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古代君王“立子杀母”,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何依据(汉朝杀母立子)

    栏目: 知识 日期:2023-05-04 12:00:38 浏览量(来源:小李

    [摘要]古代君王“立子杀母”,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何依据?好的,主妇回答!儿子被立为储君之后,母亲就要去死,想想就觉得残忍!可是,这种制度却实行了好几个王朝,也有几位美貌...

    古代君王“立子杀母”,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何依据?

    好的,主妇回答!

    儿子被立为储君之后,母亲就要去死,想想就觉得残忍!

    可是,这种制度却实行了好几个王朝,也有几位美貌的女子为此丧生——晚清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就差点因宝贝儿子被杀!




    一,汉武帝立子杀母

    汉武帝雄才大略,晚年却疑心病很重。在佞臣江充制造的巫蛊事件中,他逼得太子刘据最后自杀身亡。

    汉武帝虽有六个儿子,但戾太子死后,因此为嗣君问题伤透了脑筋。最后他只能把眼光锁定在晚年所得的非常像自己的幼子刘弗陵身上。

    当时刘弗陵只有七岁,尚在冲龄;其生母钩弋夫人才二十六岁,正值青春年少。而汉武帝六十九岁,已是风烛残年。

    汉武帝自知时日不多,决定赐死钩戈夫人,防止其携子自重,成为吕后第二。

    这个念头一旦在汉武帝的脑海中萌发出来,就令人不寒而栗,他本人也痛苦万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汉武十六岁继位,因上有威望颇重之太皇太后窦太后掣肘,处处志不得申。自己早年深受女主垂帘之害,因此深恶痛绝之,更不愿己之子孙蹈己之覆辙。

    否则的话,他怎忍将平素最最钟爱的妃子赐死?

    于是汉武帝横下心来立了遗嘱:立太子刘弗陵(昭帝),杀其生母钩弋夫人!

    当时有人提出疑问,认为汉武帝过于残忍。武帝解释说:古往今来,国家所以变乱,往往是由于主少母壮。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制约,你们没有听说过吕后事件吗?

    《资治通鉴》记载了武帝的一段解释:“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

    可怜的钩弋夫人,只是因为被汉武帝宠爱,又生了一个“好儿子”,花儿一般的年龄就此陨落!

    汉武帝立子杀母,成为后世之滥觞。


    二,北魏拓跋家族“子贵母死”

    如果说武帝杀掉钩弋夫人只是偶然现象,那么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就比较普遍了,布代皇帝普遍沿用了这个制度。

    究其原因,跟北魏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关。

    北魏时期,由君位传承引发的动乱十分频繁,贺兰、独孤、慕容等部落与拓跋部既为联盟,又世代为婚,成为君位传承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当时北魏尚未确立一套父子传承的嫡庶长幼之序,储君的策立和登基往往有赖于母后和母族的强大,可谓“母强子立”。

    换句话说,谁的母族强大,谁就有可能被立为太子。这种状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母族干涉朝政,祸乱朝纲。

    另外,当时鲜卑人的血管里还携带着“先母而后父”的基因,(后来安禄山也是这样对唐玄宗说)。北魏要成为专制帝国,实现“父子家天下”,就必须要对根深蒂固的“母权制”进行血腥变革。

    所以,道武帝的宠妃刘贵人生太子拓跋嗣后,立刻被道武帝赐死。

    拓跋珪通过赐死刘氏,使儿子拓跋嗣摆脱母权干扰,成为独裁皇帝,是形成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根本原因。

    然而,一向孝顺的拓跋嗣听说自己的母亲被杀,日夜痛哭不止,竟然放弃太子之位,偷偷出逃了。


    拓跋嗣失踪,拓跋珪又看好另一个儿子拓跋绍。说起来很可笑,儿子拓跋绍的母亲,竟然是拓跋珪的亲姨母!

    拓跋珪年轻的时候见到这个姨母,就被她的美丽打动。可他的母亲贺氏觉得自己的妹妹长得过于美丽,而且又已经有了丈夫,让儿子娶回来恐怕不是个好兆头,就阻止了拓跋珪。

    但拓跋珪并不在乎这些,他暗地里杀死了姨母的丈夫,还是把她娶了回来,并生下儿子拓跋绍。

    拓跋珪一向很宠爱姨母贺夫人,但此时为了立太子又必须把她杀死,他觉得实在有些下不了手。想了想,他只好先把她关起来,准备给自己一段时间来作决定。

    被囚禁起来的贺夫人不甘心坐着等死,就托人带信给儿子拓跋绍,让他来救自己。公元409年的十月,十六岁的拓跋绍带着人连夜翻墙进宫,冲进拓跋珪居住的天安殿。拓跋珪从梦中醒来,还没有来得及找到武器,就已经被杀死。

    这时,拓跋珪只有三十九岁,可怜他竟死于亲生儿子之手,而且成为“子贵母死”制度的间接受害者。

    随后,他的同母弟弟拓跋烈帮助拓跋嗣登上帝位,并且赐死了贺氏母子,追谥拓跋珪为太祖道武皇帝。

    从此以后,这种子贵母死的制度仍被一些北魏所沿用,就算不存在母族势力干政的可能,也必须杀死小皇帝的生母!


    在这种“子贵母死”的阴影下,到了元恪(北魏孝文帝将“拓跋”改为“元”姓)当皇帝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后宫妃嫔们都焚香祷告,祈求生下个公主,而不是儿子。

    更有甚者,很多妃嫔采取了更干脆的方式——发现自己怀孕后,直接自行堕胎!

    想想很是感到可笑:自古以来,后宫妃嫔无不争先恐后侍寝,并祈求自己怀孕。然而,对于北魏的妃嫔来说,生下儿子就意味着她们有可能去死,所以在侍寝时,都想方设法避免自己怀上孕。

    “椒掖之中,以国旧制,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魏书·皇后传》

    这种习俗,带来的效果又怎么样呢?

    其实并不能防止太后临朝,因为皇帝的生母虽然死了,但还有其他皇太后和先皇帝的妃子可以控制政权。

    比如著名的文明冯太后,她就用这种方法把献文帝和孝文帝先后控制在自己手中,皇帝也只能听她的指挥。

    胡太后很有手段,她居然能使宣武帝在去世之前立七岁的元翊为太子时,废了这个传统(有人说是因为宣武帝信佛,不忍杀生而废的。)。元翊继位后,胡太后便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并与其小叔子元怿等人淫乱宫帏,最终竟鸩杀了亲生儿子孝明帝。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还真的被汉武帝说中了!

    这项制度,一直到了宣武帝拓跋恪的时候才被废除。

    从冯太后的例子可以看出,北魏时期,道武帝“子贵母死”虽然残忍,但也有他无可奈何而为之的一面,亦有一定的合理性,故北魏将“立子杀母”进行了制度化。


    后记

    到了清朝,咸丰皇帝也差一点行立子杀母之事。

    咸丰六年,宠妃那拉氏生了个儿子载淳,是咸丰帝独苗,当立为太子。当时大臣肃顺等人担心那拉氏一旦成为太后就会恃势专权,劝咸丰效法汉武故事,杀掉那拉氏以绝后患。

    咸丰帝向来优柔寡断,舍不得对爱妃下手,就一直犹豫未决。到了临终时,他还是没有忍心杀那拉氏,只是给了皇钮钴禄氏留下一道密诏。

    密诏中写道:若那拉氏真有越轨行为,即可立即赐死,以绝后患。

    咸丰自己都不能绝此后患,却把难题留给了慈安太后,她哪里是西宫的对手呢?

    所以咸丰皇帝的一时心软,造成了晚清的中国祸乱丛生。

    “主少母壮,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又一次被汉武帝不幸而言中。

    个认为,“立子杀母”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残酷的制度,一个又一个年轻母亲的生命就此被葬送了。但是,特殊情况下,也适应了封建王朝对专制的需要。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文中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君王“立子杀母”,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何依据?

    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在王位继承过程中,母以子贵固然多有,立子杀母的现象也曾存在过,主要流行于北魏建国初期,其实此种作法滥觞于西汉之武帝。

    在古代,这是一种十分残忍的传位方式,就是在确认太子人选的时候,就将其生母杀死以绝后患,而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子贵母死”。这一制度的创始人是汉武帝,可是,真正将之形成制度并传至后代的,却是拓跋氏。汉武帝的“子贵杀母”只出现了一次,但是,拓跋氏的整个北魏却将其一直延续了下去。在《魏书·皇后传》一书里,就有关于“子贵杀母”的案例。

    宣穆皇后刘氏,因生下了明元皇帝,依据法制被赐死;明元皇后杜氏,因生下了太武皇帝被赐死;太武皇后贺氏,因生下景穆皇帝被赐死;景穆皇后郁久闾氏因生下文成皇帝被赐死;文成皇后李氏,因生下献文皇帝被赐死;献文皇后李氏,因生下孝文皇帝被赐死;孝文皇后高氏,因生下宣武皇帝被赐死。

    有感于母祖强大的威胁,拓跋珪效仿汉武帝“杀母立子”的故事,赐死被立为太子的拓跋嗣生母刘氏,并将之制度化,立子必杀其生母。直到一代妖后胡充华的出现,魏宣武帝才废除了“杀母立子”的传统。

    但胡太后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她祸乱朝纲,天怒人怨,小皇帝密诏军阀尔朱荣进京勤王被胡太后发现,胡太后竟然毒死了小皇帝!尔朱荣以调查小皇帝死因继续向洛阳进发,最后攻进洛阳,杀了胡太后,炮制了河阴惨案,北魏不久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随后被北周、北齐取代。

    汉武帝说过:“这不是一般你们这些愚人所能懂得的。从古到今,国家起内乱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年幼而生母年轻。女主独断专行、放肆骄横、唯我独尊,甚止能秽乱宫闱,而没有人能阻止她。你们没听说过吕后的事吗?”

    汉武帝杀母存子后,留下了年幼的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由四的辅政大臣:霍光、金日蝉、上官桀、桑弘羊;虽说四大辅臣后来争权,但汉昭帝的确没有后权掣肘后更加方便许多,最终汉朝的国力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巅峰。

    我们再看看北魏的皇帝们。自从“杀母立子”制度化以来,北魏一共经历了七任皇帝,从拓跋嗣到元恪,几乎每一任皇帝都还干的不错。拓跋嗣继承拓跋珪的遗志,继续统一华北之路,最终由儿子拓跋焘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从拓跋濬开始,北魏进入文治时期,同时尊佛,到元宏时期开始全面推行汉化,最终在元恪时期国力达到极盛。

    而在元恪废除了“杀母立子”这一制度后,现实立马给了北魏当头一棒,在妖后胡充华的霍霍下,北魏急速下滑,最终分裂为东西魏。

    北魏之后没有朝代再确立如此制度,但是到清末,相传咸丰驾崩前曾经给慈安留下遗诏,如果慈禧有越轨行为,即刻赐死,无论是同治皇帝,还是慈安太后,都不是慈禧的对手,中国封建历史最后几十年的大权就落入慈禧手中。

    立子杀母的制度只是某些帝王的一厢情愿,并不是历史的主流。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