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清朝侍卫为什么反带刀(清朝最后一个带刀侍卫)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1-04 22:00:12 浏览量(来源:小孔

    [摘要]清朝御前侍卫都带着刀,皇帝会不会担心被他们刺杀?别看清朝的侍卫带着刀,但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行刺皇帝。众所周知,古代皇帝对于个人安全问题还是相当重视的,...

    清朝御前侍卫都带着刀,皇帝会不会担心被他们刺杀?

    别看清朝的侍卫带着刀,但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行刺皇帝。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对于个人安全问题还是相当重视的,从衣食住行到各个方面,一切都要以安全为首要前提。

    比方说吃,古代皇帝为了防止有人在饭菜里下毒,通常都会安排有“试吃员”,这些试吃员其实就是皇帝的试毒之人,所有的菜必须经过他们品尝,且确认无毒之后,皇帝才会下口。

    另外在清朝,由于发型的特殊性,皇帝的头发就需要每隔几天刮一次,而为了保证皇帝在理发时的安全,每次理发,光是紧紧顶着理发师的大内侍卫,就多达十几个。

    总之,为了保证个人的人身安全,不管是清朝还是其他朝代的皇帝,在这方面都是无所不用其极。

    不过,在利用各种方式保护自己安全的同时,似乎那些大内侍卫才是对皇帝的人身安全造成最大的威胁之一。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这些大内侍卫出于工作需要,基本上都带着刀,并且他们还可以带着刀出入宫禁,如果他们有心行刺皇帝,那岂不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吗?

    因此,清朝皇帝难道就不担心某一天侍卫们给他来一个手起刀落吗?

    实际上,清朝的皇帝,根本不担心自己身边的侍卫会对他们进行行刺,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清朝皇帝的侍卫,不是谁都能当的,需要满足多个条件。

    要想当上清朝的侍卫,是有不少先决条件的。

    第一,你得长得好看,也就是帅,如果外貌长得歪瓜裂枣,让皇帝看了不顺眼,那么是当不上侍卫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乾隆时期的和珅。

    和珅在最早的时候,原本是想通过科举来进入仕途,奈何文笔不咋地,导致名落孙山,最终还是靠着承袭祖上爵位的方式,混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

    之后,和珅又被授予三等侍卫一职,而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和珅则当上了乾隆仪仗队的侍卫。

    能当上仪仗队的侍卫,足以说明,和珅的长相不差,毕竟我们都知道,仪仗队相当于一个国家的脸面,因此对身高长相都是有一定要求的。

    说白了就是,要想当侍卫,最起码在长相上得说得过去才行。

    当然,仅仅是长得好看也不行,毕竟侍卫是来保护皇帝安危的,要是弄一堆花架子,那根本就不管用,所以,当侍卫的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有真本事。

    这个真本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具备一定的文采,不能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要做到皇帝问话或者咨询的时候能接得上来,能听懂并对得上皇帝要说的话。

    这一点,和珅就做得不错,史料记载,当时他在当乾隆仪仗队侍卫的时候,乾隆皇帝正是看中了他的文采,才对其愈加重视。

    除了文采,还需要的就是真刀真枪的武艺了。

    毕竟,侍卫的本职工作是保护皇帝安危,因此没点真本事是不行的,万一遇到点紧急情况,侍卫武艺稀松,那岂不是置皇帝于危险之地吗?

    而清朝本就是游牧民族出身,因此皇帝在挑选侍卫时,对于武艺更为重视,而挑出来的侍卫,也确实个个能打能拼。

    比如皇太极时期,他的御前侍卫,就曾经跟随皇太极攻克了锦州城外的多处堡垒,也就是说,这些侍卫放到战场上,都是可以当做精兵来使用的,足以说明他们个人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

    “复合内大臣、侍卫等,诱锦州敌兵,击斩之。”---《领侍卫内大臣胄制》

    也就是说,要想当清朝皇帝的侍卫,你需要满足长得不错,另外武艺水平高这两个先决条件,但即便是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也未必能当上清朝皇帝的侍卫。

    为何呢?因为清朝皇帝的侍卫,需要有好的出身。

    这个好的出身,主要是指侍卫的家族,在清朝的早期,侍卫选拔,尤其是御前侍卫的选拔,一般都只在上三旗中挑选,也就是说,御前侍卫必须是清朝宗室或者是蒙古王公的子弟才行。

    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是知根知底,而知根知底就能保证侍卫们的忠心程度。

    比如康熙时期的重臣明珠,他在最早的时候,就是康熙的侍卫之一,而康熙选择他来护卫自己,正是因为他对明珠,以及明珠的家族都极为熟悉,甚至还沾亲带故。

    史料记载,明珠的父亲尼雅哈,与康熙的祖父皇太极,属于是表兄弟的关系,因此这么算下来的话,康熙还得叫明珠一声表叔。

    此外还有索额图,索额图与康熙的关系更加紧密,康熙皇后赫舍里氏需要叫索额图一声叔叔,而索额图所在的赫舍里家族,更是与爱新觉罗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

    因此,包括明珠、索额图这样的人,都先后当过康熙的侍卫,而他们能当上侍卫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康熙信得过他们。

    也正是因为信得过,就保证了他们对皇帝的忠心,加上他们与清朝皇帝有着各种各样的亲戚关系,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他们就不可能去加害皇帝。

    换而言之,清朝的皇帝,在长得顺眼和武艺不错的先决条件下,更愿意去选择一个他信得过的,或者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弟来当自己的侍卫,毕竟只有这样的人才知根知底,自己才能睡得安稳。

    其次,清朝侍卫的福利待遇很高,并且也有十分远大的前途。

    个人方面,只要当上了侍卫,如果表现不错的话,那么升职加薪,甚至成为皇帝的宠臣,那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还是以和珅为例子,和珅是在乾隆三十四年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仅仅三年后,也就是乾隆三十七年,就被授予三等侍卫,并出任粘杆处侍卫一职,而到了乾隆三十八年,由于和珅在乾隆面前展现了自己的才学和本事,因此被乾隆重视,直接被选入了皇家仪仗队之中。

    而这一年,和珅才刚刚二十三岁而已,在此之后,和珅一路升迁,最终成为乾隆朝位高权重的大臣。

    也就是说,在清朝时,只要能当上皇帝身边的侍卫,那么就有了与皇帝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而善于抓住这种机会的人,就会由此得到皇帝的重视和喜爱,那么,自然就会步步高升了。

    另外还有前文提到的索额图也是,索额图当侍卫是为了帮助康熙除掉鳌拜,他在这其中起到了居中联络的作用,为康熙扳倒鳌拜立下了大功。

    而有了这份大功,康熙自然会感激于他,所以,事后对其封赏,以及委以重任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离皇帝进一点,才能有机会帮助皇帝解决一些问题,而帮助皇帝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皇帝自然会感恩,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当侍卫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侍卫除了在个人方面有得到重视、升迁的机会之外,还有因为成为皇帝的身边人,起到了光宗耀祖的作用。

    清朝的侍卫,不管是内廷侍卫,还是御前侍卫,每一个侍卫都是有相应品级的,也就是说,他们也算是清朝官僚体系中的一员。

    虽说这品级相比于那些朝中重臣不算高,但是也相当不错了。

    毕竟清朝的侍卫,品级最高可以到正三品,最低也有正六品,而当时在京城的官员,除了有背景有势力的之外,要想混到这个程度,那可是需要熬资历才能熬出来的。

    并且,侍卫的这种官职,若是放在地方上那更让人羡慕,一个寒窗苦读十余载的读书人,如果没有考中太高的功名,比如仅仅是个秀才的话,那么说死了也顶多会混个八九品的县吏当当。

    即便是普通的举人,如果没办法更进一步,也无非临老混个五品上下的地方官职。

    但侍卫既不用参加科举,又不用熬资历,只要能入选,且能表现得好,那么四五品是十分正常的事,运气好了落一个正三品也不是不可能。

    更有像和珅这种,受到了皇帝喜爱,一步登天,位高权重,这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清朝后期因为开放了武举人可以当侍卫的口子,民间一些能成功入选的人以及其家庭,就觉着极为自豪和荣耀。

    比如,清朝道光年间,河南偃师顾县的一个叫做何礼的人,凭借扎实的功底,先是在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考中了河南乡试中的武举人,之后又在次年,赴京赶考,又成功通过了兵部组织的考试,最终考取武进士。

    在此之后,何礼经过层层选拔,被道光皇帝选中,不仅被赐花翎和黄马褂,还让其充任皇宫乾清门行走、御前侍卫等职。

    也就是说,何礼成了道光皇帝的“贴身保镖”。

    而何礼的步步高升,也让其家族倍感荣耀,据史料记载,当时他的家族中,专门打造了一个“御前侍卫府”的牌匾,隆重的挂在了何礼的祖宅上,据说,这个牌匾到现在还有。

    通过何礼的经历我们就可以看到,当上侍卫,是一件能让家族倍感荣幸的事情,毕竟,成了皇帝身边的人,那往后的机会就多了去了。

    因此总的来说,在清朝当一个皇帝身边的侍卫,不仅待遇好,并且前途远大,同时品级也不错,更能让自己的家族以自己为荣,在这种情况下,那侍卫必定是卖力工作,拼了命去保护皇帝安危,不为别的,就为了将来能被皇帝青睐从而一步登天。

    所以,侍卫们又怎么可能去行刺皇帝呢?一旦如此,且不说能不能成功,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将化为泡影,侍卫们又不傻,不会随意赌上自己的前途,因此,不仅不会行刺皇帝,反而还会玩命儿保护皇帝。

    还有,就是侍卫即便是有心行刺皇帝,也得掂量掂量一下后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一个能在皇帝身边担任侍卫的人,不管他是出身于宗室,还是出身于民间,其背后都有相应的家族成员。

    如果这个侍卫哪天行刺了皇帝,成功与否倒在其次,但他所在的家族,那可会遭受灭顶之灾。

    比如被抄家、流放、处死等等,这些都是这个行刺皇帝侍卫的人,必然会迎接的结果,甚至一个家族都有可能因为这个侍卫的举动,从而被覆灭。

    尤其是那些高门大族,也就是清朝宗室子弟之类,他们的先祖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才走到了高位,但却会因此全部被抹除。

    哪怕是民间出身的侍卫照样也是如此,咱就不说侍卫,单说清朝时行刺皇帝,会给这个人以及其家人带来什么后果就知道了。

    清朝嘉庆年间,河南泰县有一个叫做陈德的人,他原本是内务府的厨师,但由于失业,导致生计没了着落。

    俗话说“穷极思变”,陈德在饿了一段肚子后,琢磨出一个大胆的办法,来改变自己的人生,那就是行刺嘉庆皇帝。

    于是,他仗着自己对皇宫的熟悉,混进皇宫,然后在嘉庆八年二月的一天,发起了对嘉庆皇帝的行刺。

    当然,他的行刺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当时官员在审问他为何要行刺时,陈德说了一句“若事成,则公等所坐之处,即我坐处也。”

    这意思就是,他以为只要他成功了,那么就可以荣华富贵了。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便是陈德成功,导致嘉庆皇帝死了,但清朝的宗室子弟甚多,马上就会拉出来一个扶上皇位,而陈德最终依然是逃脱不了被处死的命运。

    并且,在陈德被抓后,他本人不仅被凌迟处死,连带着他远在家乡的老母,以及他的两个幼子也因此被处死。

    从陈德的例子中其实就能看出,在清朝想行刺皇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并且更重要的是,不管能不能成功,最终发起行刺的人,以及他的家族等,均会受到连累而遭受极刑。

    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们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要是有了行刺皇帝的想法,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承受这个后果,愿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举动,而搭上家人的性命。

    还有一点就是,清朝能混到皇帝身边的侍卫,也不是所有人都带着刀,如果全部都带着刀,皇帝心里也发憷,毕竟万一来一个精神错乱的,那皇帝就惨了。

    因此,清朝就有规定,只有四品以上的侍卫,方可带着刀护卫皇帝。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能做到四品以上的侍卫,通常都是皇帝极为信任的人,说白了就是皇帝的亲信中的亲信,正因为皇帝对他知根知底,加上信任有加,才允许他带着刀在自己面前晃悠。

    这样一来,就更杜绝了一些怀有非分之心的侍卫,想刺杀皇帝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清朝皇帝是基本上不担心侍卫会对他们行刺的,主要的原因是侍卫都是自己的亲信加亲戚,知根知底,因此就不会对他们下手,此外,侍卫也基本上不会对皇帝动手,毕竟自身的福利待遇好,且前途远大,犯不上因此而葬送,最重要的是,一旦侍卫行刺皇帝,不仅成功可能性很低,同时成功了也没多大用,最终还会给自己带来灭门之灾,基于这种考虑,清朝的侍卫与皇帝之间,通常都会相安无事。

    清朝御前侍卫都带着刀,皇帝会不会担心被他们刺杀?

    清朝的皇帝其实非常注重个人安全问题,这一点我们从皇帝的饮食中就能窥见一二。清朝的皇帝每天至少要吃上百样的菜,每一道菜在吃之前有专门的人先试吃,在试吃之后确定没有下毒以后,才会端到皇帝的面前。而对于皇帝来说,无论一道菜有多么好吃,皇帝也绝不会在这道菜吃上三口以上,以免让他人知晓皇帝的口味,而且菜样也每天变着法子吃,没有固定说每天就吃那些菜,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

    连吃的都如此防范,身边那些带刀的侍卫就必然更为谨慎了,毕竟侍卫们都是带着刀站在皇帝身边上班的,万一有一个真心想杀皇帝,要是突然抽出刀直接刺向皇帝,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恐怕就很难反应过来了,那么皇帝是如何保证身边的侍卫不会谋害他的呢?主要是在以下三点:

    侍卫的出身经过严格挑选,对其身世知根知底

    所有能站在皇帝身边带着刀充当侍卫的人,都是从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帜)中严格挑选出来的,其中没有汉人。清朝的侍卫管理机构是领“侍卫内大臣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和散秩大臣统领侍卫。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官拜正一品,内大臣为从一品,散秩大臣是从二品,从品级来说,放到今天就是一个正国级单位。

    这些御前带刀侍卫,不仅出身于上三旗,在成为御前带刀侍卫之前,对其家世、身份及忠诚度都经过了严格的筛查,只要有一点问题都不可能会成为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能够成为御前带刀侍卫的,基本都是宗室、大臣的子弟或是武进士。通过这样的选拔,保证了御前带刀侍卫都是苗正根红的人,所以他们刺杀皇帝的概率,本身就是微乎其微的。

    侍卫一旦行刺,其家人都会全部遭殃

    在清朝来说,如果敢行刺皇帝,那是谋反的大罪,肯定是会株连九族的。而这些御前带刀侍卫,都是出身于大的家族,一个家族不说有几百号人,至少几十号人是跑不掉的,而且整个家族都在清廷的严格控制之下,一旦某个御前带刀侍卫要对皇帝行刺,那么他的整个家族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一个御前带刀侍卫如果真的要行刺皇帝,他也要想下自己的家人怎么办?父母、老婆、孩子还要一大堆的亲戚,肯定都会遭殃,出于这点,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

    侍卫们待遇好,政治前途光明

    能够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带刀侍卫的,在清朝来说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捷径。从身份上来说,御前带刀侍卫头上都戴翎,使他们有别于一般的官员。出行的时候身穿黄马褂,而黄色在清朝来说是皇帝才能专用的颜色,穿上了黄马褂就代表了皇帝,走出去会给人以压迫式的威严感。而黄马褂在整个清朝来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只有立了很大功劳的功臣才能得到皇帝的这种赏赐,在平时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精神上的荣誉感使得侍卫们通常也不会反叛。

    除了精神上的奖励,物质上的奖励也是非常丰厚的。在乾隆四年的时候,皇帝的近侍人员每年只是吃饭的补助就达到了一万两白银。此外皇帝每次出巡、狩猎的时候侍卫们都能得到赏银。

    除了待遇上的高规格,在政治前途上御前侍卫也是一个通往高官之路的捷径。当时最低级的侍卫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比县官还要高两级。高等的头等侍卫是正三品,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少将级别了,所以一旦能够成为皇帝的侍卫,那么你就根本不是兵,而是官。康熙朝的两位权臣,明珠和索额图、乾隆的小舅子福康安、大清头号贪污犯和珅等人都担当过御前侍卫。

    因此,对于这些御前侍卫来说,在进去之前就经过了层层严格筛选,保证了其“苗正根红”,进去了以后整个家族被清廷控制,在为皇帝当差的时候待遇超好,且有着极好的政治前途,在这样的情况下,御前带刀侍卫又怎么会突然发疯去行刺皇帝呢?所以在整个清朝的近300年来说,就没有出现过御前侍卫行刺皇帝的案例了。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