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彭加木在罗布泊消失了吗(彭加木在罗布泊消失了吗)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1-04 14:00:31 浏览量(来源:小赵

    [摘要]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是怎么失踪的?到底有什么秘密?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孤身一人踏上了寻找水源的路,临行之前,他还特地给队友们留了一个纸条:我向东面去找水...

    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是怎么失踪的?到底有什么秘密?

    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孤身一人踏上了寻找水源的路,临行之前,他还特地给队友们留了一个纸条:我向东面去找水井。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短短八个字,竟然成了彭加木的绝笔,他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就算派出十多架飞机、几十两汽车、几千人进行地毯式的搜索,也再也没能寻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更让人不解的是,后来在罗布泊发现了一具干尸,可彭加木的家人却拒绝了做DNA检测的提议!

    就这样,彭加木失踪案轰动全国,时至今日依旧有不少人发出疑问:彭加木究竟去了哪里?在他寻找水源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那具干尸会是彭加木的遗体吗?

    放弃去莫斯科留学的大好机会,背起行囊探险广袤无垠的戈壁滩,彭加木的一个选择让他与新疆产生了不解之缘。

    彭加木生于于广州市番禺县,与多年在商海中摸爬滚打的父亲不同,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甚至能够在房间里钻研一整天的书本、期间不做任何事情。

    或许正是因为从小养成的习惯,影响了他以后的成长之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彭加木便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担任研究院一职。

    新疆对他来说,或许有着斩不断、理还乱的缘分。

    1956年,彭加木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究竟是去莫斯科学习核磁共振新技术呢?还是前往生存环境恶劣的新疆戈壁滩,实地考察当地的地形地貌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核磁共振是当时新产生的一项技术,在物理学领域有着崇高的学术地位,提出这一理论的美国科学家伊西多·拉比也因此于1944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由此可见,如果把这项技术钻研明白,将来一定能够名利双收。

    而且,莫斯科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肯定比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

    就在大家都认为彭加木会选择去莫斯科留学的时候,他却向组织申请前往新疆考察。

    在之后的八年时间里,彭加木跟随科考队先后15次进入新疆,并且加入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改造项目中。

    新疆社会科学院改建完成、各机构重新恢复工作之后,彭加木也被推举为副院长,成为我国大西北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

    曾两次考察罗布泊,彭加木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自信地称20天可以开辟一条新的罗布泊穿越之路。

    罗布泊两次考察罗布泊的时间分别在1964年3月、1979年11月。

    作为罗布泊这片不毛之地的“老熟人”,彭加木确实要比其他人更加了解这片土地。


    于是在1979年底,由中日两国联合制作的《丝绸之路》节目组找到了他,希望能够由他带队、前往罗布泊进行实地拍摄。

    这档节目播出之后最终也大获成功,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的西域文明。

    有了前两次罗布泊之行的经验,1980年5月,55岁的彭加木再次披甲上阵,带领一支科考队踏上了探秘之旅。

    经过28天的长途跋涉,克服了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种种困难,彭加木终于带领科考队穿越了450公里的戈壁滩。

    可是大家还没来得及庆祝,彭加木竟然当着众人的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们可以再利用二十多天的时间,选择一条新的道路穿越罗布泊。”

    这个时候,科考队的成员们有些惊愕,不少人更是出言阻止:“是不是要重新考虑一下?这种做法实在太冒险了。”

    成员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科考队刚刚经历过一次长途跋涉,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十分疲惫,如果不进行休整就重新折返的话,谁也不敢保证没有意外情况发生。

    可彭加木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

    虽然中国科考队之前已经有多两次穿越罗布泊的经验,但1964年的第一次考察,只不过是在罗布泊外围兜兜转转,并没有深入腹地。而1979年的第二次考察,是中日联手进行的,日本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而这一次,是中国人第一次不借助其他国家力量,独立地对罗布泊腹地进行考察的先例。

    如果能够再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无疑是我国科考界的一段佳话。

    于是在1980年6月11日清晨,科考队从米兰出发,他们的计划路线是通过疏勒河古道抵达库木库都克,然后向西深入罗布泊,最终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抵达敦煌。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恶劣的环境让整个科考队陷入绝境,可救援马上就要赶到的时候,彭加木却离奇失踪了。

    就在他们出发的前一天,负责气象观测的队员慌张地跑到彭加木身边。

    “队长,风向变了,我们是不是考虑暂停计划。”

    彭加木抬头看了看远处,气候还是十分适宜的,他不想放弃这个机会,于是坚持按照原定计划进行。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科考队经过疏勒河古道时,突然遭到了沙尘暴的袭击,顿时失去了方向感。

    再加上这里流沙遍布,车辆好几次陷入沙坑中,这导致队伍行进十分缓慢。

    到6月16日,他们终于到达了库木库都克附近,可眼下物资却已所剩不多,汽油仅有四分之一,盛放在铁桶中的淡水、也因为连日的高温变质发臭,浑浊的颜色让人无法下咽。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可以向当地的驻军求援。

    可彭加木却认为,组织这次科学考察已经耗费了国家大量资金,眼下遇到这点小麻烦,怎能再去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呢?

    就在这个时候,不远处的野骆驼群让大家燃起了希望。

    “看,骆驼!”

    伴随着一个激动的叫声,所有人齐刷刷地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十几只野骆驼正走在戈壁滩上。

    “太好了,我们有希望了。”

    “有骆驼的地方,周围一定有水源。”

    于是,他决定将科考队成员分成几组,分头寻找水源。

    可惜的是,大家寻找了一整天,也没有发现水源,哪怕是一个小水坑都没有找到。

    万般无奈之下,彭加木于当天晚上9点左右用电台向当地驻军发去一封电报,希望能提供300升汽油、500公斤淡水。


    第二天早上,科考队终于收到回信,当地驻军同意提供援助,要求他们原地等待。

    队员兴高采烈地拿着电报跑到彭加木的帐篷报告喜讯,却根本找不到他的人影。

    摸了摸睡袋,没有一丝温度,说明彭加木一夜未归!

    他会去哪呢?

    就在大家满心疑惑的时候,司机却在吉普车上发现了一个纸条。

    “我向东面去找水井。”


    每个人都表示不理解,明明已经向外界寻求援助,而且救援物资就要送到了,偏偏这个时候彭加木却要出去寻找水源?于情于理也说不通。

    科考队等待了一个小时之后,也没有见彭加木回来,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便主动外出寻找。

    驻军赶到之后,也参与到了搜寻之中。

    可除了在六公里之外、发现了山包上的一处脚印之外,其余皆是一无所获。

    很快,中央政府组织了两次大规模搜寻行动。

    整整41天的时间里,空中、陆地联合搜寻,几千人几乎把罗布泊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彭加木的任何踪迹。

    彭加木失踪了,这也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疑案之一。


    彭加木失踪案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2005年在罗布泊发现了一具干尸,彭加木的家人为何拒绝做DNA检测呢?

    2005年,人们在库木库都克附近发现了一具保存比较完好的干尸,很多人纷纷猜测:这会不会是失踪多年的彭加木的遗体呢?

    就在外界进行DNA比对的呼声越来越高时,彭加木的儿子却出面表示:“除非能证明这是我父亲的遗体,否则我不接受任何检测。”

    于是,对这具干尸进行DNA检测的事情便一直搁置起来。


    直到后来有消息称,彭加木失踪案对家人的打击非常大,他们已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逼迫自己忘记这段伤心往事,实在不愿意再度接受失望带来的打击。

    时至今日,彭加木失踪案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彭加木失踪和双鱼玉佩有关。

    根据不少人的解释,双鱼玉佩是一个超自然物质机器,启动之后能够产生镜像,也就是时空穿梭功能。

    彭加木很可能偶然间被踏入了双鱼玉佩产生的镜像中,穿越到了古代或者未来的某个时间点。

    更有甚者甚至认为,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是彭加木穿越之后的化身。


    当然,这些只不过是无稽之谈,根本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支持时空穿梭这一现象的存在。

    我认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而且又缺乏淡水和食物,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

    彭加木先生没有挺过这严峻的考验,最终倒在了罗布泊的戈壁滩上。

    再加上当地沙尘暴漫天飞扬,短时间内便被黄沙掩埋,所以才没能找到他的踪迹。

    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是怎么失踪的?到底有什么秘密?

    1980年,彭加木带领科考队在罗布泊考察时,突然独自离队,离奇失踪。随后军方紧急动用了军车、直升机,一百多人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直没找到他的踪迹。

    彭加木的失踪变成了一个谜,至今仍流传着很多关于彭加木失踪的说法:比如意外说,外星人说,叛逃说等等。当年彭加木是如何失踪的?在罗布泊沙漠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彭加木组建科考队,奔赴罗布泊找寻矿产资源

    彭加木是中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他虽然身患两种癌症,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活跃在西部科学考察的第一线。

    1980年,上级准许彭加木进入罗布泊考察两个月。彭加木得知命令后,迅速组建了一支11人的考察队。

    这支考察队彭加木担任队长,除此之外还有三名司机,一名无线电发报员,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化学家,水文地质学家等人。

    由于队伍是临时组建的,队员之间都非常陌生,一些小矛盾就慢慢出现了。

    出发之前彭加木和司机陈大化就发生了一些口角,原来当时有两辆车上的物资已经超过了汽车的承载量。

    司机陈大化认为罗布泊道路艰险,如果汽车超重,可能会发生意外,反对这么做。但彭加木却认为很多东西都是必须携带的,并不能丢下。

    车上拉的东西和设备一样不能少,可是汽车超重的问题又没法解决,两人陷入了僵局,谁也不肯退步。最后还是当兵的陈百录向司机陈大化做出保证,表示出了问题都由他负责,陈大化勉强答应了。

    1980年5月2日,彭加木带领科考队从乌鲁木齐直奔马兰基地。因为当时罗布泊由部队看守,只有得到部队的准许后,才能进入罗布泊内部开展工作。

    5月8日,彭加木一行人经过一周的休整,物资也已经准备齐全,他们开始了本次的科考旅程。

    他们第一天到达了一个代号“720”的地方,这里驻扎着一个排的士兵。而且“720”距离当年原子弹引爆的中心只有20公里。司机陈大化由于路况不熟,所以一直没跟上。

    这时,彭加木与司机王万轩也产生了分歧。王万轩认为大家都是第一次来这里,人生地不熟,到处都是沙漠、戈壁滩,很容易遇到危险,唯一一台求援的电台还在陈大化车上,我们应该停下来等一会陈大化。

    但是彭加木一心着急赶路,不愿意浪费时间等人,这也导致了陈大化的车一直没能跟上。

    虽然本次路途艰辛,困难重重,但幸运的是,他们在水和油快要耗尽的时候,到达了罗布泊的南岸米兰农场。

    队员们都十分兴奋,他们成功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他们沿途收集了不少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

    其他人都在庆祝本次考察的成功,但是彭加木却闷闷不乐,他认为本次考察没有实现原定的目标--找寻更多的矿产资源。

    这时,他提出了一个令很多人不能接受的计划:重返罗布泊。

    彭加木给出的理由是:上级规定的返回时间是6月底,现在还有20多天的时间。我们可以再次进入罗布泊,找寻一条新路线,试试看能不能发现更多的矿物化石和其他标本。

    队员们都表示无法理解,这一次考察的凶险大家刚刚都经历了,此次考察的收获也已经很多了,为什么还要再进去冒险一次。

    三个司机一看还要跑900多公里,坚决表示不去。一路上的辛苦不说,主要是怕遇上危险。大家都这样僵持着,谁也说服不了谁。

    过了几天,新疆分院领导的命令下来了,批准了彭加木重返罗布泊的计划。其他人也只能接受命令,虽然心里并不情愿。

    彭加木重返罗布泊,意外发生了

    本次重返罗布泊的行程,彭加木打算从米兰农场出发,沿疏勒河古道东行,到达库木库都克,再西行寻找进入罗布泊的新路线,然后横向穿过罗布泊,到达敦煌。

    本次考察路线预计全程900公里,大约需要7天的时间。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如果水或者油已经消耗了一半,但是路程没有走到一半,他们必须返回。

    在歇息了短短五天后,6月11日,科考队再次出发了。

    出发没多久,他们就发现了自己远远低估了罗布泊的危险程度。在一片沙漠和戈壁滩中,他们迷了好几次路,车轮也陷入到了泥沙里,一天只能前进40多公里,汽油却消耗得很快。

    一连走了三天,整个科考队才前进了150公里,7天走完900公里的计划根本就没有可能实现,整个队伍的情绪开始低沉了起来。

    六月份正是酷热的天气,特别是沙漠地区,每天温度最低的时候都有40多度,地表温度更是高达75度,箱子里带的备用蜡烛全都热的融化了。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队员们都有些丧气,埋怨的声音也多了起来。他们认为按照这样的速度前进,7天绝对出不去,而且物资也不够用,他们会在半路遇难的。

    而且按照之前的约定,时间已经过了一半,但是道路只走了五分之一。一部分人认为为了安全,还是尽快返回吧。

    彭加木看到队员的状态,非常生气。他告诉大家,根据前人的经验,只要到达库木库都克,一定能在那里找到水源。

    虽然大家都知道彭加木有经验,资历老。可是如此冒险的事情,大家还是疑心重重,打心底里不想继续前进了。

    讨论到最后,谁都无法说服彭加木改变主意,大家只好继续怨声载道的往前行进着。

    当天夜里,沙漠中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帐篷都被刮走了,大家靠抓着固定的帐篷杆才躲过一劫。

    经历了这次大风事件后,队员们情绪更是绷不住了,坚决表示不再往前走了。但是彭加木坚决不让步,还给大家做了思想工作。他说:“退缩就是逃兵,胜利即将到来,大家要坚持,不能后退”。

    彭加木告诉大家,现在还远远没到最后一刻,我们还有电台,真到了危急时刻,我们可以呼叫军方的救援。

    或许是彭加木的话激励了他们,也或许是知道有军方的救援,他们稍微放宽了心,大家埋着头又继续前进了。

    失踪前夜,彭加木心事重重

    6月16日,这是彭加木计划重返罗布泊的第六天,队员们看上去都非常的疲惫。他们来到了第一站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

    两辆装设备的车行进非常缓慢,彭加木决定直接在此扎营,慢慢等待两辆车的到来。

    他们带的汽油只剩下四分之一了,但是距离终点还很遥远。而且带的水虽然还剩下几十斤,但是在铁桶中装着,再加上高温的天气,桶里的水已经被铁锈污染了,根本没法喝了。

    大家认为这就是“最后时刻”了,已经没办法再继续前进了,是时候启用电台呼叫救援了。但是彭加木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库木库都克附近,我们可以自己去找水。

    随后,彭加木让司机王万轩开车带着他去找“沙井”,那里可能有水。“沙井”是找到了,但是里面却没有水,只有干巴巴的黄沙。

    不甘心的彭加木又派出水文地质专家汪文先出去找水,汪文先找了几个地方,也没有找到水,无奈返回。他在黄沙中往下挖了一米多深,也没有见到水汽。汪文先断言:这里根本没有水。

    彭加木还是不想呼叫救援,他想安排两辆车去120公里之外的地方找水,遭到了大家的反对。

    因为汽油比较紧张,两辆车很可能由于油不够在半路遇险。如果只派出一辆车,万一半路车坏了,人更回不来了。

    大部分人认为与其冒险找水,不如老老实实地待在原地寻找救援。

    根据司机王万轩回忆说道,他当晚还和彭加木起了冲突。他想劝彭加木多为大家着想,彭加木指责他怕死,而王万轩则说这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

    事后,彭加木冷静了下来,主动向王万轩道了歉,但整个队伍的气氛还是比较尴尬的。

    没过多久,科考队发现了十多头野骆驼。彭加木非常兴奋,连忙带人追了上去,最后成功捕获了一头母骆驼和一头小骆驼。

    食物的问题解决了,但更令彭加木高兴的是找到了罗布泊野骆驼的标本,之前国内可是从来没有过。

    16日晚上9点,科考队终于用电台向军方发出了求救电报,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他们马上就能得到救援了。

    晚上的时候,队员们生起了篝火,围坐在火堆旁开心地吃起了野骆驼肉。只有彭加木看上去心事重重,只是不停地为火堆添加着柴火。

    16日是极其漫长的一天,大家都非常兴奋,一直吃到17日凌晨才走回帐篷休息。

    但是,这一夜,彭加木却没有回到帐篷里。没人知道他当时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决定。

    彭加木失踪的当天,留下了一张纸条

    6月17日,天刚蒙蒙亮,负责后勤的陈百录就起床准备给大家做饭,做完饭后又回到帐篷睡了起来。

    早上九点,发出的电报有了回应,指挥部那边同意进行救援,让他们原地待命,不要随意走动。

    根据水文地质学家汪文先回忆,他当时立即拿着电报去给彭加木看,向他报告这个好消息。

    可是,彭加木看到这消息并没有特别高兴,他埋怨道:“部队用直升机送一次水要花费六、七千元,这样的昂贵的水喝下去,他心疼”。

    汪文先给彭加木汇报过电报内容后,也继续回到帐篷睡觉了,现在只能原地待命,确实没什么事可干。

    直到中午的时候,有一位队员说:“彭先生不见了”。

    队员们都陆续从帐篷里走了出来,汪文先看了看做好的早餐,果然没有人动。司机万王轩则表示,彭加木并没有跟他说过要上午出去找水这件事。

    下午一点左右,司机王万轩准备去车上拿衣服,却意外发现了彭加木经常随身携带的一张军用地图,里边还有一张纸条。

    纸条上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彭 17/6 10:30。众人以为彭加木这是自己外出去找水了。

    军方出动直升机寻找彭加木,但毫无结果

    知道纸条的事件后,大家一开始并没有慌乱。因为大家知道,彭加木平时就喜欢自己溜达,说不定一会就自己回来了。

    可是,一连等了两个小时,彭加木依旧没有回来。而且这个时间的沙漠正是温度最高的时候,大家开始慢慢的担心了起来。

    在大家心目中,彭加木是个严谨的人,他说了往东,一定是往东走了。汪文先顾不得那么多,担心彭加木会出现意外,赶紧带了两个人开车往东开始寻找。

    方向果然没走错,前面的沙地上出现了一串脚印,从脚印的大小来看正是彭加木42码的鞋印,这让汪文先心里稍微有了点底。

    这个地方距离营地一公里,此时彭加木已经离开了4个多小时,开车顺着脚印追的话,应该很快就能追上。

    但是随着车子继续往前开动,沙地变成了盐碱地,脚印也开始越来越不清晰了。车子还时不时地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搜寻的速度,他们选择了下车步行寻找。

    到了傍晚,依旧没有找到彭加木的踪迹。他们停了下来,掏出手枪,开始向着四个方向轮流鸣枪,希望彭加木能够听到枪声,找到他们。

    鸣枪结束后,他们在原地等了一会,见周围并没有反应,便开车回到了营地。

    回到营地后,队员们都非常的担心。从彭加木离开到现在已经超过8个小时了,尤其是中午的时候,温度会急速地升高,而且在沙漠戈壁中根本没有遮阳的地方。

    彭加木身患癌症,而且年龄也50多岁了,如此恶劣的环境,他的身体能坚持多久呢?

    科考队愈发的不安,在晚上9点的时候,科考队利用电台给基地做了汇报,当时只是说:“出现重要情况,凌晨2点会再次报告”。

    当天晚上,科考队在扎营的地方生了一把火,然后不断地向天空中打出彩色信号弹,希望能够帮助彭加木安全的走回来。

    凌晨两点,汪文先拟了一份电报:“6月17日上午10:30分,我考察队长彭加木外出找水,至今未归。”

    彭加木失踪第二天,军方送水的直升机到来了。 送完水之后,直升机开始在四周低空飞行寻找彭加木的踪迹。

    直升机在营地附近飞行了半小时,甚至连地上的兔子都看清了,唯独没有找到彭加木的踪迹,直升机不得不返回了“720”。

    汪文先继续带领了一支队伍在地面搜寻,他们首先来到了昨天脚印消失的地方。这次没有继续往东寻找,而是转向了东北方向。

    果然,这次有了新发现,往东北方向走了没多久,又在地上发现了一串脚印。这说明彭加木走到盐碱地后没有继续往东前进,而是改变了方向朝着东北方走的。

    随后脚印在一个地方开始徘徊不前,可能是彭加木体力不支,不知道自己该往哪走了。不仅如此,旁边的沙堆上还有人坐下来休息的痕迹。

    脚印就在这里,可是却怎么也找不到彭加木。队员们无奈又返回了营地,希望他能自己走回来。

    当天夜里,营地附近刮起了一场沙尘暴。大家内心更加担心了,连续两天没有补给,再遇上这么大的沙尘暴,彭加木可能真的回不来了。

    6月20日,解放军部队出动了两架直升机,一驾救护飞机,还有十多辆军车,100多人的搜救队伍开始在营地附近展开地毯式的搜索。

    在长达10天的搜索中,他们甚至连野兔的数量都数清了,可却找不到一点彭加木的踪迹。本次搜救计划宣告失败,部队相继撤出了戈壁。

    一个月后,基地部队和当地官方再次组织了一次搜寻,他们派出了181人,48辆汽车,重点对有水源的地方进行搜寻。

    因为时间过了这么久,如果彭加木还活着,他肯定在有水源的附近。这次搜寻扩大了范围,但仍然没有找到彭加木。

    同年11月,搜救队再次进入罗布泊地区寻找彭加木,这次搜寻的队伍相比前几次是最大的。参与搜寻的人数超过了1000人,每人间隔50米,依次向前搜寻。

    他们搜索了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搜寻了整整41天之后,依旧是毫无结果。彭加木似乎在这片土地上凭空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踪迹。

    彭加木的失踪有什么秘密?

    近40年来,关于彭加木的失踪一事众说纷纭,有的人说彭加木是被杀害了,也有人说彭加木是被外星人带走了,也有一小部分不理智的人认为彭加木带着罗布泊的秘密逃往了国外。

    这些说法没有事实依据,真实性更是低之又低。

    首先,对于彭加木被人杀害这一说法,根本没有证据。当时在彭加木身边的人只有剩下的10名科考队员,虽然彭加木与多人有过矛盾,但是工作上的小矛盾,各抒己见,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而且彭加木还是他们的队长,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彭加木身份特殊,更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就犯下大错。

    其次,对于彭加木被外星人带走的说法更是荒诞。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见过外星人,外星人只不过是人类想象出来的生物。

    人们习惯于把找不出原因的事情,归结到外星人身上,外星人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那么彭加木到底去哪里了?为什么一点踪迹都找不到呢?

    从当时的环境来看,彭加木可能是在找水的途中,经历了沙尘暴或者流沙,被风沙埋了起来。

    因为,在第二次搜寻的时候,搜救人员还发现了当时被打死的野骆驼的遗骸,但是它几乎就要被流沙全部覆盖了,只剩了一条腿露在外面。

    试想一下,野骆驼这么大的身躯,也抵不住流沙的掩盖。如果彭加木因为缺水晕倒在地,也有可能会被流沙掩埋,导致无迹可寻。

    写在最后:

    彭加木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在第一次穿过罗布泊后,他没有惧怕恶劣的环境,主动要求再次进入罗布泊,为的就是能够多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早点找到矿产资源。

    40多年过去了,虽然彭加木失踪的事件依旧没有解开,但我相信,他一定在罗布泊的某个地方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