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争史上哪些战役是由细节决定成败的?厉害!林彪仅凭缴单扭转辽沈乾坤一个英明果断的前线统帅,不但深谋远虑还得心细如丝,并能随机应变。而当年在辽沈战役中的四野老总林...
战争史上哪些战役是由细节决定成败的?
厉害!林彪仅凭缴单扭转辽沈乾坤
一个英明果断的前线统帅,不但深谋远虑还得心细如丝,并能随机应变。而当年在辽沈战役中的四野老总林彪正是这样的指挥高人:他仅凭一份前线缴获敌军战报的细节,就准确捕捉到改变全局战机……
其实,从客观上来说,按照林彪在战役之前的作战部署,根本就没有想到能顺势把自己主要对手廖耀湘第9兵团消灭掉,会提前解放东北。因为战场上不确定因素太多是瞬息万变的,就看你怎么把握了?
而林彪面对的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军第9兵团,它的司令官廖耀湘,正是林彪黄埔军校的学弟(曾以黄埔六期全校严考前三名的佳绩,被校长蒋介石亲派法国著名的圣西尔军校深造了六年)这位兵团司令指挥的是当时蒋军最后的精锐,拥有新1军,新3军,新6军,71军,52军,占了“五大主力”中的两个,每支都是正统的蒋军嫡系正经的美械部队,加上东北“剿总”直属重炮和坦克部队,总兵力近20万人,只从兵力看就空前绝后。也就是说,辽沈战役胜负与否?就在于四野如何消灭廖耀湘兵团了……
果不其然,战役一打响四野的各部队建制被打乱指挥不灵了,杀气一片。而当部下向林彪汇报听完后他却平静并目标明确地说:“乱不乱我不管,找到廖耀湘就行!”
但当他看到——7师上报下属部队的一份战报时,顿时引起了警觉:“部队碰到了一个难度不大的遭遇战,歼敌部分,其余逃走……”
林帅突然问:“刚才念的在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你们听到了吗?”随后又连续追问:
“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机略高?”
林帅当即判定,这就是廖耀湘的兵团总部,7师追击从胡家窝棚逃走的那部分敌人,他命令坚决把他们消灭掉。其余各纵以胡家窝棚为中心迅速合拢,攻击被端掉了兵团部的廖耀湘9兵团。
而且在围歼时,林彪考虑得更细致,甚至为自己的将士们连识别廖耀湘的“台词”都想好了——于是,漫山遍野的东北野战军战士中,不断有人喊着:“矮胖子,白净脸,金丝眼镜,湖南腔,不要放走廖耀湘!”如此威力巨大的顺口溜,很快就俘虏了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
就这样,最精锐的蒋军9兵团的10万人很快被压缩到了方圆12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在这样近乎围猎的攻击之下,蒋介石最得意的头号精锐廖耀湘兵团仅三天被彻底消灭。
而林彪厉害就厉害在——实际情况是:当时四野七师的一个排,在战役打响指挥混乱后意外在胡家窝棚,发现了廖耀湘第9兵团的团部,他们果断出击但全排都牺牲了……
也就是说,发现“廖耀湘第9兵团的司令部”这一信息,因此而中断了……但,正是林帅的注重细节和细微剖析——于是,他似乎与这个阵亡排“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激战混乱的战场上通过自己的准确判断,当机立断果断的“拍板”——
结果,牵一发而动全身:完胜辽沈战役!
战争史上哪些战役是由细节决定成败的?
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是1947年8月由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升格而来的,豫东战役期间已经配属给华野外线兵团指挥遂行作战任务,时任司令员王秉章,下辖第30、第31和第32等三个旅共11000余人,实际也就是原冀鲁豫军区的独立第1、第2、第2旅。该纵在豫东战役打响的1948年7月间,成立尚不满一年,无论是兵力兵器数量,还是战斗素养和军事素质,比较其他野战主力纵队,仍有不小的差距。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中野11纵原定的作战任务,是配合华野外线兵团主力歼击区寿年兵团,因为打区必须阻邱,粟裕已将华野第3、第8、第10等三个主力纵队派出去阻击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该敌距离区寿年第七兵团的直线距离只有10余公里。这样,为了保证歼灭战中兵力上的优势,粟裕将中野11纵用于攻击区兵团所属的新编第21旅,负责主攻的“突击集团”第1、第4、第6纵队则负责歼击整72、整75两个整编师,各部在特纵的炮火支援下猛烈攻击。
眼见着区兵团正在垂死挣扎,南京和徐州方面都沉不住气了,而邱清泉的整五军被华野三个纵队所阻、胡琏的整十八军又被中野三个纵队拖住,老蒋一时无兵可派,便决定“挖疮补肉”,命令顾祝同迅调在山东战场的黄百韬整编第25师,加强第3快速纵队和第2交警总队,组成一个临时兵团,铁运豫东救火。许谭山东兵团阻击不及,1948年6月29日,黄百韬这个老广率领所部在商丘下车,迅速向豫东战场靠拢。
粟裕原本摆好的是与三个敌人过招的饭桌,就此突然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而手中的兵力也用到了极限,于是只能挤出王秉章的中野11纵,附两广纵队和野司警卫团(可见兵力的匮乏程度)火速东进阻击黄百韬。按道理说,黄百韬兵团只有一个整编师23000余人的野战步兵,快速纵队是旅级部队规模、交警总队则是加强团级规模,满打满算也就30000多人,中野11纵、两广纵队(仅3000余人)和野警团16000余人吃掉它自然不现实,阻击上几天应该还是有把握的。
到底还是地方部队新升格的野战纵队,中野11纵在战术细节上还欠火候,广纵和野警团更是战斗经验不足,他们忽略了黄兵团的快速纵队是有大批坦克装甲车的,这一点与华野打援集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宋时轮等纵队在阻击整五军之前,就了解曾经的新22师师长邱清泉善长坦克突击,并且整五军(整11师、整70师共45000余人)也确实配备战车部队,其整11师所辖的整200旅,那可是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
因此华野阻击部队在阻击阵地的开设上,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布置,不仅埋了相当数量的地雷,并且相当专业地挖掘了反坦克壕,部分壕内还密设鹿砦,再辅以野炮和战防炮的火力配合,让“邱疯子”硬是裹足不前。整五军什么招术都用上了,什么飞机炸大炮轰坦克冲通通无济于事,“排炮不动,必是十纵”便成名于斯,最终邱疯子能够想到的,只有绕过阻击线进行迂回,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多走路多耗时的。
可惜,中野11纵缺乏这些战场经验,也没有完全搞清黄百韬的兵力配置,仍然按传统的阻击战法在老王集一线进行布防,无非就是构筑了野战工事和散兵坑。结果被蒋军第三快速纵队的坦克一冲,防线就被轻易突破了,纵队后撤后组织第二道防线,然而豫东平原上根本无险可守,至7月2日,中野11纵阻击失利且伤亡严重。
黄百韬兵团冲过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当该敌到达帝丘店时,距离区兵团整72师被包围的铁佛寺只有不足10公里,眼见着两股敌人就将合流。危急时刻,迂回攻击整72师的华野第1师、第3师刚好插入了帝丘店和铁佛寺之间,于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硬是顶住了黄百韬的继续推进。但是黄兵团的意外到场,也迫使粟裕临时改变了战役决心,因为该敌挡住了华野未来撤出战场的道路。
于是在区兵团尚未完全歼灭的情况下(整72师残部仍在),粟裕调动突击集团全力围攻黄兵团,遭遇黄百韬的拼死顽抗,已经很是疲劳的华野各纵一时未能得手。而迂回的邱清泉整五军已到达帝丘店右侧、胡琏的整十八军进至淮阳、商水地区、连重建的整编第74师都接近了战场,这个仗已经打夹生了,此时如继续围歼黄百韬兵团,势必被迫与多路援敌作战,华野外线兵团势将陷入被动,于是粟裕下令撤出战斗。
细节决定成败啊,如果中野11纵具备打坦克的经验,或者掌握反坦克障碍的构建技巧,能够挡住黄百韬三天时间,则华野主力必然可以干净彻底地全歼区寿年兵团,再腾出手来对付邱清泉和黄百韬,无论如何都将从容的多,至少可以全身而退,那么豫东战役第三阶段就将完美收官,殊为可惜。
也不能过多苛求华野,在攻克开封的战役中,华野3纵和8纵伤亡较大,再加上阻援部队的损失,外线兵团伤亡已经突破10000人,战斗力普遍下降。同时豫东地区干旱缺水,时值盛夏,指战员们的体力和意志也到了极限。中野11纵这样的部队,更适合作为攻击预备队,用于阻击敌精锐兵团,仍显勉强,实在是粟总手中兵力有限,因为外线兵团总兵力不过10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