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陆小曼唯一心愿,死后能和徐志摩合葬,为何徐志摩儿子坚决拒绝?1965年,62岁陆小曼病逝。她想和丈夫徐志摩合葬,却被儿子徐积楷强硬拒绝。她的骨灰也无人认领,直到...
陆小曼唯一心愿,死后能和徐志摩合葬,为何徐志摩儿子坚决拒绝?
1965年,62岁陆小曼病逝。她想和丈夫徐志摩合葬,却被儿子徐积楷强硬拒绝。她的骨灰也无人认领,直到23年后,娘家侄儿为她在苏州建立纪念墓,她才得以入土为安。
陆小曼是近代女画家,也是民国赫赫有名的才女。
她被胡适评价为“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是徐志摩冒着被世人唾骂的风险,也要迎娶回来的女人。
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亡,年仅34岁。此时的陆小曼,也还只有29岁。
她长得很好看,无数才子向她伸出橄榄枝,胡适甚至写信给她,想要包揽她的衣食住行,只要她离开上海,前往北京。
但陆小曼拒绝了,她淡定地给胡适写信:“你养不起我,也无法养我。”
此后33年,她始终没有婚嫁。
去世时,62岁的陆小曼留下唯一的遗言,内容是想要和丈夫徐志摩合葬。
然而,这一看似很合理的要求,遭到了徐志摩长子徐积楷的强硬拒绝。
无论别人怎么劝说,47岁的徐积楷都咬死了牙,坚决不允许陆小曼葬入徐家祖坟。
为何徐积楷如此不近人情?
其实,这还真不能怪徐积楷不近人情。
如果你是他,你也会坚定拒绝,谁劝就把谁拉黑。
小阿欢的艰难成长之路
徐积楷,小名阿欢,出生于1918年,是徐志摩的长子,也是徐家的长孙。
他的母亲不是才女陆小曼,而是当时被徐志摩视为乡下土媳妇的发妻张幼仪。
但严格来算,张幼仪真不能被称之为乡下土媳妇。
她的家境非常优渥,几个哥哥都是当时的青年才俊,而她自己在15岁之前也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算得上新时代的女性。
只是,15岁那年,她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门当户对的才子徐志摩。
对包办婚姻,张幼仪和徐志摩完全是两个态度。
结婚前3年,这对夫妻相敬如宾,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第三年,张幼仪生下了长子阿欢,徐家父母也终于松了口,允许徐志摩前往美国留学。
为了自由,徐志摩拍拍屁股就走了,而张幼仪带着儿子在家侍奉公婆。
徐积楷的童年时光,基本上对父亲没有什么印象。
他一直跟着母亲、爷爷奶奶生活,2岁那年,在张幼仪二哥的强烈要求下,张幼仪前往欧洲和徐志摩团聚,小阿欢就彻底留在了家里,和爷爷奶奶生活。
此后,小阿欢的生命里,就很少出现父母的影子。
长大后的他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个弟弟,是母亲去寻找父亲,在国外怀上的。
但父亲却要逼着母亲离婚,最终,母亲前往德国的舅舅家生下了弟弟彼得,同时,被迫离婚的母亲,坚定前往德国学校求学。
1926年,3岁的彼得因病夭折,伤心欲绝的母亲回到上海,此时的阿欢,才再一次见到自己的母亲。
这一年,徐积楷8岁。
8岁的阿欢手足无措,他的童年时光没有父母,等好不容易见到母亲,却只能看见母亲伤心欲绝的模样。
好在,张幼仪没有忘记自己还有个儿子。
她带着8岁的阿欢前往北京念书,而此时的徐志摩,正在上海和陆小曼玩着轰轰烈烈的地下情。
之所以是地下情,是因为,此时的陆小曼,已经嫁了人,她的丈夫是陆军少将。
浪漫的陆小曼认为丈夫太死板,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便热烈投入诗人徐志摩的怀抱。
此后,小阿欢一直跟着母亲读书,期间听闻父亲又娶了新妻,爷爷奶奶也跟着过去一起住。
他抱紧了母亲,发誓以后要成为母亲的港湾。
但他没想到,一直没怎么见过面的父亲,婚后生活居然鸡飞狗跳,没多久,爷爷奶奶和新任后妈陆小曼的关系闹崩,直接来投奔母亲。
就这样,小阿欢再次和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住。
他很开心,幼小的孩子不懂那么多人情世故,他只知道,这些幼年就陪着自己的人,又回到了身边。
然而,好景不长。
1931年,奶奶身体不适,突然去世。
12岁阿欢哭成了泪人,然而,没过几个月,他再次突然听闻噩耗:父亲徐志摩居然因为飞机失事而亡。
他很害怕,可妈妈对他说,因为他是父亲的长子,所以,他必须要和叔叔们一起去接父亲回来。
12岁的他,捏紧拳头,按压下新头的害怕,在满目苍夷的坠机现场,一遍遍寻找父亲的尸骸。
一种莫名的悲凉涌上心头。
虽然整整12年的成长生涯,父亲都是缺席的,可从今日开始,他就彻底没了父亲。
长大后,徐积楷才知道,之所以是自己和叔叔们一起去为父亲收拾,是因为本该前往的后妈陆小曼,尖叫着赶走了邮差,拒绝认领尸体。
束手无策的邮差,这才找到了父亲的前妻,也就是母亲张幼仪。
张幼仪不敢让公公知道,因为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又刚刚送走了相伴多年的妻子,她害怕老人家的身体承受不住。
可作为前妻,她也不能贸然去为徐志摩收尸,不然,别人会对陆小曼指指点点。
无奈之下,她才决定把12岁的儿子推出来,以他的名义,去安葬徐志摩。
葬礼那天,一切按部就班,可陆小曼突然身穿白色丧服赶来,要见自己的丈夫最后一面。
因为和公婆闹得很僵,当年,婆婆去世,公公都没让陆小曼出席。
但这一次,他还是松了口。
毕竟,陆小曼是儿子最疼爱的女儿。
徐积楷站在旁边,维持现场的秩序,但没多久,陆小曼却在葬礼上闹了起来,强硬要求给徐志摩换衣服,换成西装下葬。
她哭着喊着:“他那么热爱西式的人,怎么能穿中式服装下葬?”
大家都不敢劝,因为她是徐志摩明媒正娶的妻子,是徐志摩宁可被世人唾骂也要娶回来的妻子。
可徐积楷心中止不住厌恶。
他想起来,自己是如何从废墟之中为父亲整理遗骸,母亲又是如何请人细致将父亲破碎的身躯缝合。
如果此时非要闹着换衣裳,那么干净遗容之下的破败身躯,会显露在所有宾客面前。
那么,母亲辛辛苦苦为父亲保留的最后尊严,将荡然无存。
可作为晚辈,他无法对陆小曼无礼。
他耐着性子,让人拦住陆小曼,然后派人去请母亲过来。
张幼仪没有出现,因为她若是出现,会让陆小曼觉得很尴尬。
但她还是安排人去带了话:“不许换,就说是我说的。”
在徐积楷的心中,爷爷徐申如一直看不上陆小曼,当年,她要嫁入徐家,爷爷就强烈反对,甚至还暗时母亲:“只要你反对,她就进不来徐家的门。”
张幼仪是善良的女人,虽然被辜负,被丈夫丢在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差点死在外面。
但她还是舍不得阻拦他的幸福。
因此,张幼仪的回答是:“我是自愿签字的。”
此后,徐申如认了张幼仪当女儿,这才松了口允许陆小曼进门。
而奶奶葬礼时,是爷爷和陆小曼闹得最僵的时候。
在灵堂,爷爷怒吼:“她若来,我便走!”
而父亲则和爷爷大吵了一架,然后头也不回离开。
张幼仪想要把徐志摩去世的消息瞒着老爷子,但陆小曼这一闹,什么都瞒不住了。
徐申如是白手起家的商人,是当地首富,他也是个观察力惊人的人。
当看着张幼仪忙来忙去,看着孙儿的消失,他就猜到儿子出了事。
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悲哀,还是难以承受。
自从办完了父亲的葬礼,爷爷的身体就越来越差。1944年,徐申如病逝于上海,2年后,阿欢和母亲一起,亲自把爷爷葬在了父亲身边。
徐积楷的长相,酷似父亲徐志摩,但在母亲的教育下,他成长成为专心事业、专心家庭的好男人。后来,他出国留学,妻子刚生下孩子,同样的选择,张幼仪站了出来对儿子说:“孩子我来养,但你一定要带着妻子一起走。”
这是张幼仪的善良。
当年的她,在结婚之前,还在学校就读,可结婚后,就开始操持家务,停下了前行的脚步。
而徐志摩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面临更多的诱惑,直接将她舍弃。
她不希望儿子和儿媳的婚姻,走向这样的境地,于是,她选择自己站出来,承担起抚养孙儿的职责,但一定要求儿媳同去。
与此同时,她还反复对儿媳说:“你一定要学习,一定要出去读书。”
在张幼仪的守护下,徐积楷的婚姻非常安稳。
与此同时,丧夫的陆小曼,却选择了和有妇之夫翁瑞午同居。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翁瑞午也是名人,有爱人,有孩子,可他却公然和陆小曼同住。
胡适写信给陆小曼,表示自己来供养她,目的也是为了切断她和翁瑞午的联系。
可陆小曼并不缺钱。
徐志摩去世后,虽然徐申如不见儿媳,却还是让人定期给她打去生活费,因为他觉得,儿子去世,那么供养儿媳,就是徐家的任务。
当听闻陆小曼和翁瑞午同居,徐申如差点气炸了,直接派人去写纸条:既然你已经和翁君同居,那么一切供养中断。
当然,老爷子也就放放狠话,在他去世后,张幼仪也接替了给陆小曼打钱的任务。
张幼仪说:“我是在替儿子供养她,名义上,她毕竟是阿欢的继母。”
因此,62岁的陆小曼,虽然再无婚配,晚年一直从事徐志摩作品的编撰工作,却和翁瑞午同居了30年。
这让忠于婚姻的阿欢,又如何能看得起她?
故事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为什么徐积楷坚定拒绝陆小曼和父亲合葬?
虽然男婚女嫁,你情我愿,但公然和有妇之夫同居,实在是人品有问题。
虽然,陆小曼一直强调,不许翁瑞午给自己名分,要他为原配妻子保留名分,可不要名分,难道就不是对婚姻的伤害吗?
徐家治家严谨,也就出了徐志摩这样一个情场浪子,若是把陆小曼也葬入徐家祖坟,那么,谁来承受列祖列宗的滔天怒火?
若是徐积楷欣赏陆小曼,理解陆小曼就算了,偏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陆小曼完全没做什么好事,他又如何为她出这个头?
虽然,徐申如一直给陆小曼寄钱,但这只是履行义务。
在很多公开场合,徐申如都表示,自己不愿意见到陆小曼。
虽然斯人已逝,可徐申如也葬在徐志摩的旁边,若是把陆小曼和父亲同葬,岂不是让爷爷天天生气?
陆小曼和徐积楷没什么感情,可爷爷徐申如可是一直养育他长大的人,他怎么舍得违背爷爷的心意?
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善良的张幼仪遇见了自己的爱情,是一名姓苏的医生。她想要嫁人,便去征求儿子的意见,徐积楷的回复是:
“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看着儿子的回信,张幼仪泪如雨下。
善良的人,就算一时失意,也终究能得到同等善良的回应。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陆小曼唯一心愿,死后能和徐志摩合葬,为何徐志摩儿子坚决拒绝?
导语: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逝世。陆小曼火化后的骨灰,一直无人认领。23年后,陆小曼远在台湾的娘家侄儿,才在苏州建立了一座陆小曼纪念墓。
陆小曼生前想和爱人徐志摩合葬的心愿,终是成了空,因为徐志摩的儿子徐积楷一直不同意!
那些遗失在民国风里的故事,是徐积楷心头永远的痛
徐积楷的小名叫阿欢,1918年出生,那是父母包办婚姻的第三个年头。小阿欢出生没多久,父亲徐志摩就留洋去了。2岁那年,母亲张幼仪也去国外和父亲团聚。小阿欢留在家里,和祖父祖母生活。
长大后,阿欢才知道,母亲去了国外,过上了不堪回首、让人泪目的留学生活。在母亲生下弟弟彼特的时候,父亲逼着母亲签了离婚协议后,就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去了。
母亲在德国独自抚养着弟弟彼特,幸亏有舅舅张君劢的帮助。可是,在彼特3岁的时候,却又意外夭折了。伤心欲绝的母亲在1926年回到了上海,阿欢又见到了消瘦的母亲。
之后,母亲带阿欢去北京念书。
此时的父亲早已回国,整日沉醉在与陆小曼的浪漫中,完全来不及眷顾家里的老父老母,和尚在成长中的阿欢。
1931年11月19日,父亲徐志摩坠机身亡。
13岁的徐积楷和家里的长辈,一起去飞机出事的地点接父亲回家。一遍狼藉的坠机现场,他们找到了徐志摩。
父亲的双手黑紫斑斑,指甲嵌满泥血,面形很惨。应该是飞机坠地的时候,父亲还活着,而且父亲还经历过激烈的求生的挣扎,以至面部有些扭曲。
虽然13年的成长岁月里,父亲几乎都在缺席。但是,阿欢知道,从此后父亲要永远地缺席了。
徐家一直不曾接纳陆小曼
在阿欢的记忆中,自己的祖父就从未曾接纳过陆小曼。
在父亲和陆小曼交往的时候,尽管他们相互爱的很深,祖父徐申如却一直反对。众所周知的原因,陆小曼当时是有夫之妇。
出生在封建社会的徐申如,对儿子惊世骇俗的感情非常反对,甚至不惜以断绝徐志摩的生活开支,来试图阻止他们在一起。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哪怕有万人阻挡,父亲和陆小曼也没有投降!
1931年4月初,徐志摩的母亲病危,徐申如将徐志摩召回。当时,徐志摩想让自己的妻子陆小曼回来侍奉婆婆,却遭到了徐申如激烈反对。祖父说:
"她若来,我即走!"
后来,祖母钱慕英在4月23日去世。
陆小曼一身孝服赶来奔丧,祖父徐申如知道后,派人在半路上阻拦了陆小曼,无论如何也不准她进入徐家的门。为此,父子俩在母亲的灵堂前反目。
再后来,父亲徐志摩罹难,60多岁的祖父徐申如老泪纵横,对陆小曼的怨恨更深了一层,徐家对陆小曼的痛恨更是无以言表。以至徐志摩的追悼会,徐申如都不肯让陆小曼参加。
1944年3月21日,祖父徐申如病逝于上海。两年后,阿欢和母亲一起把祖父葬在了父亲的身边。
陆小曼放任自我的后半生,更是让徐积楷无法接受。
陆小曼本来就是富贵人家的娇娇女,空有一身才华。在丈夫徐志摩离世之后,不再日日交际,也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为了生存,陆小曼和有妇之夫翁瑞午一直同居。翁瑞午不仅有爱人,还有几个孩子。这种剪不清理不清的混乱关系,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虽然徐家不待见陆小曼,但陆小曼是徐志摩名义上的妻子。在徐积楷看来,这种公然和有妇之夫同居,就是对父亲和徐家的一种伤害。
人人都有婚姻自由,陆小曼也有。既然陆小曼在后半生选择了跟别的男人, 那就可以说,她陆小曼已经不再是徐志摩的妻子好多年了!
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再回来和父亲葬在一起呢?
徐积楷的心里是怨恨陆小曼的
徐积楷长期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他的思想应该与祖父徐申如不同。他对陆小曼的怨恨也与祖父有区别。
也许,在长大的阿欢心里,对父亲与母亲的婚姻,对父亲与陆小曼的爱情早就释怀了。后来,徐积楷在书中慢慢地了解了父亲,知道父亲是个很热情,对朋友很真心的人。
尤其是父亲留在世间的作品,和父亲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力,都让徐积楷觉得自己的父亲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在美国,徐积锴和父亲的老友胡适、梁实秋等人常常有来往。
他目睹和父亲同辈的人,在新的社会制度下颐养天年,他多么希望自己才华横溢的父亲还活着呀!
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徐积锴忍不住说:
"我觉得,我父亲命太苦!”
在他看来,父亲追求自己的爱情没有错。但是,陆小曼挥金如土,害得父亲为了生计身兼数职,四处谋钱,长年累月在京沪两地疲惫地奔跑。
陆小曼作为妻子,不仅没有在生活上照顾好父亲,还让父亲为了满足她奢侈的生活而把命送断了。
毫无疑问,父亲娶回的陆小曼,不是个好妻子,不过是个败家子罢了。
三少说:
不能是站在徐家的角度,还是站在做儿子的角度,徐积锴都不愿意将父亲和陆小曼在一起合葬。
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