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清朝县衙门共有多少人(清朝时期一个县有多少官员)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0-31 23:00:11 浏览量(来源:小尤

    [摘要]清朝县衙门有多少官员?现在的每个县主要有四大班子,各种局委机关,公检法等各类办事机构。而清朝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县衙则由官和吏,还有各类差役组成,正式编制的通常只有...

    清朝县衙门有多少官员?

    现在的每个县主要有四大班子,各种局委机关,公检法等各类办事机构。而清朝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县衙则由官和吏,还有各类差役组成,正式编制的通常只有数十人左右,许多都是不入流的办事人员,也即合同工…



    清朝县衙的首要官员即号称‘县三巨头’的知县、县丞和典史三职。知县总揽一县之政,秩七品,在重要县及京县,其品级可为从六或正六品;县丞分理粮务、水利、交通等政,秩正八品;典史则专职缉捕和监狱事项,秩从八品。此外,每县通常还设有教谕、训导各一名,负责教学和文庙祭祀等职,秩正八品…

    对于那些地处水陆要冲的县,朝廷还另设置有招待所、厘金局、巡检所等机构,各设吏一名,秩从九品;驻有绿营的县还设武官千总(把总)、外委各一名,品级一般为正八品或正九品。县衙内的设置又分为六房三班。六房即吏、户、礼、兵、刑、工房,职责上与朝廷的六部对囗;三班为皂班、快班和捕班。另各县衙还设有架阁库,类似于现在的档案馆…



    六房内又设有司吏或典吏,各房在花名册中排第一名的俗称‘当家’,即各房的头头了,品级一般为正九品或是未入流吏员。三班中的皂班主要掌管看守牢狱,快班掌管传递召唤,捕班掌管侦查破案与缉拿。各班人数在十数至百余之间,每班都由未入流的正副班头主管,下面那些具体做事的差役都是长期的合同工而已,遇事多行敲诈、推脱之实,以至许多冤假错案…

    在清朝的县衙内,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即师爷,其中又以祖籍绍兴的师爷最多,甚至有′无绍不成衙’一说。师爷只是受雇于知县的合同工,为知县从事各类县境及官场之事出谋划策,绍兴师爷中多以名刑、钱谷二席,名刑主要处理民刑诉讼案,钱谷师爷职责很广,凡有关征收田赋,杂税和经济纠纷均按他处理。由于绍兴师爷上有内线,县官也对绍兴师爷恭维备至,不敢得罪,称绍兴师爷为老夫子…



    综上所述,从清朝县衙各级组织的设置来看,已囊括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许多的官职与我们现在各类机构的职责范围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己…

    清朝县衙门有多少官员?

    清朝县衙门有多少官员?

    一,知县,是清朝最小一级地方官正职官员,一般是正七品,京县知县是正六品。有人考证,还有正五品知县。知县人称“太爷”或“大老爷”。三年一任。

    这里解释一下知县和县令的区别。

    一是知县和县令出现的时期不同,称呼不同。知县的称谓比县令出现的时期晚。秦朝统一以后设县,一般称为县令。宋朝时,开始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到各县进行治理,被称为“知县事”,简称知县。二是职责范围不同。知县可以自己任命僚属,随意选拔推荐人才,发布政令,赏罚、司法与监察,有专治权。县令则是坐堂审案,征收钱粮,劝课农桑。三是职位本质不同,知县是朝廷委派到地方的官员,而县令则是由地方政府提拔起来的官员。

    按照清朝官制,县官下面一般设有县丞、主簿、典史、巡检、驿丞、闸官、税课司大使、仓大使、河泊所大使、医学训科、阴阳学训术、僧会司僧会、道会司道会等官吏。

    二,县丞,正八品,(京县则为正七品),统称“左堂”、“二公”、“少尹”等,人称“二老爷”。汉代时,县丞主要职责是文书。清代时,相当于副知县,类似于现在的副县长,与主簿一起协助知县,分掌一县之粮马、税收、户籍档案、巡捕、文书等事务。

    县丞一般由举人、恩贡、拔贡副贡考取后任职。也有极个别进士出身,由于得罪上司,降为县丞者。

    县丞有自己的办公衙署,每县是否设置县丞,设置人数多少,与该县的大小有关,有些事务繁多的县设几个县丞,而有些事务简单的县一般设置一个县丞,也可以不设县丞。

    县丞的任免,归吏部负责,县令没有权力管。除了要协助县令处理公文,还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尽管是个基层小官,但县里很多大大小小的事,县丞直接就办理了,不必经过知县。

    三,主簿,正九品,同样是知县的副职佐官,相当于是现在的副县长,人称“三老爷”,他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税收、行政。

    四,典史,也叫典吏,以前朝代曾经叫县尉,品级为未入流,掌管一县监察狱囚之事。假如一个县比较偏僻,事务不是太多,便不设县丞和主簿,县丞和主簿的职能,也就由典史一人兼管了。我个人感觉,这个典史,类似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兼监狱管理部门。

    五,巡检,从九品,清朝在各州、县的关隘、渡口等要冲之地,设一个巡检司,掌管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事,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基层派出所。

    六,驿丞,品级为未入流。管理各驿站,掌管邮件传递及迎送过往官员之事,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局以及下设可以住宿的招待所管理员。

    七、闸官:品级为未入流,掌管各个河流堤坝的闸口、存储水量、泄洪、开闭闸门等事宜。相当于现在的水库管理人员。

    八、税课司大使:品级为未入流,掌管税款的征收。

    九、仓大使:品级为未入流,掌管仓库的保管与守卫。

    十、河泊所大使:品级为未入流,掌管征收渔业税。

    十一、医学训科:品级为未入流,为一县之医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医院院长。

    十二、阴阳学训术:品级为未入流,掌管观察星相,类似于现在的天文观察站,或气象站。

    十三、僧会司僧会:品级为未入流,掌管一县的寺庙及僧人。

    十四、道会司道会:品级为未入流,掌管一县的道观及道士。

    十五,师爷:是知县自己花钱雇佣人员,相当于私人秘书,给知县出谋划策的。知县有些机密、疑难杂事,会和师爷商量。

    上面这些人员,大多数都是国家任命的,相当于现在的编制内人员。有品级的,被称为“官”;无品级的,则被称为“吏”。

    至于县里的牢头、捕快之类的人员,三班六房等人,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皂隶。因为他们穿黑色衣服,故名。知县经常差遣皂隶出去办那些体力活。早先的时候,皂隶和衙役是有区别的,后来逐渐区别不大了,文学作品里往往统称他们为差役。只有县衙内部人员知道他们的具体职责和分工。

    这些没品级的人员,大多是就地招聘过来的,按现在的说法,属于合同工,但不是编制内人员。大概也有几十人。我们在影视剧里,有时候会看到这些衣着统一的捕快的身影。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条大板子,知县升堂办案,他们会一齐高喊堂威“威——武——”以震慑罪犯。

    这样算起来,一个县衙门,这些官吏一共加起来,至少应该有几十人。当然,也要看这个县管辖的范围有多大。大县事务繁杂,人少了管不过来,可能得上百人;偏远小县事务少,估计就用不了这么多人。

    比如三国时庞统当县令的那个偏远小县耒阳县,整天没事,估计满打满算连十个人也用不了。

    以上就是我个人所知,不一定对,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