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同为唐朝最好的诗人,为什么杜甫潦倒困顿,李白却能一生游山玩水

    栏目: 知识 日期:2024-01-06 18:02:31 浏览量(来源:小姚

    [摘要]同为唐朝最好的诗人,为什么杜甫潦倒困顿,李白却能一生游山玩水?杜甫和李白都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与他们的个人性格、家庭背景...

    同为唐朝最好的诗人,为什么杜甫潦倒困顿,李白却能一生游山玩水?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与他们的个人性格、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首先,杜甫和李白的性格不同。杜甫是一个比较内向、沉闷的人,他更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有着深刻的关注和反思。而李白则是一个比较外向、豪放的人,他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追求自由和浪漫,对于自然和山水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杜甫和李白的家庭背景也不同。杜甫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文人,因此他在文学方面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培养。但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他在仕途上也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生活比较困顿。而李白则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他的家庭比较富裕,因此他有更多的机会去游历山水、结交朋友和享受生活。

    最后,杜甫和李白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不同。唐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杜甫对于这些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关注,他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些问题。而李白生活在唐朝盛世,社会比较稳定繁荣,他的诗歌更多地表现了自由、浪漫和豪放的情感。

    综上所述,杜甫和李白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不同,这与他们的个人性格、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但他们的诗歌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同为唐朝最好的诗人,为什么杜甫潦倒困顿,李白却能一生游山玩水?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如果是考试题,简直就是白送分一样。(秉烛读春秋)的答案就是:别看杜甫和李白都是大唐诗人,但服务的对象不同,李白是“文艺范”皇帝李隆基和舞蹈家杨玉环的御用诗人,而杜甫写的诗,则是底层老百姓的“代言人”。这样就造成了李白可以游山玩水,而杜甫吃饭都成问题,杜甫潦倒困顿也是合乎情理的。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从上面简单介绍可以看出,两个人写诗水平可谓相当,但风格迥异,杜甫写的都是现实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我觉得有点像现代的作家赵树理写实一样,也就是现实派。而李白写的是浪漫诗,歌功颂德,大气磅礴之类的诗。

    杜甫的诗多是反应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比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但写的诗不讨领导喜欢,自然仕途不顺,以至于小儿子被活活饿死。

    不讨文艺范的李隆基不喜欢很容易理解,他写的都是百姓凄苦生活,以及战争造成的伤害。哪个领导不喜欢歌功颂德,谁不愿意听好话呢。老百姓的苦,领导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不喜欢别人说出来罢了。

    反观李白就识时务,比杜甫聪明多了。百姓苦,难道李白不知道吗?他知道只是不写进诗集里罢了。

    李白是翰林院院士,没事时支应差事,他所谓的差事无非就是为李隆基和杨贵妃赏花时作诗助兴罢了,其它时间自由活动。

    自由时间多了,百无聊赖的李白酗酒成瘾。“文人无行”就是指的他,喝醉酒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喂酒和磨墨。

    李白喝的都是玉液琼浆,穿的都是锦衣华服。为什么呢?还不是逗皇帝开心赏赐的。

    李白有次和李隆基套近乎,说500年前是一家,只此一句话,李白得赏银百两,杜甫能行吗?没听说百姓给过老杜文银,最多给把小米罢了。

    凭着御用诗人的名头,别说李白游山玩水了,那时没有飞行器,如果有的话,李白上天都不是问题。

    杜甫太实在了,看不清形势,不巴结皇帝,难道皇帝上赶着找你吗?加之他写的詩让皇帝难堪,百姓苦说明领导无方,这么简单的道理,老杜难道不懂?

    杜甫别说游山玩水了,一日三餐问题解决了就烧高香了,杜甫也是杞人忧天,自己住不上高楼大厦,他有能力盖许多房子,大庇天下寒士吗?我倒觉得李白有这个能力。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和关注)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