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师徒明明四人,为何镇元大仙却偏偏给了两个人参果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0-26 15:00:50 浏览量(来源:小柏

    [摘要]《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师徒明明四人,为何镇元大仙却偏偏给了两个人参果?终于有人看出这件事儿的蹊跷了!很明显,《西游记》中发生在五庄观的这出戏,其实就是镇元大仙处...

    《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师徒明明四人,为何镇元大仙却偏偏给了两个人参果?

    终于有人看出这件事儿的蹊跷了!很明显,《西游记》中发生在五庄观的这出戏,其实就是镇元大仙处心积虑设计的连环套。

    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会感到疑惑,镇元大仙设计这个连环套干什么呢?

    为什么说,唐僧师徒在五庄观的经历疑点重重?

    请你回想一下《西游记》的情节,在唐僧师徒到达万寿山五庄观之前,镇元大仙就已经掐指算出了他们的行程。

    然而,他明知道唐僧师徒有四个人,却吩咐清风、明月这两个徒弟,打两个人参果招待客人。更蹊跷的是,镇元大仙还吩咐徒弟,把这两个人参果都给唐僧一个人吃。

    你想啊,镇元大仙是地仙之祖,他这个级别的神仙在《西游记》中都具有知晓过去和未来之事的能力。既然他能够算出唐僧师徒将要来到他的五庄观,而且他对唐僧的态度又很明确——不仅要接待,还要高规格(拿出两个人参果)好好接待,那他为什么不安排好时间亲自接待呢?

    《西游记》中交待了,镇元大仙是应元始天尊的邀请,去弥罗宫去听混元道果。但你想啊,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地上一天,就是天上几分钟的事。以镇元大仙的本事,为接待唐三藏而错开几分钟应该是小菜一碟的吧?

    为什么镇元大仙不亲自接待唐僧呢?

    再退一步,即使镇元大仙实在错不开时间,只能让徒弟替自己接待,那按照惯例,也应该挑选自己最具资历的徒弟,代替他进行接待工作。为啥他要选择清风和明月这两个最年轻的徒弟呢?(《西游记》原著中交待,清风和明月是镇元大仙徒弟中最小的两个,都是一千岁出头,所以二人都是道童模样。)

    不仅如此,从后来清风和明月接待唐僧师徒时的表现来看,这两个道童的脾气非常火爆,镇元大仙为何还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两个“点把火就着”的徒弟呢?

    他明知道唐僧的三个徒弟不是省油的灯,尤其是孙悟空,他为什么还安排这么一出?他难道不知道猪八戒贪吃?难道不知道,孙猴子最在意面子问题(跟王母的蟠桃宴没请他一样,不给他人参果,就等于是看不起他)?难道他算不出来,肉眼凡胎的唐三藏,看到人参果后不仅不肯吃,还会被吓到?

    这些问题都比较蹊跷,但更蹊跷的还在后头。

    当孙悟空推倒了人参果树,师徒四人连夜逃跑后,外出归来的镇元大仙,弄醒被孙悟空迷晕的清风和明月,两个道童看到师父后,马上顿首叩头说:“师父啊!你的故人,原是东来的和尚,一伙强盗,十分凶狠。”

    镇元大仙笑着说“莫惊恐,慢慢说”。

    清风和明月向镇元大仙哭诉了唐僧师徒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经过,镇元大仙听说了自己的宝贝人参果树被推倒了,好像是有心理准备一样,仍然没有恼怒:

    大仙闻言,更不恼怒,道:“莫哭!莫哭!你不知那姓孙的,也是个太乙散仙,也曾大闹天宫,神通广大。既然打倒了宝树,你可认得那些和尚?”清风道:
    “都认得。”

    大仙道:“既然认得,都跟我来。众徒弟们,都收拾下刑具,等我回来打他。”

    而后,镇元大仙追上唐僧师徒,一个照面就用衣袖将唐僧师徒连人带马给收拾了。然而,回到五庄观后,镇元大仙的表现就让人感到奇怪了。

    怎么回事儿呢?

    《西游记》中说,唐僧师徒四人被抓回去后,被镇元大仙让徒弟分别绑在了四根柱子上。镇元大仙说,“唐三藏做大不尊,先打他。”

    孙悟空怕唐僧那小身子骨禁不住打,就说:“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

    镇元大仙马上笑着道:“这泼猴倒言语膂烈。这等便先打他。”

    就这样,孙悟空被道童们轮番鞭打,从白天打到了晚上。夜里,孙悟空用四棵柳树根代替了四人绑在柱子上,师徒四人趁着夜色,连夜逃走了。

    你想啊,镇元大仙岂能不知道孙悟空的本领?那他在惩罚孙悟空时,为何不动用法宝,只让徒弟用普通的鞭子抽打他呢?

    再有,镇元大仙绑唐僧师徒时,只用了普通的绳索,他难道不知道这种对付凡人的绳索捆不住孙悟空?

    第二天,镇元大仙发现唐僧师徒逃跑后,又不费吹灰之力将他们给捉了回来。

    这一次,镇元大仙也没有用法器惩罚孙悟空,而是将猴子投入了普通的油锅。结果可想而知,孙悟空不但毫发无损,油锅反而被他用石狮子捣了个底朝天。

    镇元大仙那么大的法力,怎么就不动点儿真格的本领,来教训教训这猴头呢?很难理解吧?

    镇元大仙更让人捉摸不透的表现还在后面:在孙悟空打翻油锅后,镇元大仙非但没有动用法术将悟空制服,反而对悟空说:“你若有此神通,医得树活,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

    这就太奇怪了,孙悟空推倒了人参果树,本就不再理,后来他们不打招呼逃跑,就更错上加错了。更何况,现在他们师徒四人已经成为镇元大仙的阶下囚,他要求孙悟空医树,本来就是于情于理的。孙悟空有责任,也必须这样做。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镇元大仙要求孙悟空医树,条件不是释放他们师徒,而是跟孙悟空结拜为兄弟,这就有点儿让人大跌眼镜了。

    身为地仙之祖,镇元子本来应该跟如来是一个辈分的,他又跟唐僧的前世(金蝉子)是故交,他跟孙悟空之间,怎么算,也是差着辈分呢。

    这就好比,你朋友的孙子故意把你家玻璃打碎了,你抓住他,对他说:“这玻璃你得赔,只要你把我这窗户修好了,咱俩以后就是兄弟!”。这话你让谁听,它也不对劲儿吧?

    镇元大仙两次捉住唐僧师徒四人,其实都没有真正动用厉害的法术伤害到他们。把他们捉回来,也只是象征性地用麻绳一捆了事。表面上要打唐僧,然而孙悟空一接话,就变成了打金刚铁骨的孙悟空了。

    打完了他们,既不监管,也不遥控,既不动宝,也不用术。这孙悟空想逃跑,那不是易如反掌吗?

    镇元大仙这是明捉暗纵,纵而又捉;他既不慌,也不忙,既不恼,也不怒。他让徒弟将唐僧师徒四人捆绑在柱子上,马却拴在庭下,喂着草料,包裹也置于廊下,还嘱咐我们:“这和尚是出家人,不可用刀枪,不可加铁钺”。

    你说,这镇元大仙到底是不是真心地要惩罚唐僧师徒呢?

    面对镇元大仙开出的“优厚条件”,孙悟空自然乐意接受。跟镇元大仙立下医树之约后,他就到了东海三岛十洲去求医树的仙方。

    虽然,医树的仙方孙悟空没有求到,但出乎意料的是,福、禄、寿三仙竟然主动提出,要替他到五庄观找镇元大仙求情,请他宽限孙悟空几日,去其他地方寻找医树的仙方。

    而后,孙猴子四处寻找医树的仙方无果,无奈之下,他只能来到了普陀山向观世音菩萨求救。

    孙悟空向观世音菩萨复述完他们在五庄观闯祸的经过,观音菩萨道:“你怎么不早来见我,却往岛上去寻找?”

    你看观世音菩萨说的这话,她不去责怪孙悟空大闹五庄观,推倒人生果树的鲁莽行为,反而在责怪悟空,“你怎么不早来找我?”

    啥意思?

    在孙悟空听来,这其中有两个信息,一是观音菩萨肯定能医树,二是菩萨仿佛是在责怪他:“这么个能卖给镇元大仙人情的机会,你这猴头不第一时间来南海珞珈山,却差点儿就将它送给了别人。”

    而后,孙悟空跟随观音菩萨来到了万寿山五庄观,镇元大仙早就出门迎接了。

    镇元大仙躬身谢菩萨道:“小可的勾当,怎么敢劳菩萨下降?”

    观世音菩萨客气道:“唐僧乃我之弟子,孙悟空冲撞了先生,理当赔偿宝树。”

    福、禄、寿三仙也见缝插针道:“既如此,不须谦讲了。请菩萨都到园中去看看。”

    果然,观世音菩萨出手,岂有不“药到病除”的道理?只见菩萨将沾了净瓶甘露的杨柳枝挥向倒在地上的人参果树,甘露落在了果树上,灵树不仅起死回生,就连掉落的人参果也都重新回到了果树上。

    这时只见镇元大仙手捋银须,面带着微笑,左看看观音菩萨,又看看福、禄、寿三仙,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完全没有将人参果树放在心上

    人参果树被观世音菩萨救活后,镇元大仙马上吩咐徒弟们摆上桌椅,又命清风和明月打了十个人参果招待众贵客。观音菩萨,福禄寿三仙,唐僧师徒四人,镇元大仙每人吃一个果子,剩下的一个果子,镇元大仙的四十八个徒弟分着吃了。

    你看,那人参果树一万年才结30个人参果,从唐僧师徒来到五庄观后,一下子就消耗了15个(招待唐僧用2个,唐僧不吃,被清风和明月给吃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各吃一个,最后又打了10个)。

    人参果在《西游记》中可是延年益寿的无价之宝,唐僧师徒这一闹,一下就消耗了一大半,镇元大仙非但没有着急,反而格外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镇元大仙设计的一个局。

    那么,镇元大仙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个局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理清楚《西游记》中的道教神仙体系、佛教的灵山体系是什么样的,以及镇元大仙是什么身份。

    《西游记》就是一部用戏谑的手法讽刺明代政治的小说。

    人的观念和幻想,都离不开自己的经验世界。所以,不管是神仙还是妖怪,其实都是人根据现实社会创造出来的——现实有皇帝和文武大臣,那么天庭也就得有玉帝和天兵天将。

    《西游记》中的神仙系统虽然分为两派:天庭的道教神仙体系,和灵山的佛教神仙体系。无论他们属于哪个体系,是佛是道,以老百姓的视角看,其实可以将他们其统一称为神仙——这也体现了我们古人的实用主义精神,只要是神仙,不管你是哪里来的,只要保佑我们,我们都拜。

    既然神仙体系是按照古代政治系统打造的,那就好理解了:人类社会的最早的统治阶层,是通过才智和武力建立的社会秩序,部落中智勇双全者,被大家奉为首领。现实中的智和勇,投射到仙魔的世界就是法力。因此,在仙魔的社会中,法力大的地位就高(达官显贵对应着大仙、佛、菩萨),法力小的地位就低(七品县令对应着山神土地)。

    在《西游记》的仙魔社会中,法力大的地位就高,法力小的地位就低。地位高的(像玉帝、三清、佛祖、菩萨)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香火供奉,还能垄断仙界的特供,比如蟠桃、仙丹、人参果等仙界真品延年益寿。而地位低的(山神、土地爷)不仅接受不到人间的供奉,仙界的这些宝贝也只能看看,连闻闻味道的机会几乎都没有。

    妖怪就更惨了,他们苦心修炼了成百上千年,练就了一身法力。如果单论法力,其实很多妖怪其实跟神仙没啥区别,更别说其实很多神仙也是野兽修炼而来的,有些妖怪甚至法力比神仙还强。妖魔和神仙唯一的区别,就是妖怪没有被神仙系统认证过(没有编制),所以他们就只能被称为妖魔——比如,黑熊精、红孩儿,没被观音菩萨收下之前,都只能被称为妖怪,一经被菩萨收留,就成了神仙。

    镇元大仙呢?他是地仙之祖,道号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与世同”是啥意思呢?意思是说自从天地开辟有了世道,他镇元子就出现了。因而,他也就是当然的“地仙之祖”了,只有天地才在他之上,余者皆是他的后辈。

    镇元大仙虽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鼻祖级人物,但他又跟住在天宫的三清不同,他是居于地上的地仙,而且他的道场也不是像三岛十洲的灵圣之地,只是一个并不太有名气的万寿山五庄观。

    从这一点看来,镇元大仙更像是道教中的一个支系的鼻祖,虽然有神仙的编制,但就像古代文官集团中不被官方重用的一个儒家学术派别的创始人,长期处于“在野”状态。

    所以说,镇元大仙在《西游记》神仙体系中虽然资历深、名气大,但并没有掌握实权。

    明白了这些,你就明白镇元大仙做这个局的动机了:

    为什么镇元大仙要做这个局?

    因为,唐僧师徒四人组成的这个取经队伍很特殊——唐僧自然不用多少了,他是金蝉子转世——如来佛祖的得意弟子;孙悟空弃道从释,他不仅如来和观音菩萨都颇有交情,在道家的天庭系统中,他的人脉也非常广。一旦成功护送唐僧到西天求取真经,孙悟空在灵山取得特殊的地位,也是指日可待的。

    虽然镇元大仙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资历高、地位高,但怎奈他属于道教旁支,长期没有实权,所以,他在仙界的人脉并不广。

    神仙的社会也是社会,在社会上行走,谁不想拓展自己的人脉呢?

    想拓展人脉,就需要四处走动,但镇元大仙的资历太高,名气太大,各地方掌握实权的岗位都是他的后辈,他这祖师级别的身份,怎能拿不下脸面亲自出面去结交各路神仙呢?这就好比一个一个部门一把手亲自去跑外联,一来不成体统,二来容易被人看轻。

    既然镇元大仙主动去结交别的神仙不行,他有人参果这样的宝贝,等着别人登门拜访不就行了?

    这理论上行得通,但实际上却不是这回事儿。你想啊,你要是晚辈的神仙,没有什么由头,你没事儿会去镇元大仙那里去献殷勤吗?

    肯定不会,镇元大仙的资历太高了,又有人参果这宝贝,没啥由头去登门,岂不有图人宝贝之嫌?所以,想结交这个祖师爷级别的神仙,就必须像福、禄、寿三仙一样,抓住孙悟空闯祸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借替孙悟空求情的机会上门,一来跟镇元大仙建立了交情,二来也卖了孙悟空一个人情。

    这也正合镇元大仙之意,他需要通过唐僧师徒来结交灵山和天庭这两个体系中的高人,以增强他的人脉。之所以他跟孙悟空立下救人参果树的赌约,也正是借孙悟空之口把两个体系中的高人请到他门上来。

    所以你看,镇元大仙为了这个局,虽说前前后后用了15个人参果,但他这本钱花的值得啊。

    经过孙悟空这一番折腾,镇元大仙不仅结交了福、禄、寿三仙(《西游记》中福禄寿说,“我等乃神仙之宗”,他们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很高了),还跟灵山如来手下的头面人物观世音菩萨建立了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局,他用自己的地祖气度,让金蝉子和孙悟空怀着愧疚之情,欠下了他的人情。

    孙悟空大闹五庄观本不在理,镇元大仙作为法力无边的地仙之祖,不仅没有严厉惩罚唐僧师徒,还在孙悟空请来医树良方后,大设“人参果宴”。经此一役,靠三仙在道教仙界的地位,靠观音在释家佛界的威望,靠悟空在两大系统的人脉,镇元大仙的威望也必将随着师徒西行而由东方远播至西方。他的人脉关系网,也因为跟孙悟空结拜而大大扩展。

    这种收益,对镇元大仙来说,损失十几个人参果算得了什么?所以说,不得不佩服镇元大仙,他的这个局设计得真是精妙啊!

    通过让两个脾气不好的徒弟做接待,再安排徒弟只打两个人参果,引发孙悟空等人偷人参果,他让孙悟空在不知不觉之间就陷进去了。等果树被孙悟空推倒后,他又用受害者的姿态,让猴头心甘情愿地为他拉关系网,用皆大欢喜的结局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说,镇元大仙,不愧是地祖,真是高手中的高手!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师徒明明四人,为何镇元大仙却偏偏给了两个人参果?

    四个大活人,两枚人参果。

    怎么分?有学问。

    镇元子既然特意交代清风、明月这两个倒霉孩子去善待自己的良友与故知,那他就是真心实意的想给唐僧一个天大的面子,给唐僧开一个小灶,补一补身子,让他安安生生的度一个小蜜月、做一个小月子,提高一下他的经验值和战斗力!

    可是镇元子的优惠政策再好,落实起来还是会遇到最后一公里断头路的问题,简而言之,即是基层施政的怠惰与失职。

    试想一下,如果清风与明月这两个倒霉孩子,要是把人参果像芒果一样削了皮、切成块、盛在漂亮的果碟里端给唐僧吃,如此宾至如归的美食美器,如此耐心周致的待客之礼,唐僧一定会感动得心思恍惚、大快朵颐,而且吃完之后还得意犹未尽的来一句English:“Waiter!Another dish,please!!”

    所以说到底,清风、明月的待客之礼是有问题的,至少是有瑕疵:你让没见过榴莲的人怎么去吃榴莲呢?是吃尖儿啊?吃刺儿啊?吃皮儿啊?吃蒂儿把啊?还是吃瓤儿啊?!清风、明月的礼数貌似到了,而且彬彬有礼,可是全程都像是在演戏,一颗诚信服务的待客之心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如约出席!

    清风、明月两个童子冰雪聪明,唐僧在她们面前基本上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以她们的读心术,足以清晰的预判出唐僧这个土鳖一定不敢吃人参果,那么兜兜转转,这两枚仙果一定还会落到清风、明月这两个小鬼头的肚子里面!这就是俩倒霉孩子的如意算盘!

    如同我们看到的,唐僧这个二五眼果然看不穿人参果的真面目,非得说那是孩儿面的小朋友,并且拒而不受。唐僧打眼,这才让清风、明月这俩倒霉孩子拣了个天大的漏!

    可是对清风、明月来说,捡漏归拣漏,你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你或许就会失去你不想失去的……

    西游中,清风、明月刚出场的时候,都是温文尔雅的小淑女,不卑不亢,伶牙俐齿,尽管被好胜而刻薄的孙悟空逼得咬牙切齿,基本上还没有太失礼。

    可是你再看清风、明月吃过人参果之后的表现吧,那简直就成了宫斗戏中的女主角、女疯子,成了歇斯底里、心如铁石的蛇蝎童子,秃驴长、秃驴短的骂得那叫一个流利!

    千万别忘了,唐僧虽说身穿锦斓袈裟、手执九环锡杖,可是在清风、明月俩狂躁的童子眼里,照样特么啥都不是!仅仅是唐猴猪沙秃驴黑名单中的四分之一!!这特么可就犯了孙悟空的大忌,要知道孙猴子本来就是个齁脾气,当着猴子骂monkey你还不解气,你居然还当着monkey的面骂monk,骂秃驴,当着孙悟空的面骂他的恩师,那你再好的人参果树也难免一命归西!

    两个童子,两枚果子,利益的位置,等待的轮次。清风、明月的小小算计,让所有的小人物和大人物都始料未及!

    镇元子政令不出五庄观的血色糗事更是让唐僧师徒头疼不已、嗟叹不已,也让镇元子追悔莫及!痛定思痛,我估计五庄观接下来可能要搞一搞改革开放的有益尝试,怎么说这也算是五庄观的家国大事,但是吴老爷子对此却绝口不提,好没有道理!嘻嘻嘻!

    再说一下镇元子“四人二果”的鬼把戏:他一再交代童儿要悄悄咪咪的把两枚人参果送给唐僧吃,可他应该知道,孙悟空作为唐僧的贴身内侍,不会有什么鸡毛蒜皮似的所谓秘密可以瞒得过孙猴子,到最后,师徒四人还是要同时面对“四人二果”的分配难题!

    有人说:猪八戒吃西瓜,把人性的苟且与自私刻画得淋漓尽致,如果再让师徒四人排排座、分果果成为宫斗式的史诗,那无疑就会遂了镇元子的一番算计——无论唐猴猪沙怎么内耗、怎么分配革命成功的胜利果实,作为主动出击的地主之谊,他镇元子最多不过损失两枚人参果而已!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清风、明月每人各贪吃了一枚果子,猴猪沙每人各偷吃了一枚果子,还意外损耗了一枚果子,最后剧情陡转,剩下的果子居然和人参果树一起被孙悟空断根而死!可以说,这就是造化弄人、小人物也能创造大历史的鲜活案例!

    所以说,千万别以为小人物就是一些:人微言轻、任人宰割的小虾米,在命运微妙的天平上,哪怕一粒小小的尘埃,也有它不可忽视的重量与意义,任何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尘埃分子,都足以改变恢宏的历史!

    什么叫小人物?严格定义起来可能不会那么容易,可是小人物的职责之一,却是以埋葬大人物为生平之最大乐事!

    另外,四人二果的悬念设计,更让人想到现代竞技体育的奖项设置:骑马要骑高头马,戴花就戴大红花!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比如10人制的篮球赛,22人制的足球赛,那么大一帮子人,为了抢一个破球而前仆后继、拼尽全力,值得吗?值得!因为这才是现代竞技体育的价值和意义!

    据说清朝时有一个不懂体育精神为何物的超级鸿儒,初见外国人踢足球,不以为然,深以为耻,觉得一伙二傻子呼呼啦啦的为抢一个破球而累得哼哈喘气,实在是可怜、可气而又滑稽!

    于是这位鸿儒就爱心泛滥,为了让国人不再像他那样揪心不已,他特意给中国球员每个人都发了一个上好的足球,还要大家在球场上讲究一下温良恭俭让的大国之风,免得失了大国的国体,失了礼仪之邦的君子之气!

    得,拜这位鸿儒所赐,也感谢他的爱心泛滥,直到今天,天朝的大国足球依然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依然停留在球在梦中、梦在言中、言不由衷、宠辱不惊、不怒不痛、不痒不疼、不抢不争、超级文明的故国之风中……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