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本书怎么样?谢邀!注意到此问题下面有了近50个(其中不乏不错的)答复了,那从前二天开始,就借用在得到上顾衡对《两个幸运的人》解读,来回应十...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本书怎么样?
谢邀!
注意到此问题下面有了近50个(其中不乏不错的)答复了,那从前二天开始,就借用在得到上顾衡对《两个幸运的人》解读,来回应十几个相关的问题。
在回应《如何评价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 https://www.toutiao.com/answer/7226170279473512719 )》的最后谈到,咱们中国也经历过纸质股票的时代。万科最早的股票就是一块钱一股,王石拎着个麻袋到处卖。后来刚有电子股票那会儿,你也要到股票交易大厅买卖股票。
证券交易的电子化的成熟,只有短短30年的历史。当一个人在家就可以通过电脑买卖股票之后,证券的交易速度和交易频次就极大地提高了。
这儿接着谈。
电脑普及之后,围绕着资产的证券化,金融行业又搞出了很多创新。比如翠花开个蛋糕店,她做一块蛋糕需要6个小时,做好了放在那儿有可能一天都卖不掉。可是她的蛋糕店被证券化之后,可以把她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收益拿到证券市场去做贴现交易,每天转手有可能是十次、二十次。也就是说,翠花的蛋糕店,流动性反而比她做的一块蛋糕还要高。
资产端的高流动性,就导致了钱的涌入。最近几十年,不光是美国,我们在别的国家也同样可以看到,资产泡沫与实体经济通缩并存的现象。
不过奇怪的是,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反而降低了证券交易的离散度。不计其数的小散户清空了自己的股票账户,把钱交给基金公司去打理。今天对冲了,明天量子了,热闹得不行。律师打输了官司照样有律师费拿。基金经理甚至比律师更幸福,他把你的钱炒亏了,不仅有佣金拿,还能得到你的膜拜。
证券电子化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投资的过度。就算大柱子讨厌股票,碰都不想碰,他的养老金也还是被美国政府拿去炒股票。多印出2万亿美元,有2.2万亿去了股票市场,实体经济反而少了2000亿美元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汉堡包没涨价,又有什么奇怪的?
话说回来,时隔这么多年,弗里德曼仍然能成为一个话题。弗里德曼的影响力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呢?
上面我们介绍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他的这个理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每年政府多印多少钱,与近十年GDP增长的平均值差不多保持同步就行了。这一讲,我们再回到弗里德曼本人。
2006年,弗里德曼去世,当时刚刚卸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悼词是这么写的:“在几代人的时间里,只有极少数的人以其足够的创造性理念,实质性地改变了文明的方向,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是这极少数人之一。”
我认为,这并非过誉之辞,而是实至名归。
为什么弗里德曼能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的影响力是怎么一步步获得呢?这一讲,我们来具体说说这个问题。
弗里德曼在学界的影响
我们首先来看弗里德曼在经济学界的影响。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各国政府喜欢凯恩斯自不待言。而在学界,哈耶克和他大战三回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时除了奥地利学派,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打心眼里赞同和信奉凯恩斯的主张。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凯恩斯在西方如日中天。凯恩斯的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呢?我就举一个例子:1965年,凯恩斯去世19年以后,还能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原因就是当时的林登·约翰逊总统要建设“伟大社会”,要与贫穷宣战。
怎么个与贫穷宣战呢?约翰逊总统说,一家人一年得花1000美元才能不饿肚子。那么,家庭年收入不到3000美元的,国家就得救济,就得发食品券。另外,光吃饱饭不行,生病没钱看医生也不行。美国至今还在实施的医疗补贴制度,Medicare和Medicaid,也是这个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约翰逊总统搞的这一整个伟大社会运动,背后的教父就是凯恩斯。老百姓不是消费不足吗?那我政府来花钱。
对于约翰逊搞的这一套,弗里德曼是坚决反对的。他出版《消费函数理论》,用数据说明凯恩斯所说的过度储蓄并不是事实。他又出版《美国货币史》,力证大萧条恰恰是美国政府惹的祸。
这两本书对于经济学同行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9年,美国经济协会对成员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8%反对租金管制,97%反对关税,95%支持浮动汇率,90%反对最低工资法。
这就说明,14年间,学界的看法已经发生了不说180度、起码也是178度的大转弯。这个大转弯,就要归功于弗里德曼。
将在回复《为何“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中接着谈,再简谈一下#特斯拉跌跌不休#:
这两天#特斯拉跌跌不休#,好些网友@我(可能是因为特斯拉是我唯一推荐过的个股),那我就一并简单地回应一下。
首先要说的是,目前股价的下跌,可以说是马斯克的“刻意为之”,他前两天明说了,相对于低产量和高利润率,争取增加销量和扩大车队规模是此时的正确选择!很显然,马斯克清楚地知道,降价销售,将大幅降低利润而引致股价下跌,太正常不过了。
这目的是什么也很明显,特斯拉车最终将完善自动驾驶技术,而这需要卖出更多的汽车来取得足够的大数据。
至于目前损失些利润,股价下跌、哪怕暴跌,由于特斯拉雄厚财力,完全抵抗得住(反倒是其他一些电动车,将会很惨)……
特斯拉显然是互联网思维,winner"s take all,一旦尘埃落定,特斯拉股价会像当年的苹果一样……点到为止吧……
最后,再顺便打个小广告,全球发行的《看懂財經新聞:賺錢門道》上架、《财经金融科普漫画书系(套装共4册)》出齐,以及我策划、和粮食问题专家冰清合著的《大国粮食》新鲜出炉,谢谢关注!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本书怎么样?
凯恩斯与哈耶克的恩怨其实也是二十世纪最为著名的一段经济学家的论证,关乎到了二十世纪后半页的世界经济的走向。而且他们争论的问题,对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有很多意义值得我们深思。所以这本书值得我们强烈推荐。
先说一下经济学家凯恩斯吧。这是二十世纪经济学上的一位牛逼大佬,天才人物。你看他的经历,出生在英国的世家子弟,十四岁就进入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剑桥国王学院毕业,本科是数学,硕士的时候竟然拿了个文学硕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加入了应该财政部。参加过巴黎和会。可以说,凯恩斯见证了这个世界最好的一面,就是一战前,他也见识了这个世界最坏的一年,那就是一战二战和经济大萧条。从他的经历出发,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觉得这世界上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你看看,本来过的好好的,谁知道就战争爆发了,本来经济也挺稳定,突然就爆发了经济危机。所以他总结的深刻经验是,经济这种东西,不能让他自由放任,一定要有人监管,有政府管控才能管理好。所以,战后,罗斯福遵循的就是凯恩斯的经济革命。
但是哈耶克是另外不同的经历。哈耶克跟他的老师米塞斯一样,也是牛逼的经济学家。哈耶克来自于奥地利,他是一个流亡者。二战中,奥地利被希特勒占领瓜分,哈耶克是流亡到英国来的,他的英文也不是很好,经过了好友的举荐,才勉强在英国有了一份教职。但是身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首席,哈耶克当然不甘心默默无闻的教书,他想宣扬自己的经济理念,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靶子。于是就找到了凯恩斯。在二战后,凯恩斯是最大牌的经济学家,在政府任职,各个国家轮流讲课,那是风光无限。哈耶克就盯上了他, 专门从他的著作中挑刺。刚开始凯恩斯根本不当回事,你一个毛头小子,默默无名,凭什么跟我辩论。但是哈耶克毫不气馁,几次挑起论战,搞得凯恩斯气不打一处来。但是真正轮站起来,其实也没多精彩。你想啊,哈耶克连英文都说不清楚,他跟凯恩斯这种人怎么论辩。所以几轮下来,哈耶克也没赢得什么光彩。
熟悉哈耶克的理念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来自沦陷的奥地利的流亡者,他对国家控制人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好感。在他看来,经济发展,政府啥也不用管,只制定好政策,服务好人民就可以了,经济就该自由放任,让他们根据市场自己的法则来行事。如果有政府插手经济的发展,那就可能越管越多,最终插手一切事物,把国家变成独裁国家,就如同希特勒统治一样。
哈耶克与凯恩斯论战,从哪方面看都不占上风。但是哈耶克很聪明,他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身份,他的目的达到了,那就是通过这次论战在英国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声望,让大家都了解了自己的存在。所以,哈耶克牛逼之处就在这里,他偃旗息鼓之后,接着写自己的著作,然后通过《通往奴役之路》这本小册子,继续宣传自己的经济思想。这本书是哈耶克的畅销书,让他们在全世界闻名。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凯恩斯革命虽然在罗斯福新政中胜出,但是哈耶克在几十年后,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上台执政后扳回了一局。这就是《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下书,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