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当年的印度背后有人。1944年,为了扭转当时的不利于局面,德国要求日本对印度发动攻击,打乱盟军部署。...
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原因很简单,当年的印度背后有人。
1944年,为了扭转当时的不利于局面,德国要求日本对印度发动攻击,打乱盟军部署。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得到扭转战局的机会。
于是就在1944年1月7日,日本方面提出了大陆指第1776号指令,任务目标是位于印度东部和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英帕尔。
1944年3月8日,被誉为“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带领着日本方面总计10万人的兵力,跨过印度和缅甸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正式将进攻印度的行动拉开序幕。
当时牟田口廉也中将相当自信,刚到钦敦江旁边,就信誓旦旦地宣称:“日本陆军已经天下无敌了,太阳旗插遍印度的每一个角落,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其实关于这一战的结果,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出了答案,只送他4个字:
“骄兵必败。”
日军初期的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当时日本第十五军全部渡过钦敦江以后,就兵分三路了。
很快日本的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就已经对英帕尔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
只不过打狗还要看主人呢,当时的日本显然没搞明白,表面上打的印度,而自己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英国。
当时驻守在英帕尔的军队,主要是英国斯库纳斯中将指挥的英军第4军,再加上英印军第17师和第20师,再加上正在赶来的第15军和第五英印师。
起初,日本中将牟田口廉也,先是从山本支队调来了坦克和重炮连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攻占了英帕尔东南方向的谢阿姆山口,英国和印度军队已经被迫撤退到了坦努帕尔,而且认为已经稳操胜券的牟田口廉也中将,再次调来精锐部队,打算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
此时在日本方面已经接近疯狂了,连续几个昼夜不停歇的轮番疯狂进攻,不仅体现了他们势在必得的决心,而且想要速战速决。
但是这次的情况有点反常了,一退再退的英军和印军,这个时候也开始拼死抵抗了,牟田口廉也中将,也明显感觉到推进速度放慢了很多,但是眼看着马上就要突破对方的防线了,他也不愿意就此放弃。
尽管经过无数个昼夜的轮番作战,日本士兵已经疲惫不堪了,明显感觉到拖不起了 ,但是他们越着急,英印军反而就越坚挺。
除了身体上的疲惫不堪,本来就做好速战速决准备的日军 ,其实当时所带的口粮也并不多,原本打算在攻占英帕尔之后,作为后方补给,只不过此时的战况陷入了僵局。
当时的日本官兵们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刚开始还能吃饱饭,随着战线的拉长,每一顿的口粮甚至从刚开始的6两下降到了0.3两,这点东西怎么能吃饱呢?
根本原因也是当时日本国内本身的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所以能够补给前线的物资供应就更少了,直接就导致日本不得不采取以战养战的方式保证这样的侵略行动继续下去。
但是反观英军和印军方面,那日子就好过太多了,他们完全耗得起,跟每天连饭都吃不饱的日军来比 ,生活条件压根没受影响,时不时来点鸡鸭鱼肉,改善生活。
关键是他们还有战争时期的稀缺物品,比如香烟和甜酒之类的,让紧张的战斗情绪 释放一下。
当时的日本人气的那是牙痒痒,却又没有任何办法,而且日本越着急,他们就越淡定。
其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英军和印军采取的策略,那就是以退为进。
1944年世界局势如何呢?
单单就说当时的日本老大哥德国,之所以让日本冒险进攻印度也是有原因的。
眼看当时偌大的欧洲土地上,只剩下一个英国了,已经按耐不住激动心情的希特勒,直接投入172个师左右的兵力,总计550万人 ,同时派出5000架飞机,4300辆坦克,4.7万门火炮,开始大举进攻苏联。
当时就有人疑惑了,希特勒如此行动,难道就不怕双线作战,遭遇滑铁卢吗?
其实对于希特勒而言,进攻苏联的计划早已经制定了,在当时派出日本去攻击印度的时候,自己也已经确定好了下一个进攻目标苏联 。
与其当时跟英国耗下去,还不如先让日本对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先开刀。
自己则集中全部优势兵力,消灭觊觎已久的苏联。
而当年希特勒在苏联战场上遭遇的危机,其实和日本在印度战场遭遇的危机一模一样。
希特勒擅长的是打闪电战,这一战的精髓也被日本学了去,只不过当时的德国和日本所面临的情况并不一样,如果抄作业抄错了,那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闪电战最怕的就是拖,就跟今天的普京吊着欧盟国家一样。
当年的希特勒也被斯大林给吊住了,尽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都已经打到了苏联首都莫斯科,但是德军却始终没有办法拿下莫斯科。
同样,当年的日本进攻印度,也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
表面看起来是战5渣的印度,当年之所以硬气,也是因为英国在背后撑腰。
当年的英国,能让希特勒头疼不已,那么日本也不会是例外。
再怎么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日本方面的闪电战术,迟迟没有拿下英帕尔,就没有办法以此为突破口打开印度,同样一连串的反应来了。
面对严重的内耗,日本人自己先撑不下去了,关键是英印军也已经开始了反扑。
英印军第1次反击是在1944 年5月15日,当年日本中将牟田口廉也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胜利,起初也是英印军并没有抵抗而已,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其锋芒,同样也是为了等待援军的到来。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第17英印师第48旅,直接跑到了日军第33师团后方,把当时毫无防备的日本人给吓了一跳。
也就是说前线的日本军队都已经拼命了,结果本来就已经形同虚设的后勤部队,在这个关键时刻还遭到了敌人偷袭。
无异于让当时的日军雪上加霜,但是又不能停下来,只能一轮又一轮发动疯狂进攻,关键压根不着急的英印军,也已经等来了他们期待已久的雨季。
这样的情况对于日军来说显然是极其不利的,原本歇斯底里的最后反扑,也逐渐被磅礴的大雨浇灭了嚣张的气焰。
已经被逼到绝路的牟田口廉也中将,也只能决定发动最后一次攻击了,绕开了防守火力最猛的正面主攻方向,打算从北面攻打英帕尔,尽管这里防守薄弱,但是自然环境复杂,日军就必须要从湿滑的泥泞小道摸索前行。
时间很快来到1944年6月10日,日军的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部分主力军,在印度丛林里和英印军第20师相遇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只不过已经忍受饥饿多时的日军,即便是有武士道精神,作为强力的支撑,但是在连绵的阴雨之中也已经无力回天了。
最终拼死抵抗,尽管奇迹般地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缘,但是也已经没有后续力量作为补充了,活生生倒在了英帕尔的门口。
更为可怕的事情来了,雨季的到来造成的潮湿环境,极其容易滋生病菌,当时的日本士兵,足足有3万多人染上了各种传染性疾病,比如疟疾,痢疾,霍乱,流感,还有伤寒。
战况的惨烈已经不值一提,在病痛的折磨之下,无数日本士兵的哀嚎声,活生生将绿色丛林变成了一座庞大的人间地狱。
那些活着的日本士兵,每天只能看着同伴在病痛的折磨下死去,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
牟田口廉也中将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只能无奈地撤退。
当时撤退的日军有多惨呢?
根据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日军,他们得不到食品和药品,伴随着遍地的哀嚎声,有人甚至在嘴里塞满了野草绝望的死去。
最终在1944年7月22日,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正式下达了停止对印作战的命令。
经过这一战以后,曾经不可一世的牟田口廉也中将,也在临死前签下谢罪书,即便如此,依旧没有放过他的日本,将其称之为鬼畜牟田口,也可谓是罪有应得了,毕竟当年他就是那个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罪魁祸首。
明白了日本进攻印度的全过程,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了:
为什么日本侵华有14年之久,但是日本打印度一次就怕了?
第一:时代背景不同。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1937年,日本进攻印度是1944年,两个时期的日本已经今非昔比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已经做好了全面充分的准备,但是日本进攻印度不过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而已,而且当时的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有英国的支持当然不一样。
第二;日本自身难保了。
从当时日本方面士兵口粮的急剧缩减就可以看出,日本本身的状况已经堪忧了,战争后期的那点口粮,就一个人正常呆着,什么都不干,都有点不够用,别说是前线作战的士兵了。关键是日本国内因为长期的对外侵略作战,国内缺乏有效劳动力,就连待在国内的老弱妇孺都已经吃不饱肚子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物资供应前线?
第三:盟军统一战线已经形成了。
1944年,面对德国日本意大利的不合理侵略行为,全世界正义国家组成联盟,也开始对战争恶魔开始了讨伐,当时日本虽然表面是在进攻印度,但其实面对的也是整个盟军阵营,出了实质性帮助印度的英国,美国也对当时的日本恨之入骨,也提供了一定的援助,印度作为中国的邻国,本身侵华战争的账都没有算完,还要对邻居印度动手,我们坚决也是不会答应的。
第四:牟田口廉也中将狂妄自大。
牟田口廉也中将作为罪魁祸首,他必须负主要责任,错误估计了战争形势,把无知当做勇猛,本身就不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反而表现出极度的狂妄,把原本速战速决的闪电战战线拉长,就注定是失败的结局。
第五:侵略战争本身就是非正义的。
邪不压正,这是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道理,当今能够建立世界和平的大格局,证明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是希望世界和平的,侵略只是一时的错误,要想人类世界能够万古长青,还是要抵制不合理的侵略战争。
第六:中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灭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如果当年的日本先是侵略印度,然后再发动侵华战争,那么结局就又不一样了,要不是当年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拼死抵抗日本侵略者,当年的印度能够那么从容的面对日本侵略者吗?要不是中国那忍辱负重的14年,当今的印度都不知道是谁说了算,如果真要算起来,印度是要感谢中国的。
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日本侵华花了14年的时间,是因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才让其横行霸道。
日军入侵印度只打了一次仗就放弃,如果从军事角度上说,真不是日军不能打,也不是印度不好惹。
因为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没有自己的军队,日军入侵印度是在跟英军交战。
那么是不是英军英勇善战,日军不是对手呢,也不是。
这场战役,日军伤亡5万多人,英军伤亡1.6万,表面上看日军伤亡是英军三倍,但当时日军弹尽粮绝、军中疫病蔓延。
也就是说伤亡的5万多人,很大一部分是被饿死、病死的。
那么日军是如何被打败的?
准确地说,日军是被自己打败的,是将领瞎指挥打败了自己。
导致日军惨败的那场战役叫“英帕尔战役”,战役是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时间是在1944年3月8日。
日本军发动英帕尔战役“乌”号作战的目的是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进而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把中印公路掐断,断绝中国军队的外援,争取自己在缅甸和中国战场的主动权。
中国跟英国是盟国,英国自然不会旁观;中印公路是中国的生命线,蒋介石也不会坐以待毙,所以为了保住中印公路这一条生命通道,中国军队也出兵参战了。
指挥这场战役的日本将领叫牟田口廉也,他是个非常狂妄、自负、独断专行,又喜欢冒险的家伙。
牟田口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手下都坚决反对。
反对的理由非常充分,因为要想实施这个计划,没有大路可走,只能渡过缅西北钦敦江,然后翻山越岭,从印缅交界的那加山脉过去。
这样一来,坦克和运输车辆不能通过,粮食和弹药不能及时补充;所以说这是一步险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但是牟田口是个身经百战的将领,卢沟桥事变就是他挑起的,当时此君就是大佐,1940年已经是中将。
日本军人从入伍到当大佐通常要经过20年以上时间,很多人大佐没有当多少年就该退役了。
所以日本军人能当少将已经非常难得,能当中将的更是少之又少,都不是泛泛之辈,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
因此说牟田口就是一头蠢猪,显然不符合事实。
虽然那么多部下反对,但牟田口依旧坚持,他的理由也很充分:
你们作为下级都想到的危险,我会没有想到?
行军路线不能通过车辆,我准备有水牛和羊来充当运输工具。
没有粮草,我们可以在路上边走边杀那些牛羊来充饥。
这些牛羊可以携带20天的粮食和弹药,我们走的是险路,出乎敌人意料,可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取得很好的效果,肯定能打赢。
一旦打赢了,那里的军火和粮食不都是我们的了?
牟田口说得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可以说理由还非常充足,世界军事史上的有名战例没有一例是按照套路出牌的。
邓艾如果不冒险,如何灭了西蜀;山本偷袭珍珠港,不也是冒险吗?说白了,打仗很多时候就是一场豪赌。
但是出动10万人去进行一场赌博,代价实在太高,应该把所有的意外都考虑在内,可是牟田口偏偏不去考虑。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牟田口的部下看出其在下一场险棋,纷纷表示反对。
但牟田口是缅甸的第15军司令官,驻缅日军3个师团都必须听他指挥,下级服从上级,反对也没有用。
于是第31师团的师团长佐藤信德只能无奈地预测:所有人都将有去无回,大部分人会饿死。
后来战役的进展,果然被佐藤信德言中。
首先牟田口进行的是一场奇袭,是打算出其不意的,就是说行动首先要保密。可是将近10万人的部队出发,如何能做到保密?
所以在日军出发不久,英军就得到情报,行动还是被泄密了。
英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随即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
这样一来,英军以逸待劳,严阵以待,日军能有好果子吃?
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随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主攻英帕尔,而第31师团负责正面突击。
日军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
与此同时,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马进攻的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关键时刻英军得到了美军的大力援助,美军45架运输机将英军15军主力和物资源源不断运到作战区域,对日军进行顽强抵抗,超出了日军的预期。
于是出发前师团长佐藤信德的预言开始慢慢实现,日军的粮食开始供不应求,口粮逐渐下降,一名日军每天只能吃到一两粮食,勉强能维持生命,连枪几乎都端不动了。
负责正面攻击的33师团,在经过激烈战斗,打到英帕尔英军的家门口,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再也走不动了,上前就是送死。
日军第31师团也不乐观,在科希马方向上的进攻也成了强弩之末,无法前进一步。
祸不单行,这时候雨季到来了。高温潮湿的环境让日军士兵中瘟疫盛行,而军中缺医少药,只能坐以待毙。
饥饿和疾病折磨着他们,不断有士兵倒下,沿途都是日军士兵的尸体。
1944年7月2日午夜,经东京大本营同意后,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正式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日军开始了大撤退。
与其说是撤退,还不如说是死亡行军,他们很多人被饥饿和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注定回不去了。
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胜败乃兵家常事,日军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得了恐英症或者恐印症,这不是日军的风格;日军之所以没有向印度发起进攻,主要是因为没有能力了。
日军当时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英帕尔结束三个月后,美军和日军进行了莱特湾海战,日本海军遭受重创,几乎丧失了远洋作战能力,日军即使国内有兵员也无法向外投送。
换句话说,日军已经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根本没有能力再发动进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