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人不帮忙带娃的家庭,最后都怎样了?桂英大娘刚60出头的人,10个手指关节因为风湿,变形的像老生姜,膝盖也得了滑膜炎,走路一瘸一拐的,本来种的四五亩地,因为身体...
老人不帮忙带娃的家庭,最后都怎样了?
桂英大娘刚60出头的人,10个手指关节因为风湿,变形的像老生姜,膝盖也得了滑膜炎,走路一瘸一拐的,本来种的四五亩地,因为身体原因,都荒芜了。
望着桂英大娘孤零零的背影,人称“快嘴”的六婶撇撇嘴道:“唉~照她这样的,只好自己忍着吧,还指望她两个儿子回来伺候她?想都别想!”
胖婶回怼道:“怎么不能伺候她呀?苦了一辈子把两个儿子扶养成人,难道到老就落这下场?那她两个儿子就太不凭良心!”
“嗨!现在不凭良心的人多了去了!没啥好奇怪的,不相信你们就等着瞧!有她罪受的!”
六婶理直气壮的回答道。
众人一阵沉默,也难怪,像桂英大娘这样的,对孙子小的时候不管不顾的,儿媳怎么可能不埋怨她?估计孙子甚至走在大街上都不见得认识她这个奶奶。
桂英大娘是婆家从小抱养的童养媳,她都不知道她亲生爹妈在哪。丈夫何光明从小就患有哮喘,身子一直都是病怏怏的。
两人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何平,老二叫何安。桂英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埋头苦累,但因为家里有个“药罐子”,生活一直没有起色。
在大儿子何平刚上初中那年夏天,天气闷热,正赶上“双抢”,桂英看丈夫又气喘吁吁,就嘱咐他在家歇着,自己带着两个儿子去地里插秧。
等母子三人紧赶慢赶,把那块晚稻秧插完后,这才往家走。
知道气压低哮喘病人不好受,所以桂英也不放心丈夫,想早点回来喂猪,做晚饭。
谁知道老远就看到门口围了一大群人,桂英有种不祥的预感。
果然,邻居小翠一眼看到桂英,惊慌失措的喊道:“大婶,你可回来了!光明叔都喘不上气来了!”
桂英一听,跌跌撞撞的往家跑,等到近前,只见丈夫“呼哧呼哧”翻着白眼,只有进气没有出气的了!
桂英母子三人哭成一团。当时农村没有电话,连救护车都没办法叫,zui高级的交通工具就是四轮拖拉机,可这样的哮喘病人,怎么可能经得住颠簸。
大家束手无策。等热心的邻居把赤脚医生喊来时,丈夫何光明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桂英哭的死去活来,她骂自己不该贪干活,把丈夫一个人留在家里,如果早点发现,哪怕用板车拉着,也比这样发病时身边没人强啊!
可天底下哪有“如果”呢?桂英追悔莫及!
丈夫去世的那一年,桂英38岁。从此以后,就自己一个人带着两个儿子艰苦度日。
中途也有热心人劝桂英往前走一步,可两个儿子,没有几板斧,哪个男人有胆量接收?
也有让桂英招个男人上门,最起码能帮帮她,把两个儿子养大啊,可没有合适的,不是桂英看不上的,就是人家嫌她家负担太重不乐意的。
好在两个儿子懂事的早,看到自己母亲每天起早贪黑的劳作,两个儿子书包一放,就往地里跑,洗衣做饭样样在行。
特别让桂英欣慰的就是两个儿子学习成绩也好,每次凝视着墙上贴满的奖状,桂英暗暗下决心:就是卖xue、卖shen,也要让他们俩完成学业。
桂英除了种几亩地,她每年还养四五头猪,怕喂粮食本钱大,她就靠“铲头子”喂猪,这样能降低成本。
冬天农闲的时候,别的女人捂被窝、打麻将,她却每天步行7、8里地,去集镇表妹家开的炒货点帮忙,挣点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还时不时跟着建筑队拎泥桶,做小工。
老天会眷顾勤劳善良的人,大儿子参加中考时,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被县一中录取。
捧着班主任送来的通知书,懂事的何平可怜巴巴的望着母亲,又想哭,又想笑,他担心母亲不让他去县城,因为那样开支会很大。
桂英虽然没文化,但她有远大志向,她清楚的知道,穷人家的孩子只有通过走读书这条路,才能改变命运。
于是,她笑着安慰儿子说:“不用担心,只要你想读书,妈砸锅卖铁都供你!”
望着母亲希冀的目光,何平郑重的点点头,他下决心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
而桂英压力更大了,她一边种地,一边供养一个高中生,一个初中生。用瘦弱的肩膀,给两个儿子撑起一片天。
三年高中,何平丝毫不敢懈怠,别的孩子泡网吧,他的时间都在教室书店度过,寒暑假回来,也是忙着帮母亲干活。
高考揭榜后,他以539分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
当通知书送来的时候,桂英望着儿子,母子三人激动的眼泪都下来了。想不到这个穷家庭,孩子也能通过学习,出人头地。
考上大学的何平,一边读书,一边勤工俭学,为了减轻母亲负担,他还做起了家教,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将要读高中的弟弟。
四年大学,何平几乎很少找母亲要过钱,有时候是母亲硬塞给他,不一会儿他又偷偷塞给弟弟。
何平大学毕业后,为了早点独立,他放弃考研究生,选择在省城一家企业就业。那时候弟弟何安即将读高三。
望着懂事的大儿子,桂英笑着说:“儿啊,别人家孩子靠爹妈,你一个都指望不上,往后结婚安家更要靠你自己,我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呢。”
何平安慰母亲说没关系,车到山前必有路。
其实长年的超负荷劳动,桂英早就体力透支了,身体各关节一到阴雨天,就隐隐作痛,但她始终一声不吭,她怕说出来让两个儿子担心。
后来责任田被中粮大户承包,桂英就靠做小工维持日常生计,供养小儿子读高中,好在大儿子现在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但因为刚出来工作,工资待遇不高,尤其是后来跟一个叫小青的姑娘谈恋爱,桂英就更不忍心要大儿子钱了。
桂英得知儿子有女朋友了,她又是欢喜又是愁。
高兴的是儿子还有本事找个城里姑娘,愁的是儿子在城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自己自顾不暇,哪有经济贴补到他?
于是,桂英有天愧疚的对大儿子说:“你也老大不小了,从现在起,家里不要你钱了,自己存着将来结婚用。我现在还能挣钱,你小弟自己再节省点,等他考上大学后,我们都轻松点了。”
“还有,你跟小青姑娘讲明我们家的实际情况,包括往后有孩子了,我也没办法照看,一是我没有文化,其次是还有一个儿子没完成呢,妈妈对不住你,一切都要靠你自力更生。”
小儿子高中也是在县城读的,后来有惊无险也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好不容易给小儿子凑够学费后,第二年大儿子何平结婚。
桂英将几年前留的几十斤棉花,给大儿子弹了四床棉被,又从多年关系不错的宋婶手里借了1000块钱,算是给儿子的全部家当。
虽然大儿子结婚了,小儿子又考上大学,但桂英一刻不敢停息,她还要努力挣钱培养小儿子。
大儿子何平婚后第二年生了一个男孩,桂英拎了6只老母鸡和一筐鸡蛋,去看了一趟后,只住了一晚上就回来了。
邻居问她为啥不等儿媳满月再回来?桂英不好意思的解释道:“他们住的两间宿舍小,亲家母已经在那伺候了,我在城里生活不习惯,一出门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洗衣机都不会用,实在是不中用啊,所以我就让亲家母多担待,替我多受累。”
就这样,桂英几乎很少去大儿子那,包括后来孙子上幼儿园接送,都是亲家在那帮忙照顾。
小儿子大学毕业后,他的志向更远大,南下深圳发展,这样离家更远了。
自从小儿子毕业后,桂英终于松了一口气,但身上的各种小毛病开始找上门,时不时半夜都能疼醒。
但桂英是个要强的人,她自知对不起大儿子一家,既然帮不上忙,至少不能给他们添麻烦啊,所以,即使儿子回来,她从来都是一声不吭。
小儿子离家远,这几年大环境不好,已经有两个春节没回来了,最让她头疼的是,到如今连个女朋友还没有,她暗暗着急。
好在大儿子这几年发展的不错,事业稳定了,在单位还是市场部经理,又新买的140平米的房,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孙子一转眼都读小学了。
可每次桂英给大儿子送点土产,在那住不了几天就急着想回来,因为跟儿媳接触的少,孙子也不是自己带大的,有生疏感。
江淮之间的冬天阴冷,这对桂英来说也是一种煎熬,似乎每个关节都有钢针在钻。
有天小儿子从深圳打电话回来,觉得母亲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赶忙问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桂英打着哈哈搪塞过去,但小儿子不放心,就给哥哥联系,让他抽空回去看看母亲。
那次是大儿子何平一个人回来的,正好桂英在村里的医疗室输液,何平一看眼眶红了,但当时啥也没说,只在家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匆匆走了!
何平前脚刚走,六婶她们几个就围拢上来,对桂英大娘说道:“唉,自古上为下是真心,下为上就要凭良心了!我看大学生有时候还不如一个在村里种地的呢,最起码能在跟前陪伴啊!”
“这倒好,回来看一眼就拍拍屁股走了!养这样的儿子有什么用?!估计何平在家做不了媳妇的主。”
面对大嘴婆们纷纷议论,桂英大娘苦笑道:“我一点都不怨他们,在外生活也不容易,我没能力帮他们,肯定不能成为他们的累赘!”
就在村里人背后还在议论“读书无用”论时,突然村口大路上驶过来一辆小汽车,众人仰着脖子朝车子一齐看着,猜想是谁家的亲戚。
谁知道小汽车“嘎吱”一声,停在了桂英大娘的门口,紧接着,何平从车上下来,身后跟着一个年轻女子,不用问,肯定是何平的妻子,桂英大娘的儿媳妇。
桂英大娘颤颤巍巍的迎上来,嘴里不住的说道:“哎哟,你不是刚刚才回来没几天嘛,怎么又回来啦?两头跑不耽误时间嘛!”
还没等儿子何平说话,儿媳小青抢前一步拉住桂英大娘的手,轻声说道:“妈,我们俩这次回来是接您过去跟我们一块住的。”
小青话一出口,不但桂英大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在旁边站着的几个大妈大婶都不敢相信,难道这是真的?哪有这样的贤惠儿媳妇,什么都是靠自己奋斗的,如今还会把这个“不中用”的婆婆接到自己身边?
望着迷惑不解的众人,何平把母亲干枯的手放在自己手心,轻轻的摩挲着,说道:“妈,我回去跟小青商量好了,你现在这样的状态不适合一个人在家生活了,我必须带你走!”
“这么多年我们只顾自己的小家庭和所谓的事业,把最亲的人给忽略了!”
何平刚说完这句话,喉咙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了。
儿媳小青接着说:“那天回到家,何平把这些年您过的日子,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越说越伤心,一个大男人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妈妈,原谅我们这么多年对您缺乏照顾!这一次说啥都得跟我们走!”
“我爸妈把医院都联系好了,这次给您做个全面检查,以后就在市里调养,我和何平照顾您!该我们报答的时候了!”
桂英大娘一听,眼泪像决堤的河流,一个劲的往下流,嘴里不住的说道:“好孩子,好孩子,有你们这句话,我就是死都值得!”
“妈,什么死不死的,您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现在我们房子也大了,还准备在学区再买一套,往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咱们家现在是真正的苦尽甘来了!”
众人闻听,不住的朝何平竖起大拇指,六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大家说:“唉,还是读书有用啊,通情达理,孝心满满,有知识就是好!”
自从桂英大娘到城里后,家里的老房子交给邻居照看,只有每年的清明和春节在儿子一家的陪同下回来两趟看看。
现在的桂英大娘面色也变得红润了,跟人说话声音洪亮,看出来病痛也减轻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她逢人就说:“我现在真的像在‘龙宫’里过日子!没想到我这个从小就是苦命的人,现在能过上这样的生活!睡着都能笑醒了!”
大家好!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请关注@白鹭湖姑娘!谢谢您的支持!
老人不帮忙带娃的家庭,最后都怎样了?
20年前,儿媳妇请婆婆帮忙看看孩子!婆婆说:顾不上,自己生,自己带!20年后 ,婆婆对儿媳妇说:我想到你家住几天!儿媳妇的回答,值得所有傲慢的婆婆深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我的堂婶和三奶奶。三奶奶有三个儿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三奶奶从小就不喜欢三儿子,老三长大后自然也不受待见,包括老三的老婆孩子,三奶奶都不喜欢。
三奶奶最喜欢老二,最疼老二媳妇。对老大比老三好一点,老大的媳妇精明,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不和这个大家庭有什么交集,即使有什么事情,都是老大出面。所以老大家里比较殷实,老大媳妇会持家。
老二媳妇嘴巴特别甜,不会持家,把心思都用在东家长西家短上面,爱和村里的妇女一起搬弄是非,所以她的人缘比较好,但是日子过得一塌糊涂,三奶奶只好处处帮衬着。
老三的媳妇老实巴交,实在人,从来不来虚的,偏偏老三媳妇肚子不争气,生了两个闺女,三奶奶更不喜欢,老二媳妇生的两个儿子,这让老二媳妇抱着后脑勺开笑话。老三媳妇从来不在意,哪怕心里憋屈,也不对别人说,自己消化。
老三常年在外面打工,对家里没有照应。老三偏偏又是妈宝男,尤其是老三媳妇生二闺女的时候,正赶上三奶奶的娘家侄子结婚,大家都准备去喝喜酒。这时老三媳妇发动了,肚子疼得厉害,由于在农村,老三媳妇叫老三去找产婆,三奶奶说:来不及了,大家都等着我们赶路,人家娶媳妇要紧。
就这样老三跟着三奶奶走了,老三媳妇自己在家把孩子生下来,生下来精疲力尽,家里几乎弹尽粮绝,水缸里面空空的,老三媳妇自己去挑水,然后去地里割猪草,自己去山上砍柴。老三去吃喜酒,五六天才回来,回来发现是闺女,老三又出去打工了。
老三媳妇一个人在家带着两个孩子,种十几亩地,农忙时,老三媳妇请三奶奶帮忙看孩子,老三媳妇抱着孩子,提着鸡蛋去三奶奶家,老三媳妇觉得请婆婆看孩子,给拿点东西才行,家里没有其他好东西,只有鸡蛋拿得出手。
老三媳妇对三奶奶说了帮忙看看孩子,三奶奶当时就说:顾不上,没时间!我生十几个孩子(有的夭折了),谁帮我看的?我自己熬的,我有本事生孩子,就有本事自己养活自己带!你就生两个闺女,请我给你带?要是孙子,我给带了我还有点指望,你二嫂家两个儿子我都看不过来,你抱回去吧!
老三媳妇把孩子抱回去了,鸡蛋给三奶奶留下了。三奶奶那时真是挺过分,有时间宁愿帮别人干活,也不去帮老三媳妇!老三媳妇只能慢慢熬。好在两个闺女长大挺孝顺,给她盖的小二楼,常常给寄钱回家,闺女大了后,老三媳妇就没咋种地了。
这时三奶奶年纪大了,大儿子跟着闺女去了深圳,二儿子两个儿子,老两口还分居,因为给儿子带孩子,一个儿子在上海,一个儿子在广州,都是离家远。这时只有老三在家,三奶奶的房子风雨飘摇,没法住了。
三奶奶对老三媳妇说:我家房子不能住了,想到你家住几天。
老三媳妇说:到我家住几天?我生的是闺女,只有你孙子才有指望,我的房子不是你孙子盖的。
三奶奶说:你闺女是我孙女。
老三媳妇说:这时你想到我闺女是你孙女了?我闺女小时候没人带,睡在尿泥巴里面,哭死你不管,你从来不搭把手,那时怎么没想到是你孙女?
三奶奶吼老三,叫老三说话,老三准备说话,老三媳妇说:最没资格说话的是你,你想想你对我做了什么?不是看在孩子份上,我早赶你出去!两个闺女你没带过,说起去外面挣钱,一分钱没挣到不说,倒要我拿路费去接你,我拿钱给你还债,你对得起我们母女仨吗?
老三自知理亏不敢说话,老三媳妇又对三奶奶说:你一直瞧不起我,喊话不指望我,你指望老二家,处处维护他家,疼爱他家两个儿子,你眼里只有老二媳妇,我在你眼里连外人都不如。既然现在要住我家,你应该给我一个名分,我们是什么关系?你但凡正眼看过我,我都会感激你,但是你没有。老二两口子没去带孙子的时候,你对我都没有过好脸色,现在没有指望了,想到我这个最不起眼的了?那时我需要你,你在哪里?你为我做过什么?现在你需要我,你还是这么理直气壮,凭什么?凭什么你说啥就是啥?不错,你是我婆婆,我应该敬重你,但是你做过让我敬重你的事情吗?我不希望你一碗水端平,我不希望你把我捧在手心,我只希望得到你的尊重,你尊重过我吗?你有点好吃好喝,都是一大家子在一起享用,我们母女仨尝过你一口汤吗?
面对老三媳妇这样说,一直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三奶奶没话回答,老三媳妇又说:你不给带孩子我不怪你,就像你所说,孩子是我自己生的,应该我自己带。你给我带是人情,不给我带是你的自由,不过你抛开我婆婆这个身份,你是长辈吧?准备对晚辈说话应该是带着尊重与疼惜,这叫上行下效,但是你没有。你对我只有鄙视和嘲讽,但是我从来没有怪你,因为你是我婆婆,我孩子的奶奶。我不怪你,并不代表我忘了,虽说我在你眼里最差劲,不代表我好赖不分,别人对我好,我知道,别人对我不好,我更是记得。我说话做事,我懂得长“后眼睛”(老家话),我会为我以后着想,我不会把话说死,你当初对我说的,你忘了,我没忘。于情于理,我该让你住下,我该养你的老,但是现在不是给你养老的时候,你的精气神比我还好,我刚从你的手心里逃出来,容我过几天清静日子行吗?到了该养老的时候,我绝不推辞,是我的责任。
老三媳妇这样一说,三奶奶知难而退,自己知道曾经过火了,儿媳妇说得句句在理,的确儿媳妇需要她的时候,她袖手旁观,甚至看笑话,现在轮到她需要儿媳妇时,儿媳妇凭什么继续做软柿子。
所以做父母的,多为儿女着想。儿女需要父母的时候,如果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搭把手,毕竟儿女是自己老来的指望,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