力不足,于是不得不实行九品官人法,依靠和重用世家大族的势力,从而导致了士族门阀的崛起,他们垄断了魏国的朝政大权,为司马懿家族的上台提供了机会。


    其后正是司马家族的统治,导致了“五胡乱华”历史事件的发生,将华夏文明带入了分裂动荡及黑暗的深渊。


    假如公元208年,那场赤壁大战曹操取得了胜利,那么,其后的一切都将不会发生,因此,曹操未能在赤壁之战中灭亡刘备、孙权,实现一统天下,实在是太可惜了。


    其次是刘裕,他被史家誉为“南朝第一帝”,自幼家境贫寒,为生计投身于北府军,并一步步成长为领军将领,后来在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叛乱势力中崛起,逐渐成为左右东晋时局的掌权者。

    在他执政期间,对内稳定了东晋统一的局势,对外则北伐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同时还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及关中等地,光复了洛阳、长安两都。


    此时,只差消灭胡夏、北魏就基本统一了天下,其打下的势力版图不但东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在南朝各代中所控制的疆域也是最辽阔的,是南北朝时期最接近于统一天下的一次,然而,这种大好局面随着一个人的突然病逝而前功尽弃,他是谁呢?


    原来,刘裕之所以能放心南征北战,亲自率领大军北伐中原,是因为朝中有自己的部下,甚至说是好搭档,替自己留守建康主理朝政,同时负责后勤粮草,他就是刘穆之,累官至前将军、左仆射,是刘裕的左膀右臂,他的突然病逝,意味着刘裕可能对后方都城建康失去控制。

    义熙十三年(417年),正当刘裕灭亡后秦,准备经略关中北伐胡夏、北魏时,后方传来了刘穆之病逝的消息。刘裕经过与帐下文臣武将的讨论及慎重考虑,决定停止继续北伐,自己统军南归,同时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一班文武共守长安。


    可刘裕没想到的是,在他南归后不久,留守长安辅佐刘义真的文臣武将发生了内讧,王镇恶、沈田子、王修先后被杀,而镇守长安的大将朱龄石也被攻破长安的胡夏军所杀,只有刘义真一人单骑逃脱。


    长安得而复失固然可惜,但更可惜的是刘穆之的突然去世,使刘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刘裕返回建康后,派人缢杀了晋安帝,不久又废了新立的晋恭帝司马德文,代晋称帝建立宋朝,史称“南朝宋”。


    到了在位的第三年(422年),宋武帝刘裕准备再次北伐北魏时,却患了重病,数月后在建康的西殿崩逝。刘裕死后,北魏逐渐壮大,先后灭亡了胡夏、北燕及北凉数个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并与刘宋形成了对峙局面,而随着刘裕的去世,刘宋王朝再也没机会也没能力一统天下了。


    最后是赵匡胤,对于赵匡胤的历史很多人比较熟悉,他本是后周的禁军大将,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


    他在位期间,采纳了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割据政权,大部分完成了天下的统一,只剩下北汉这个弹丸之地尚未灭亡(此时吴越国虽未统一,但亲附宋朝)。

    开宝九年(976年),正当赵匡胤发动第三次征讨北汉时(前两次因辽国出兵援助,皆无功而返),赵匡胤却突然于开封的万岁殿驾崩,享年50岁。


    在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天,其弟赵光义就匆忙登上了帝位,留下了“烛影斧声”的民间传说,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弑兄篡位,但也有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赵光义不存在弑兄篡位的行为。


    作为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虽然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但并不过分削弱武将的势力和权力,武将依然受到重视,军队保持着很强的战斗力,同时赵匡胤对灭亡北汉及收复燕云十六州有着长远的规划。

    尤其是针对辽国占领的燕云地区,赵匡胤立志收复,认为燕云未复,国家难称一统;其次,他对宋辽双方的实力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辽军比宋军更强,因此默默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为将来收复燕云积蓄力量;同时,他还想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为此他专门设置了“封桩库”,每年往里面存钱,等到存够了五百万缗后,遣使向辽国赎回燕云地区,如果辽人不同意,就用存的钱招募军队,以武力收复。


    可以说,赵匡胤对于如何一统天下有着深远的谋划和安排,可惜的是,一个“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让赵匡胤在50岁盛年之际猝然而逝,致使统一天下的愿望和计划无疾而终。


    接替赵匡胤继位的赵光义虽然对辽国进行了两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第一次北伐,宋军兵败高梁河,赵光义本人也中箭受伤,仓皇逃逸,被网络上戏称为“高梁河车神”。

    赵光义不仅对辽国作战惨败,对定难军(党项)、静海军(交趾)的经略用兵也未能成功,可见他的军事指挥能力远远不如赵匡胤,偏偏又喜欢瞎指挥。开疆拓土的失败,迫使他开始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宋朝也从此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导致有宋一代积贫积弱,再也没有能力收复燕云,一统天下。


    总的来说,曹操、刘裕、赵匡胤三人未能统一天下都很可惜,但要说最最可惜的是曹操,因为其后的“五胡乱华”历史不忍直视,其次最可惜的是刘裕、赵匡胤。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