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是怎样的,山东人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栏目: 知识 日期:2023-08-14 18:01:31 浏览量(来源:小苗

    [摘要]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是怎样的?闯关东的由来,明末清初,由于连年的战乱及明朝政府的腐败,广大百姓无法在自己常年生活的土地上耕作,造成了大量流民的产生,这些...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是怎样的?

    闯关东的由来,明末清初,由于连年的战乱及明朝政府的腐败,广大百姓无法在自己常年生活的土地上耕作,造成了大量流民的产生,这些流民迫于生计只能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外出求生,而关外相对人烟稀少,土地广袤肥沃,自然也就成了流民的向往之地。

    最后一次大规模闯关东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战乱和黄河流域的天灾,导致大批人口去东北地区谋生

    闯关东是历史的悲剧,书写着闯关东人的血与泪,但同时大量汉人的迁移,为关外地区也带去了更先进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汇与文化的融合。

    一、水路

    山东半岛与东北隔海相望,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自古以来胶东与辽东之间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频繁,胶东一带的农民“闯关东”大多是浮海北上。大部分都是从青岛、芝罘下船,到了大连营口上岸的。一部分河北人,从北宁路出关,大部分也是从天津乘船到营口大连的。他们已经到了关外,成家立业,可是,他们并未看见过天下第一关。”

    二、陆路

    从山东经陆路到辽东半岛,需环绕渤海经过山海关,再借道“辽西走廊”,绵延数千里抵达关东,鲁西、鲁南、鲁北的难民大多走此道。他们跋山涉水数风餐露宿,甚至一路乞讨,其艰难辛苦难以用言语形容。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是怎样的?

    近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路线主要分两种,一为旱路,一为水路。

    旱路:

    鲁西一带的山东人多凭借脚力走旱路,旱路叫做“傍海道”,顾名思义,它是一条顺着海边的大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抵达关东,因为这条道路上有一座临榆关,所以也叫做榆关道,1907年之前,它是一条尘土飞扬的沙土路。

    山东人去闯关东,多是在老家遭遇灾荒,家里没有土地,身上缺少盘缠,到关东是为了梦寐以求的容身之地,寻找“插根筷子就能发芽”的肥沃黑土,凭借着这份信念,路再遥远,他们也会带上一家老少踏上前程。

    年轻人多是靠步行,也有推着独轮木车或大车的,车上多半要承载老人或孩子,以及一些“破家值万贯”的必备家当。

    稍微有钱的一些人,不排除赶着畜力车前行,这种人家中,牲畜已是最昂贵的家当。

    除了主要路线傍海道,还有喜峰口和古北口两处关隘,有一些山东人会走这两条路线,同样可以进入赤峰、通辽地区,既可以继续向北抵达吉林黑龙江,也可以在现今的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停下脚步。

    到了清朝灭亡的那一年,津浦铁路和京奉铁路全部建成通车,加上原有的胶济铁路,山东人闯关东也多了一条铁路路线。

    铁路的通行,使得民国时期的山东人闯关东多了一条捷径,据铁路部门的统计,仅1927年,平均每天从青岛出发前往东北的农民有3000人左右。截至建国前,通过胶济铁路前往东北的人数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其中1935年的山东水灾,胶济铁路开通难民专列,运送了十三万多山东难民前往东北。

    水路:

    山东半岛的烟台地区与东北辽宁半岛的旅大地区隔海相望,如同现在的台岛与福建,至今口音区别不大,这也说明大连有多少山东半岛的移民。解放前辽宁半岛叫做海北,山东半岛叫做海南,多少山东人跨越了海峡,成为辽宁半岛上的“海南丢儿”。

    山东半岛和辽宁半岛的最近处,直线距离不过100多公里,海运很早就成为两地来往的主要手段。

    山东半岛的人们闯关东,大多采用海运方式,路线有多条。

    出发地有烟台、龙口、青岛、登州栾家口等多处港口,抵达的港口主要是大连、安(丹)东、营口等辽宁沿海港口。

    选择大连登陆的人,通常会继续顺着东清铁路继续向北行进。

    安东登陆的可以溯鸭绿江北上,营口登陆的可以溯辽河而上。

    不为人知的是,虽然晚清早已把乌苏里江以东划给了沙俄人,仍有千万的胶东人选择了更远的“闯崴子”的海上路线,崴子指的是海参崴,现在已经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闯崴子的人多为从事渔业和贸易业,也有很多人把海参崴当成了中转站,由此向西进入白山黑水。

    闯关东的过程其实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晚清、民国达到了最顶峰,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最近二三十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回流速度也很快,不管是闯关东还是回流,都是为了一碗饭吃,它见证了时代和历史的沉重变迁,见证了山东人的苦难和苦难中不屈不挠的意志。

    家族记忆:

    笔者老家即是山东半岛,有亲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去了大连,成了海南丢儿,在大连与同为老家出来的姨夫结婚后一直住在周水子机场北边的洼地里(中间下过乡待了多年),容身之处仅是两间自己搭的小偏厦,顶棚是油毡纸,刮台风的时候房顶上的砖头掉下来还砸伤了家人,冬天的时候则是四下透风,刻骨寒冷。

    好在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棚户区改造,老两口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泡崖小区,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海南丢的磨难生涯已成酸楚往事。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