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中,假猴王也有一根金箍棒,金箍棒整个龙宫只有一根,这是怎么回事?金箍棒关键在“金箍”二字,有了“金箍”,何患打造不了金箍棒?别说假猴王能有一...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中,假猴王也有一根金箍棒,金箍棒整个龙宫只有一根,这是怎么回事?
金箍棒关键在“金箍”二字,有了“金箍”,何患打造不了金箍棒?别说假猴王能有一条与孙悟空一模一样的金箍棒,就是再弄出三两条来,如来佛祖也能办到。为什么呢?
定海神铁是天河出品
孙悟空在花果山四老猴的指引下,来到东海龙宫,找龙王借兵器。龙王先拿出一条重三千六百斤的九股叉,又抬出七千二百斤的画杆方天戟,孙悟空都嫌轻了。猴子学的是十万八千里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正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九股叉、方天戟加起来才暗合天罡地煞之数,怎么能不轻呢?
龙王实在拿不出比这更重的兵器,孙悟空又赖着不肯走,龙婆、龙女便出主意道:“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龙王一听,不以为然,说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能中何用?”
大禹治水定江海深浅的神铁定子,竟然在龙王眼里不中用,这是什么意思?欲知端的,请看下文。
龙婆说,管他有没有用,先打发了这尊毛神再说。于是,龙王便带着孙悟空去取那测海定子。果如龙婆所言,这块神铁就是在此等候孙悟空的。猴子叫神铁缩小的尺寸,拿出“海藏”看时,这块神铁:“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
金箍棒大有寓意,而其中的寓意谁也未曾解读过,尤其是它的重量更是一个死结谜题。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揭开“一万三千六百斤”这个神秘的数字,看看作者到底为何在金箍棒的重量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
龙婆、龙女说,金箍棒是来自天河的神珍铁,龙王则说是大禹治水时定海深浅的定子。把这一家人说的话归并起来,其实说的是大禹治水时,定海深浅的定子,用的是天河“出品”的神珍铁。也就是说,打造金箍棒的原材料乃“天河制造”。《西游记》中谁掌管天河?天蓬元帅,猪八戒是也。
大禹治水不可能只用一个定子,天河之中,也不会只有这一块“神珍铁”。否则,大禹拿走后,天河岂不是定不住了?所以,打造金箍棒的原材料一定还有,天河之中不乏这般神铁。只要依样再打造一根,材质相同,试样无异,哪个神仙能辨别?
问题是,金箍棒是谁打造的?谁又能轻松地从天河之中拿到制造金箍棒的原材料,打造所有神仙都不能辨别的金箍棒,让假猴王蒙混过关呢?
如来佛祖制造了金箍棒
天蓬元帅原本也是大闹天宫的“元凶”之一,《西游记》中大闹天宫,实际上闹的是西王母。孙猴子偷吃蟠桃,破坏蟠桃会,卷帘大将(沙僧)在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天蓬元帅在蟠桃会上醉酒(可能是假装)闯入“老太阴”的宫殿,调戏嫦娥,都是针对的“老太阴”王母娘娘。但是,这三个在玉帝、如来联手导演的闹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毛神,都遭到了严厉的处罚。
其他二位因何遭受处罚不提,单道与金箍棒有关的天蓬元帅被严惩的根由。定海神珍由天河掌管,佛祖要拿来给假猴王,也就是六耳猕猴造一条金箍棒,就必须瞒着天蓬元帅,也就是猪八戒。猪,地支属亥,猪八戒被贬下界,天河之水也就被治住了,拿出神铁岂不是轻而易举?
如来佛祖从天河之中拿神铁,玉帝能答应吗?玉帝当然能答应,王母在玉皇大帝的地盘上以蟠桃、蟠桃会招呼诸路大神,得如来佛祖相助打压了这股实力,稳固宝座,送给佛祖一块天河神珍算什么。龙王都看不上这个,玉帝能舍不得吗?
其实,玉帝不是舍不得,而是有诸般无奈。龙王把孙悟空抢夺定海神铁等诸般烂事告上天庭,玉帝便大怒了。连拿带抢,哪有这般道理?但是,佛祖还是很客气的,给玉帝出力“安天”,一统天庭,拿一块神铁做报酬也不为过。即便是佛祖没有给天庭做这件大事,随意取走天河神珍,玉帝也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南天门里是“灵霄宝殿”,不是“凌霄宝殿”,说白了,如来佛祖闹的是佛界四大部洲中灵山的天庭。
这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那就牵扯到《西游记》的主题了。此处不多讲,只说金箍棒。
佛祖能够轻松得到定天河神珍,打造金箍棒就容易了。大禹拿走的只是一个定子,不是金箍棒,金箍棒的关键材料,或者说金箍棒的“品牌”标志其实是“金箍”。没有金箍,那就是一块连龙王都不放在眼里的铁。好比一把尺子,不用了就闲置了。
那么,《西游记》中谁有“金箍”呢?
佛祖“安天”后,打通了“通天大道”,立即实施佛法东渐计划,派观音菩萨上长安寻访取经人。临行之时,佛祖取出三个箍儿,交给观音菩萨,说:“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
观音菩萨接过箍儿,“将金箍藏了,执了锡杖,径下灵山”。
原来,“金箍”是佛祖专门打造的,除了佛祖,书中没有第二个人有这个玩意。佛祖的金箍,是有极强控制力的,将定海神珍套上金箍,就是金箍棒,金箍棒便一直掌控在佛祖手中,是一件完成佛法东渐的重要兵器。
所以,金箍棒不是龙宫出品,而是佛祖借天庭天河神珍,专属打造的。孙猴子一条,六耳猕猴一条,一模一样,除了佛祖,谁也辨别不出来。
金箍棒为何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讲清楚了金箍棒的来历,解读了假猴王为何也能有一条金箍棒,那么,金箍棒的重量这个谜题也就点一点,不做深入的解读了。
上面讲到,龙王先后抬出三千六百斤九股叉,七千二百斤方天画戟,这两个重量加起来是一万零八百斤。金箍棒是一万三千五百斤,比这两件兵器重二百七十斤。“二百七十”这个数字,在“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有照应。
唐僧、孙悟空来到观音院,见到了金池长老。唐僧问长老:“老院主高寿几何?”,老僧答道:“痴长二百七十岁了。”金池长老肉身凡胎能活这么久,已经是十分奇怪了,孙悟空却不屑一顾,说:“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
二百七十,隐含的是大明国运,吴承恩借金箍棒的重量,金池长老的年纪,隐含了这个王朝只能坚持二百七十年。孙悟空所说的“万代子孙”,其实隐藏着《西游记》的主背景是明朝万历年间。
这段故事中,还隐藏了《西游记》的成书年代,大约是万历六年至万历十六年之间。吴承恩的“预言”极其准确,从洪武元年(1368年,戊申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猴),明朝总共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建立于猴年,亡于猴年,所以,无论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还是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讲的都是“猴”的故事。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其先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传说大禹是颛顼的四世孙,即颛顼生鲧曾,鲧曾生鲧祖,鲧祖生鲧父,鲧父生鲧,鲧生禹。说不定,《西游记》的作者认为朱洪武家比大禹还高一两辈,否则,《明实录》就直接写他们家是大禹的后代了。如此,就难怪东海龙王看不上大禹治水的测海定子了。
历代帝王为自家寻根,谁都说他们家出自“皇帝之苗裔”。《西游记》这一笔,暗中讥讽了帝王们的胡扯,龙王们在吴承恩的笔下被写成了“泥鳅”,任天庭宰割。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中,假猴王也有一根金箍棒,金箍棒整个龙宫只有一根,这是怎么回事?
金箍棒实际有四根,分别在人界、仙界、佛界,修罗界,六耳猕猴的那根名曰随心铁杆兵,和其一起在修罗界,所以知道的人甚少。西天取经本就是佛道两家相争,如来不想让另外一个成佛的名额让给道家,于是假以六耳猕猴,打死了孙悟空。
却说三皇五帝时期,共工与颛顼为争帝位,共工失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导致天河之水注入人间,致使华夏水患年年,民不聊生。
禹帝治水期间,为测江河深浅,于是取一可随心长短的铁棒,入江河湖海,深浅立现。待到洪水退去,为使东南西北四海莫再出现洪灾水患,禹帝将这可随心长短的铁棒一分为四,制成四根平海神针,分置于四海。
北海名曰驾海紫金梁,西海名曰擎天白玉柱,东海名曰定海神针铁,南海名曰随心铁杆兵。
待到尧舜时期,四大灵猴之一的赤尻马猴率先出世,此猴白首长髻,雪牙金爪,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尤善控水,就算是水神共工复生,在控水之术上也稍逊其一筹。
赤尻马猴膜拜昔日共工,呼风唤雨,以水肆虐天下之能,于是到北海取得驾海紫金梁作为自己的兵刃,自名无支祁,开始兴风作浪,危害百姓。
尧帝在天庭帮助之下,不仅平定了无支祁带来的水患,而且将其活捉。尧帝有感无支祁先天精灵修行不易,于是将其压于巫山之下,并将驾海紫金梁重置于北海,使得驾海紫金梁重回人界。
转眼到了武王伐纣,封神大战之时,四大灵猴之中的通臂猿猴出世。通臂猿猴身高八尺,相貌英伟,可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并化名袁洪。因其有千年道行,通晓八九玄功,神通广大而被奉为梅山七圣之首。
袁洪受九尾狐蛊惑,从西海盗取到擎天白玉柱。擎天白玉柱,此棒极大,柱可擎天,也是四棒中最大最重的一个。
取得擎天白玉柱后的袁洪开始对阵于姜子牙率领的西岐大军。袁洪不仅一棒打死手持五火七禽扇的杨任,而且与肉身封圣的杨戬大战一千回合不分高下。
后来,亏得女娲娘娘亲自赐下山河社稷图才将袁洪收服。然而刀劈火烧皆不能伤袁洪,没得法子,姜子牙只得又从西昆仑修道的散人陆压道人处借得法宝诛仙斩神飞刀,才将袁洪处死。
后来,姜子牙封神,将袁洪封为四废星,袁洪飞升天界,位列仙班之时,将擎天白玉柱一并带上了天界,使得擎天白玉柱留存于仙界。
到了秦汉时期,灵明石猴出世。灵明石猴虽然像人,却少腮多毛,雷公嘴,查耳朵,猢狲一般,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
灵明石猴拜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老祖为师,并被起名为孙悟空。孙悟空没有名字之前,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意之动,无善恶美丑之分,犹如婴儿之未孩。然而当孙悟空有了名字之后,也就有了名利之心,你我之分,也有了凡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当孙悟空习得一身道法,从东海取得定海神针铁之后,竟有了征天之念。
原来,孙悟空所取得的这定海神针铁乃是四根定海神针的主体。这定海神针因昔日拯救四海苍生,匡扶社稷,后又采集熔岩灵气,吸取海水精华,竟慢慢有了灵气,有了人之所想,人之所悟,有了怒指乾坤错的霸气。
而今沉寂于深海多年的定海神针见到孙悟空,犹如千里马遇到伯乐一般,惺惺相惜,自动显现出如意金箍棒的字样。
这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变幻多端,大时能弥于宇宙,小时犹如绣花针长短,完全随着孙悟空的喜好"如意"变化,让其使唤的得心应手。
更主要的是,这如意金箍棒与孙悟空竟能思绪相通,二者相互影响,潜移默化,达到了棒既是我,我既是棒的境界,这才使得孙悟空有了征天之念。
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之后,便开始大闹天宫,终于惹了众怒,被东西方之主联合镇压,压在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到了隋唐时期,四大灵猴中最厉害的六耳猕猴出世。六耳猕猴与孙悟空同象同音,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六耳猕猴虽能听三界六道之音,但却一直未拜得名师高人,以至心中郁闷不止。为能修成正果,六耳猕猴只得修炼普通的野狐禅,不想修炼了此法后才得知,修炼此法竟然不能转道轮回。一气之下,六耳猕猴决定不在人界修炼,进入修罗界也就是魔界修炼。
修罗界名为佛国六道众之一,说它是仙界,却与鬼蜮相处,说它是魔界,却又行仙界善行,说它是人界,却无人界的七情六欲,常行鬼蜮的恶行。
然而六耳猕猴元神出窍进入修罗界后才发现,孙悟空大闹天空之时,曾将自己之名已在生死簿上划掉,以致六耳猕猴无法在修罗界找到真身,无法修炼,使得六耳猕猴的元神在黑暗的修罗界游荡了数百年。
当六耳猕猴得知此乃拜孙悟空所赐,不忿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元神归位,意欲去找孙悟空讨个说法。然而此时的孙悟空已在观音的点化之下,在保护唐僧西天拜佛求经的路途之上。六耳猕猴深知此时的天庭由如来掌控,自己去找孙悟空的麻烦,必会遭到佛家群起而攻之,犹如以卵击石一般,得不偿失,只得往南海盗取了随心铁杆兵。
这随心铁杆兵与如意金箍棒本就同根同源,所以二者同形同性,变化一样,唯一不同的便是这随心铁杆兵修行太弱,灵性不够,不能与六耳猕猴心意相通。
六耳猕猴得到随心铁杆兵之后,开始再入修罗界,不想却败给了在修罗界避祸的无天佛祖。
这无天佛祖本是三万三千年前西牛贺洲的一名出家人。无天曾拜前任佛祖优婆罗陀佛的大护法"紧那罗"菩萨为师,以至其法力和如来相当,由此无天在佛界的地位极高。
前途无量的无天在传教之中,竟然恶念膨胀,将自己的恶念发挥到极限,以至与善念发挥到极限的如来发生了冲突,进而叛出了佛教。
灵山之战时,佛道联合,如来与太上老君大败无天,这才使得无天躲于修罗界避祸。
无天不仅收六耳猕猴为徒,而且让其掌管自己的元神黑莲,自此六耳猕猴成为了无天手下的黑莲圣使。
此时的六耳猕猴本事已经与孙悟空一般无二,由于其长处于修罗界,少有人界、仙界出没,致使六耳猕猴之名与随心铁杆兵之物少有人知。
灵山之战后,如来这才发觉佛教已经式微,而道教却有中兴之势。如来为了巩固佛教的地位,于是炮制出从五方神洲选出一人来西天拜佛求经的主意,以此来名正言顺地扩大佛教影响力,变相的蚕食道教势力。
道家也希望能从此事中扩大自己的影响,两家自然是一拍即合。
如来早已未雨绸缪,将自己的弟子金蝉子投胎转世于东胜神洲,于是提出取经人必须从东胜神洲选出。
道家不知所以,选来选去,东胜神洲符合条件的只有唐僧一人。但道家先前已经同意,自是不能反悔,也就有口难言。
取经人已定,接下来的便是选出谁来保护取经人前往西天,遍观所有,如来发现只有观音菩萨有此能力。
观音菩萨不仅在佛、道、天庭身份尊贵,而且与各路神仙私交甚好,关系错综复杂,于是观音菩萨便成了此次求经任务的直接执行者。
观音菩萨为了平衡佛道两家的关系,将另外一个成佛的名额给了有道家背景,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至于猪八戒、沙僧、白龙马,成佛的名额已满,如来也就任由观音菩萨而为。
即便如此,如来还是有所担心,唯恐道家在此求经途中,有所变化,于是拿出紧箍咒,以此来让佛家制约道家。
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不得不向如来低头,违心地说出自己愿意保护唐僧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然而其桀骜不驯,不服天不服地性格屡屡给如来惹出祸端,一时间令如来头痛不已。
眼看取经大业就要顺利完成,如来终有不甘将成佛的名额让给道家。便在此时,如来得知了无天佛祖藏于修罗界,而且与孙悟空一般模样能力的六耳猕猴居然是其麾下。
无天佛祖与如来本就一脉相承,同根同源,只不过是善恶两面。善与恶本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遇善则善,遇恶则恶,二者密不可分,如来深谙此理,不管无天如何修行、如何摒弃,始终其是佛家,宗旨不变。
然而道家和佛教根本就不同,教义也就不同,如若两家成水火,对佛家来说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两者取其轻,如来决定将孙悟空换掉。深思熟虑之后,如来想到了一个一石二鸟的计谋。
如来暗中找到六耳猕猴,以成佛来诱惑六耳猕猴,让其消灭掉无天佛祖后,再除掉孙悟空,光明正大地得道成佛。
六耳猕猴早已受够了在此暗无天日的修罗界修行,知道西天取经乃是一个象征之后,见有此机会,自然是欣然同意。如来将孙悟空的全身技能传授给六耳猕猴,六耳猕猴随即消灭掉了无天。
之后,六耳猕猴与孙悟空斗在一起,不分胜负,即便是观音菩萨、诸路神将、唐僧师徒尽皆分辨不出真假,当二人找到修罗界的通灵神兽谛听之时,由于六耳猕猴在修罗界时日长久,谛听自然瞧出了真假。
然而善于听人的心谛听早已看出如来所想,况且自己也是佛家中人,也就避而不说。
待到两个美猴王打到如来座下,如来以金钵盂生擒孙悟空,并不惜破了佛家妄语戒,污指孙悟空乃六耳猕猴。
六耳猕猴唯恐孙悟空胡言乱语,让人猜出此乃如来之谋,于是一棒子将孙悟空打死。由于此时的金箍棒与孙悟空已成一体,孙悟空死后,金箍棒也湮灭于三界之中。
由于六耳猕猴与孙悟空本性大不相同,此事之后,孙悟空顽劣的性格再没出现,就连唐僧都觉得孙悟空变了一个性子,唐僧自然也就再没有念过紧箍咒。
一行四人平平安安得到了西天,取得了真经,六耳猕猴也心随所愿,光明正大地成了斗战胜佛,而如来的目的也已达成,二个成佛的名额全部给了佛家,不仅令佛家名扬四海,而且间接的打击了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