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神照经和连城剑法什么关系(神照经和连城剑法什么关系)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1-01 22:00:10 浏览量(来源:小史

    [摘要]“连城剑法,连城诀,神照经”三者有什么关系?南北朝时期梁元帝国破身死,将其宝藏尽数藏匿。而关于宝藏的地点,后代将其糅合进唐诗选集之中,破解的方法便是这连城剑法和...

    “连城剑法,连城诀,神照经”三者有什么关系?

    南北朝时期梁元帝国破身死,将其宝藏尽数藏匿。而关于宝藏的地点,后代将其糅合进唐诗选集之中,破解的方法便是这连城剑法和连城口诀。至于神照经,只是这一代宝藏守护者梅念笙的护体神功。

    金庸先生,乃是我国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他本人和古龙、温瑞安、梁羽生四人,被读者并称为新派武侠小说四大宗师。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有多么的受到欢迎。

    还有的人甚至用他的十多部小说,写出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而金庸先生每一部小说都有广大的读者,但是其中有一部却显得和其他小说不同。这边是读者认为最为黑暗的~《连城诀》。

    《连城诀》这本书中,描绘了无数的徒弟杀师父、师父利用徒弟,甚至于为了宝藏亲手埋葬自己的女儿等等惨无人道的事情。因此这部《连城诀》,也是看的很多读者后背发凉。

    今天我们先不说其他的,只看看思维混乱?金庸小说中连城剑法、连城口诀、神照经,三者有何关系!


    梁元帝的宝藏

    三国演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在三国演义结尾,司马家族一统天下建立了西晋王朝。然而司马皇族此后骄奢淫逸,导致西晋短短几十年就灭亡了。而中原大地则迎来了,最为黑暗的南北朝时期。

    公元548年到公元552年,偏安江南的梁朝发生了历史上的“侯景之乱”。北朝降将侯景密谋造反,将梁武帝围困在宫殿之中。随后梁武帝活活饿死,而梁朝宗室也诛灭侯景。不久之后梁国大臣拥立湘东王萧绎在江陵继承帝位,是为梁元帝。

    梁元帝继位以后,并没有吸取侯景之乱的教训,而是如同大多数帝王一样开始了纸醉精迷的生活。梁元帝在位之时,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搜刮金银珠宝,多到了国库根本就放不下。


    然而梁元帝的好日子也没多长,他在给西魏权臣宇文泰的书信中言辞傲慢,导致宇文泰发怒。最终宇文泰发兵五万,不过数月便将梁元帝斩杀。然而当时的西魏统帅,却在梁朝皇宫一无所获。

    原来这梁元帝眼看打不过,就将皇宫里的金银珠宝交给心腹埋葬在一处地点。而负责办这件事的人,最后也全部给梁元帝杀死。因此这梁元帝死后,也没有人知道这埋葬宝藏的地点到底在哪里。

    后来随着时光的飞逝,江陵城早就几易其主,更加没有人知道宝藏的一点蛛丝马迹。当人们再次说起梁元帝宝藏的时候,更多的是茶余饭后的一种谈资而已。


    连城剑法与连城诀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事,虽然梁元帝兵败被杀。但是他在死之前还是将宝藏的秘密,告诉给了一个人。然而这个人眼看国破家亡,自己一个人也无力挖掘,因此值得一代代的将宝藏的秘密传下去。

    直到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知道宝藏秘密的人认为,宝藏的秘密隐藏在地图之中太过于明显。随后他将宝藏地点,用一套剑法加上口诀隐藏在一本书中。这本书便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唐诗选集。

    话说此人以剑法为引子,在加上一套口诀,将宝藏的秘密隐藏起来。不管是谁光知道口诀,不知道剑法也解不开宝藏的秘密。同样的不管是谁只知道剑法,而不知道口诀也无法解开。这样的双重保险,也亏这个人想得出来。



    而这套剑法便是我们看到的连城剑法,后来也被称为唐诗剑法。至于口诀,便是一串不同的数字,这串数字便是我们看到的连城诀。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那我们就解释以下两者的关系。首先说要找宝藏,剑法的顺序和口诀的顺序必须知道。比如连城剑法第一招,是来自于杜甫的春归。只要会连城剑法就可以知道从春归这首诗里面找。

    而数字则代表了,这首诗词里面的第几个字。而第一个数字是四,那么便是第一句‘苔径临江竹’,的第四个字是‘江’。由此一招剑法加一个数字,分别对应了完整的宝藏埋葬地点。

    而这套剑法与口诀五代十国之后,再次传承数百年,直到到了连城诀故事发生的时代。


    梅念笙和丁典、狄云

    这个时候保管宝藏秘密的人,是当时武林最厉害的人物“铁骨墨萼”梅念笙。然而梅念笙此人虽然武功卓绝,收徒弟的眼光却是差劲得很。他的三个弟子,大徒弟万振山、二徒弟言达平、三徒弟戚长发,全都是心术不正之人。

    当时武林上还有一个无恶不作的高手,血刀老祖。两人曾一场大战,梅念笙依靠自己的内功神照经,将血刀老祖打回雪山养伤。然而此刻他的三个弟子却联手逼宫,最终梅念笙重伤不敌三个徒弟跳河而逃。

    梅念笙后来遇到菊花剑客丁典,将宝藏的秘密全部告诉他,并且嘱咐他神照经内功有成再给他报仇。而他的三个徒弟却是各怀鬼胎,只抢到一部唐诗选集,三徒弟戚长发还使诡计带着逃跑到乡下。




    然而丁典此人空有武功却无心机,最终被江陵知府凌退思利用女儿被关在牢里。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戚长发的徒弟狄云被诬陷进入大牢。两个人后来推心置腹,狄云也学的神照经神功。但是此刻丁典也没完全相信狄云,而是在他死的时候告诉他要将自己和凌若华合葬。

    原来之前丁典已经将连城口诀,告知了凌若华。后来狄云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之后,最终也是将丁典和凌若华合葬也看到了棺材上的连城口诀。血刀老祖此前已被狄云所杀,为了实现诺言他最终将宝藏的秘密公之于众引出万振山、戚长发、凌退思、言达平等人。

    后来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这些贪恋财宝的人都死在了财宝的怀抱之中。真的如同宝藏口诀所说。

    江陵城南偏西,天宁寺大殿佛像,向之虔诚膜拜,通灵祝告,如来赐福,往生极乐”



    结语

    综上所述金庸笔下的连城诀,思维逻辑是极其清楚的。其中连城剑法和连城诀,是找到梁元帝宝藏埋葬地点的秘密。而神照经,则是当代宝藏守护者梅念笙的看家神功。

    而关于梁元帝宝藏的故事,最终也是到了狄云手中才画上了一个不算圆满的句号。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实乃千古不变之理。

    不知道各位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连城剑法,连城诀,神照经”三者有什么关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所谓连城剑法就是唐诗剑法,它的特点是每一招式都对应一句唐诗,所以也叫作唐诗剑法。

    江南武林名宿,铁骨墨萼梅念笙精通连城剑法和神照经。

    他的师兄,一个反清复明的好汉被清廷追杀,出家为僧隐居到江陵时,无意中发现这里的天宁寺藏有梁元帝的宝藏,价值数千万两白银。

    师兄希望能够将这笔财富,用于反清复明的事业。可惜师兄年迈多病,已经卧床不起,活不了多久。无奈之下,他就让一个不会武功的小和尚,将这个秘密传递给梅念笙。

    唯恐小和尚私吞宝藏,或者小和尚被什么人抓住逼问秘密,师兄想了一个好办法。

    在这个世界上,当时只有他和梅念笙两人知道连城剑法真正的顺序,也就是从第一招到最后一招对应那些唐诗。

    于是,他用了一个简单的母本密码,进行秘密的传递。

    什么叫做母本密码?就是电影《风声》里面的东西。

    甲传递给乙的密码,只是一些没有意义的数字,外人看到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甲乙都有一本绝版或者极为小众的书籍,作为密码母本。

    只要拿着母本,根据这些数字进行一一对应,比如第一个字在多少页多少行多少列,就可以慢慢翻译出文字。

    师兄就将宝藏秘密,变成了一连串的数字,这就是连城诀。师兄用隐形墨水,将密码写在一本唐诗选集中,交给小和尚送给梅念笙,并告知浸泡在水中才看得出。

    梅念笙得到这本唐诗选集的时候,师兄已经病死了,他成为唯一知道宝藏秘密的人,但也七老八十,活不了多久。

    本来梅念笙有两个宝贝,就是连城剑法和神照经,现在又多了这个连城诀。

    梅念笙人品大大不如师兄,手下三个徒弟万震山、言达平、戚长发都不是好人。

    梅念笙看出徒弟人品低劣,于是就像猫教老虎武功,留了一手。他没有将武林顶级内功心法神照经交给他们,而且教的连城剑法也是似是而非,威力大减。

    不过,当年梅念笙还不知道连城诀的事情,所以万震山等三人都知道连城剑法的正确顺序,只要知道连城诀就可以破译密码,知道宝藏在哪里。

    而梅念笙也看出徒弟狼心狗肺,试图寻找新徒弟,将一切都交给她,就像毒手药王晚年收徒程灵素一样。

    而万震山一伙眼见宝藏、秘籍都要归属别人,恼怒之下竟然对师傅痛下杀手。

    戚长发先偷袭从背后将梅念笙刺成致命伤,随后三人围攻他。好在梅念笙武功大大强于三人,最终还是跳水逃生,被丁典所救。梅念笙自己随后伤重去世,但将秘籍和连城诀都交给义薄云天的丁典,丁典等于是他的传人。

    但万震山三人也不是全无收获,他们夺得了那本用隐形墨水写着连城诀的唐诗选集,但不知道秘密在哪里。后来戚长发想方设法偷走唐诗选集,却无论如何也不能破译。

    戚长发的女儿戚芳,无意中将唐诗选集拿走做鞋垫,被戚长发误以为偷盗父亲的秘宝,从此后跟女儿。

    而万震山常年试图夺回连城诀,最终邀请戚长发父女来荆州城,试图探探口风,最终就是《连城诀》的故事情节。

    也就是说,其实神照经和连城剑法,是梅念笙的两样神功。只要学会神功,就可以扬名江湖,获得无数名望和权势。连城诀则是一个记录宝藏的密码,可以借此得到无边的财富。

    而无数江湖好汉为了权势财富,不惜朋友亲戚甚至父女互杀,做出了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

    这就是《连城诀》了。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