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韩国踩踏事故已有120人遇难,为何这么严重具体原因是什么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0-30 16:00:27 浏览量(来源:小常

    [摘要]韩国踩踏事故已有120人遇难,为何这么严重?具体原因是什么?韩国史上最大规模的踩踏死亡事件,现场画面曝光后,简直让人窒息,被踩踏的人群像打了死结一样,救援人员想...

    韩国踩踏事故已有120人遇难,为何这么严重?具体原因是什么?

    韩国史上最大规模的踩踏死亡事件,现场画面曝光后,简直让人窒息,被踩踏的人群像打了死结一样,救援人员想把人给拽出来都不行,截止到目前,已有149人死亡,76人受伤,其中19人重伤。


    迅速救援

    当事故发生之后,韩国警察和消防也是迅速出动,一共出动了1000多名警力,首尔市内全体消防队员前往救援。

    消防队员赶到现场之后,发现有人处于心脏骤停的状态,立即对他们实施心肺复苏进行救援。

    也有几十辆救护车,除了本地的救护车之外,还从周边地区调配了数10台救护车、消防车赶往现场救援,并在事故附近搭建了临时救急所,对伤者进行救治。


    一个在韩国留学生的叙述:真的很恐怖,我住得离梨泰院不远,也靠着首尔大学医院,听了一晚上的急救车声音,晚上本来有约好的行程去梨泰院的,突然就觉得累了不想去,半个小时候就看到新闻发现,事故地就在我本来要去的地方马路对面,太后怕了,心情也很压抑冲击……


    一位踩踏现场亲历者朋友的叙述:刚去急诊室看了朋友,朋友也拍了片子,谢谢大家关心,给我也看了一下,也没有什么大碍,让我回家休息,明天去拍片子看看,真的是地狱啊,现在看看还后怕,差点就没了,现在胸腔还有挤压感,不敢大的呼吸,再晚十分钟我真的就窒息死亡了。

    腿上还有胳膊上有被挤压后留下的淤青,依旧很疼,我很庆幸我还活着,可我旁边的女生,再也感觉不到疼痛了。


    现场画面曝光后,令人触目惊心

    现场救援的画面也曝光了,从上面的动图上可以清晰看到,警察正在救人,拼命往外拉人,但是压根拉不动啊。

    还有人一直在向警察伸手,希望能够把她给拉出来,但是警察一直在拼尽全力救援,但是人压根都拉不动啊。

    事实上,前面倒下的人被后面好几千人压着,怎么能拉动呢?看着太恐怖了。

    很多人会疑惑,为何警察拉不动他们呢?打个比方,一厚摞的书,抽最下面一本也很难抽动啊。

    消防员一直在踩踏现场指挥,让被压着的人淡定,不要惊慌,因为越挣扎越被压的厉害,而且旁边的人也会被压的更严重。


    造成此处事故的原因

    这次踩踏事件是韩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踩踏死亡事件,截止到目前已经有149人死亡,还有百余人情况不明,据说,事故死亡的多是女性。

    主要原因是有数10万的韩国年轻人聚集到梨泰院过万圣节,万圣节是西方人的节日,俗称“鬼节”韩国人也爱过这个节日,一个个年轻人盛装打扮出席这个节目,万万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当时有数10万人在梨泰院参加万圣节,一个小小的巷子,如何能够容纳数10万人,现场人潮人海,人挤着人前进。

    据说当时附近的酒吧有名人在活动,所以开始大量的人涌向酒吧方向,途径一下坡路,而且道路很窄,拥挤难动,后面的人推前面的人,有一些人被人给挤倒或者推倒,然后人群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塌。



    消防局初步分析是那条巷子挤满了人,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同时两边不断有人继续涌入,物理性挤压效应传递。

    两条胡同挤10万人参加排队,没有措施没有任何管控,有点儿戏了,这么小的地方,也没有入口管理,也没有提前预案,真是悲剧。

    梨泰院

    在韩剧里经常会听到梨泰院,韩国年轻人最爱去玩的地方,在当地非常出名。

    梨泰院靠着美军驻地,是外国人聚集地,同时也是韩国万圣节氛围最浓厚的地方。

    发生事故的那个地方是很有名的世界美食街,有很多家著名酒吧和高级餐厅,平时街上的人就很多,年轻人最爱到这个地方聚集。

    再加上今年是韩国疫情开放后的第一年,还是个周末,都想去感受感受节日的氛围。

    知识点很多人不是被踩死而是胸部被挤压窒息而亡

    遇到踩踏事件的自救方法,首先一定要保持冷静:

    1、不要逆流、跟着人群匀速前行

    2、找找柱子等掩体、背靠掩体

    3、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双手做搏击式肘部弯曲,为自己在人群中留出空间。

    写在最后

    年轻人一定要爱惜自己,生命是很珍贵的,本来是去现场庆祝节日的,万万没想到发生了人间悲剧,论谁也不会想到会发生这么严重的事故,多少个家庭痛失亲人,多少父母会伤心欲绝。

    现场的画面简直让人触目惊心,还好中国人都不过西方人的万圣节,国内以前就算是庆祝什么热门的节日,也绝对不会这样,人们一个个都安全回到家了,开心的来,开心的回去。

    这都是源于咱们警力的支持和配合,他们会站在一旁保驾护航,看着人们热闹,如果发生事故,能够第一时间上前援助,绝对不会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感谢中国,中国绝对是世界上最让人有安全感的国家。

    祈愿平安!

    韩国踩踏事故已有120人遇难,为何这么严重?具体原因是什么?

    韩国这次的踩踏事故,不出意外遇难人数还会增加,据韩联社的报道,从最初的2人死亡,到59人,再到30日凌晨的120人。

    随着救援力量的不断跟进,未来这个数字还可能进一步地被改写。

    那么,这起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这起事件发生在韩国首尔的梨泰院。

  • 梨泰院是韩国著名的商圈和高档住宅区,三星会长李健熙的寓所就在梨泰院,那里还是一个具有异国风情的观光旅游区,难怪会聚集那么多人。

    而发生踩踏事故的地方就在梨泰院附近,汉密尔顿酒店旁的一个小巷子里面,当晚那里有万圣节的表演活动,有很多年轻人去参加。

    这个小巷子有一段窄而长的斜坡,据目击者表示,大约19:00的时候,现场就已经聚集了好多人,这个小巷口已经是人挤人的状态。

    但还是有不少的年轻人陆陆续续地赶来,网友说当时那里聚集了将近10万人。

  • 当时这个斜坡,有一群人在逆着人流走,在挤拽的过程,很可能有人后退时摔倒了,从而引发了连锁反应。

    事故发生后,当时已经是人叠人的一种状态,赶来抢救的消防员和警方,只能从边上进行清理和救助,中间根本就进不去。

    从图片我们也可以看出,事故现场就像一层层叠罗汉一样,连拉都拉不出来。

    韩国报道说已经出动了400名急救队员,然而对于那些因为挤压的原因心脏骤停的伤者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急救的黄金时间。

  • 一旦心脏停止跳动,最佳抢救时间是在四分钟之内,也被称为黄金四分钟。

    但,我们试着想一下,当时就算离得最近的消防队员或医护人员赶去,怎么也不可能在4分钟内赶到。

    1. 当心脏停止跳动3秒之后,血液会向大脑供血,供氧会消失;当心脏停止45秒,瞳孔就会放大;心脏停止跳动4分钟,依然没有抢救的话,抢救成功的概率开始会小,大脑也会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2. 如果超过六分钟再去抢救的话,成功的概率只有百分之十,随着时间的推移,超过十分钟,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

    而且这样的挤压导致的后果不光是心脏骤停,还有身体被挤压受伤带来的伤害。

    而首尔市长当时正在欧洲国事访问,得知这次意外后,已经急忙返回韩国,而除了部署抢救事宜外,未来要做的是诸多的善后事宜。


    这次韩国踩踏事件为何会演变成为灾难?

    踩踏一旦发生后,并不是一个人的叠压,而是人群的叠压,下面的被压的人,局部要承受的重量可能会达到一吨以上。

  • 有过人挤人经历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就算没有倒在地上被挤压,也有站着被挤压造成心脏骤停的案例。

    在恐慌意识中,动物的本能会超过人性,大多数人出于本能,在危急时刻都只顾自身的安全。

  • 根本不会去在乎脚下或者手臂,是不是压倒别人的重要部位;
  • 而在踩踏事故中,女人和小孩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


    如果我们在遇到这样的挤压时,应该怎么办?

    1. 首先一定要站稳,保持住自己的重心,以免摔倒;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胸部不被挤压,要给呼吸留有空间;
    2. 尽量保护好关键部位(头和胸部),当发现前面无法动弹的时候,也要顺着人流向前;
    3. 如果旁边有酒店、咖啡店等空间,尽可能进入暂时躲避;
    4. 人体不要倾斜,即使鞋带被踩掉了,也不要去管它。

    在挤压的过程中,还可能遇到一些机械损伤,比如最容易受伤的肋骨,它是像鸟笼一样保护着自己的内脏,一旦力量过大,很容易引起骨折,从而伤及内脏。

    而踩踏事故的发生,一般需要满足这四个条件:

    1. 人流量大,梨泰院附近有将近10万人在现场;
    2. 人与人之间的空间狭小,有人说当时哪怕自己不动,也能被推着向前走;
    3. 突发意外情况的发生,比如2010柬埔塞踩踏事故,当时在一座大桥上,突然有人说桥有危险,就是因为这一句话,大家纷纷如鸟兽散,而韩国这次踩踏是因为有人跌倒的连锁反应;
    4. 大家产生了恐慌情绪,一旦恐慌就容易失去理智,而这次很可能就是因为有人跌倒后,嘈杂和尖叫声引发了恐慌。

    当然,这起事故也跟大家的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

    写在最后

  • 如果大家以后碰到大型活动,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地方。
  • 如果非去不可,一定要听从现场人员的安排,有序地将人员疏散。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这样的公共安全事故再次发生。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