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终古的故事(关于远古的故事),关于《终古的故事(关于远古的故事)》的内容介绍。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是哪个神话故事?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如下:指的是精卫填海。“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终古的故事(关于远古的故事),关于《终古的故事(关于远古的故事)》的内容介绍。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是哪个神话故事?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如下:指的是精卫填海。“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指的是精卫将用自己短短的一寸身子,永不停止地衔木填海,直到...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是哪个神话故事?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如下:
指的是精卫填海。“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指的是精卫将用自己短短的一寸身子,永不停止地衔木填海,直到把大海填平。
相传炎帝的女儿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小鸟,名叫精卫,日日衔着木石去填东海,下定决心不把东海填平,绝不停止。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精卫填海的特点: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人们把“精卫填海”神话归于不同的神话类型。
显然“精卫填海”神话属于典型的变形神话,且属于变形神话中的“死后托生”神话,即将灵魂托付给现实存在的一种物质。不仅如此‘精卫填海”还属于复仇神话,女娃生前与大海无冤无仇,但是却不慎溺水身亡,如此与大海结下仇恨,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
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出自哪个典故?
”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是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
【原文】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②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③,出其图法④,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
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⑤,爰近姑与息⑥,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⑦,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
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⑧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⑨,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⑩,故臣日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
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异于禽兽麇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辚、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
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
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注释】
①先识:即预言。本篇主要说明贤者有先见之明,当其忠言不被采纳、预见国家灭亡时都纷纷离去,以此论证君王“善听”、善用人才的重要。②“人”疑应为“户”。③“终古”之后应当补“见桀惑乱”。太史令:掌典册、祭祀、天文历法的官。终古:传说夏桀的太史令。④图法:图书、法典一类的书籍。
⑤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因不满纣王暴政,上谏遭拒后披散头发佯装疯狂。⑥姑:女子。息:男宠。⑦杀三不辜:纣的叔父比干谏纣,纣剖其心;纣砍一寒冬涉水者的脚,看他为什么不怕冷;纣剖一孕妇的腹,看其胞胎。⑧比:近来。⑨多以不当:应为“多不当”。
⑩应为“是不知所以存所以亡也”。“所”下当有“以”。切:磨。倚:近。切倚:互相偎依。此处应补“威公问其故。对”。薨(hōnɡ):诸侯的死。肂(sì):假葬,把棺暂埋地中,待以后安葬。饕餮(tāo tiè):贪食的恶兽。钟鼎器皿多琢其形为装饰。报更:报偿,报应。“仕”字疑衍,当去掉。中山五次割地给赵国求和,而公元前296年仍被赵国所灭。应为“悉起军而距燕乎济上”。距:通“拒”。
【译文】
凡当国家将灭亡时,有才华的人一定率先离去,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土地靠城池的围护,城池靠百姓的守卫,百姓跟从贤能的人。所以贤明的君主拥有贤人的帮助,就能得到百姓支持,得到百姓拥护就可以得到城池,得到城池也就拥有土地。要取得土地,哪里必须亲自到那个地方、逐户劝说人民呢?只要抓住要领就可以了。夏朝太史令终古见桀迷惑昏乱,于是拿出自己的书籍抱着哭泣。夏桀执迷不悟,越来越暴虐昏乱,太史令终古就逃亡到商去了。
汤喜悦地告诉诸侯说:“夏王无道,虐待百姓,使其父兄走投无路,侮辱他的功臣,轻视那些贤良的人,放弃德义,听信谗言,广大百姓都抱怨他,执管法典的大臣自愿来归顺商。”殷内史向挚看见纣王愈来愈淫乱糊涂,于是用车载上他的书籍,逃亡到周去。
周武王非常高兴,以此告诉诸侯说:“商王十分淫乱,耽于酒乐,疏远箕子,亲近女铯与男宠,让妲己参政,赏罚没有原则,不遵用法规,杀死三位无辜的人,百姓非常不服从他,执管法典的大臣逃亡到周。”晋太史屠黍看到晋国大乱,看到晋公骄横而无德无义,就带着他的书籍归顺周朝。周威王接见他并问他:“天下的诸侯国哪一国先灭亡?”屠黍回答说:“晋国先灭亡。”
威公问他原因。屠黍回答说:“臣最近在晋国时,不敢照直说。于是向晋公显示天上出现妖象和日、月、星、宿运行不当,以此来启发他,晋公却说:‘那又怎么样?’我又启示他有许多人事不合理,百姓都郁积怨恨。他却又说:‘这对我又有何伤害呢?’我又启示他邻国不服,贤良的人不肯顺从,他又说:‘这怎么能伤害我呢?’像这样,是不懂得国家存亡的原因,所以我说晋先灭亡。”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了。
威公又接见屠黍问道:“哪国接着灭亡?”屠黍回答说:“中山国接着灭亡。”威公问他原因。屠黍回答说:“上天生下人并使他们之间有所区别。有区别是人的法度,以此来区别走兽飞禽,君主和臣下上下之间的等级就用这样的方法来确定。中山国的风俗习惯就有所不同,他们把白天当成是晚上,日夜不停,男女之间,偎依在一起,经常得不到休息。他们这些人把淫乐当做是快乐,还喜欢唱着悲伤哀怨的歌曲。
他们的国君对这种情况不加以制止反对。这就是国家灭亡的风气。所以我说中山国很快就跟着要灭亡了。”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就灭亡了。于是,威公又接见屠黍,问他:“又到哪个国家要跟着灭亡了呢?”屠黍不说话。威公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他。屠黍无可奈何地说:“你的王朝将要灭亡。”威公这时才害怕了,他到处求访国家里面年长德高望重的人。
寻访到义莳、田邑等人,对这些人以礼相待。然后又寻访到史辚、赵骈,给他们担当进谏大臣的官职。同时,还取消了三十九条苛刻的法令。威公把做的这些事告诉了屠黍。屠黍回答说:“周朝可能要到你逝世之后才会亡国。”威公问这其中的原因。屠黍说:“我曾经听说过,一个国家的振兴是由于上天赐予它贤能的人和勇于直谏的人;国家的灭亡是由于上天降给了它扰乱朝纲的贼子和会阿谀奉承的人。”
威公过世之后,棺材停放了九个月都不能够下葬,周王朝被分裂成两个部分。所以有道行的人说过的话,是不能不重视的。周鼎上面刻有饕餮的图案,有头但是没有身体,这种东西吃掉一个人,还来不及把人吞下去,自己的身子就会融掉。这说明在现世会立刻遭到报应。做坏事也就是这个下场。白圭来到中山国这个地方,中山国的国君意图挽留他在国内,白圭坚决地辞去,坐车离开了中山国。
他又来到了齐国,而齐王意图留下他,他还是拒绝,而离开了齐国。人们问他为什么推辞时,白圭回答说:“这是两个将要灭亡的国家。我从老师那里学到过‘五尽’的说法。什么称为‘五尽’呢?就是言行出尔反尔,使信用无存;对好人不加赞誉,因此没有荣耀的名声,使名誉无存;不会关爱别人,人与人之间不是相亲相爱,使亲情荡然无存;
旅行在外的人吃光了粮食,在家的人又没有饭吃,这就是财物无存;不能懂得使用别人,自己又没有发挥好的作用,这就是功能无用。一个国家存在这五样的情况,就一定会灭亡,不可以侥幸逃过。中山国、齐国都存在这五种情况。”如果令中山国和齐国听到这关于五尽的说法来进行改革的话,就必然不会亡国了。
他们的灾祸就在于没有听到忠言,即使让他们听到了,但他们又不去相信。可见,君王的主要任务是要擅长听取忠言。中山国曾五次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赵国,齐王曾带领全国的将士在济水抵抗燕国的进攻,可是两国都没有好结果。这是因为他们摒弃了用来生存的条件,却顺延这灭亡的路走下去。
【作者简介】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作品《吕氏春秋察今》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魏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
【赏析】
先识
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於城,城从於民,民从於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 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
【作品成就】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它认为,这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谨听》):“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执一》)
谁能给我说说夏桀、商纣的故事
夏桀是夏王朝的末代君主。他文才出众,武艺超群;赤手空拳可以格杀虎豹,能把铁钩象拉面条一样随意弯曲拉直,如此文韬武略的男人应该有能力成为一个英明的君王。遗憾的是:夏桀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暴虐、享乐和瞎折腾上。他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夸张的皇宫,用黄金铸成的柱子就有九个。皇宫之内,肉堆积得跟山一样,在一个足有五方公里的巨大池塘里盛满美酒,象风吹过的湖水一样波浪起伏。夏桀多次在酒池里划船,船上载着花朵一样的美女……夏桀最热心的工作就是举行盛大宴会,每次宴会都不少于三千人,这在当时那个幅员不不辽阔的国度里可不是一个惊人的数目。三千人走到酒池边,象牛群饮水一样一齐从岸上伸下脖子,在震耳欲聋的助兴鼓声中放开喉咙狂饮。姒履癸最宠爱的妻子施妹喜有一个很奢华的爱好:喜欢听绸缎撕裂时发出的声音。夏桀因为爱这个女人,就象不顾死活地满足她的“爱好”,命宫女在她身旁日夜不停地撕绸缎。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辛勤劳作的成果就这样加速度地被撕毁了。夏桀在任时的最大杰作是发明一种名为“炮烙”的酷刑,在铜柱上涂抹膏油,下面燃烧炭火,教犯人赤足在铜柱上走过。那是不可能不滑下去的,滑下去恰恰跌到炭火上烧死。当别人在这种酷刑中挣扎悲号时,姒履癸沉浸在巨大的快乐之中。有一天,姒履癸一面欣赏犯人的惨叫,一面问忠诚且英明的大臣关龙逢是不是快乐,关龙逢说:“这种作法,好象足履薄冰,危在目前。”一心想听好话的姒履癸大光其火:“你只知道别人危在目前,却不知道自己危在目前!”下令把关龙逢推上烧得通红的铜柱,并眼睁睁地看着他掉进燃烧的炭火,在凄惨的悲号声中慢慢化成灰烬。有莘部落酋长伊尹提醒他再这样下去有亡国的危险,姒履癸继续大大地不以为然,他说:“你别妖言惑众,人民有君主,犹如天空有太阳,太阳亡,我才亡。”姒履癸是不可能和太阳相比的,他说这句话的明年,商部落酋长商汤率军进攻夏王国的首都安邑(山西夏县),在鸣条(山西夏县鸣条冈)把力量占绝对优势的夏军击溃,夏桀成了俘虏,被放逐到蛮荒的南巢(安徽巢县,当时那里还示开发)养猪。夏王朝的寿命到头了,那天的太阳不但没有落下来,相反更加灿烂。
商部落的末代君主殷纣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和夏桀一样文武全才。人们对他的了解比夏桀要充分,因为以他为主人公的通俗演义型小说《封神榜》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成为民间戏文里房屋的主题。他天生神力,如果生在今天的西班牙,一定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斗牛高手,能囊括所有斗牛项目的寇军;因为他能把九条牛倒拉着走。他的双手还能托住大厦的横梁……要命的是:他没有把他的聪明才智用在治国安帮和济世安民上,而是用在拒绝规劝和掩饰错误上。他这方面做得很成功,到了他执政的后期即使他一丝不挂地出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臣僚也会大声歌颂他英明伟大,就象安徒生童话里的那位穿“新衣”的皇帝一样。他在任时大兴土木,宫廷建筑一日不停且花样翻新,仅只“瑶宫”“瑶台”就兴建了七年。后宫中的肉象山林一样堆着,酒也是盛在庞大的池子里——这点和夏王朝的末代君主夏桀很相似。每次宴会,参宴的臣僚常常七天七夜大吃大喝,一连几天沉醉不醒,以致大家经常忘掉今天是什么日子。殷纣和夏桀一样贪淫好铯,他宠爱的苏妲己拒说比姬妹喜还要美丽一百倍,民间传说她最后被九十高龄而又铁石心肠的周兵团总司令姜子牙绑赴刑场处斩时,刽子手无不失魂落魄,骨软筋酥,姜子牙只好亲自行刑,在遇到同样的困难之后只好下令把苏妲己那美艳绝伦的面容用布蒙起来。绝铯美女因为从小就受宠的缘故,心灵往往不太美丽,苏妲己就是一个有虐待狂的美人。她怂恿爱她的丈夫把冬天赤脚过河的夫妇的脚骨敲碎,研究他们为何不怕冷;还下令剖开孕妇的肚子,看胎儿是什么模样,丝毫也不在乎丈夫的江山会因她的病态兽行而受到伤害。
殷纣在迫害忠臣良民和发明残酷的刑罚方面也有杰出的才干,他把两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九侯和鄂侯剁成肉酱,又把九侯的女儿也是最爱他的妃子挖掉眼珠,用烧红的铜斗烙掉双手。有着很高才干被臣民尊称为圣人的周部落酉长姬昌因此叹了一口气,殷纣就把他囚禁在河南汤阴达三年之久,还把他的儿子姬考处死,做成肉羹给姬昌吃,姬昌只好吃掉。殷纣得意地宣称:“谁说姬昌是圣人,连自己的儿子都吃。”在忘乎所以之余放松了对姬昌的戒备。殷纣的绝顶聪明终于把最最忠心且最有能力保卫他的姬昌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姬昌不再不识时务进谏逆耳忠言,而是投其所好,献上大批美女、名马、珠宝和一大堆甜得发腻又不花一分钱的恭维话来表明自己的“忠心”。殷纣果然被深深地感动了,不但释放了姬昌还授给他征伐其它部落的广大权力。姬昌利用这份权力铲除了仍然忠于殷纣的部落,然后积极筹划针对商帝国的战争。殷纣的反应是大大嘉奖姬昌的“忠心”和把大批治国安帮的栋梁之才逼反到姬昌的身边,把自己的墙基淘空,为姬昌“培植”打败商帝国的力量。殷纣的叔叔比干不忍心看到商帝国的大厦在他的眼前倒下,不顾死活地向侄儿进谏逆耳忠言,劝殷纣即刻停止瞎胡闹,网罗天下人才以挽大厦之将倾,并指出商帝国的危机所在。殷纣的反应是暴跳如雷:“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你好象是圣人,不知道有几窍。”下令把比干当庭剖腹挖心,把挖出来的血最后的日子来到了,公元前一一二二年淋的以及传示宫人察看是否真有七窍。
最后的日子来到了,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周部落跟它的联盟在河南孟津会师,四万五千人的周兵团跟七十万人的商兵团在商帝国的首都朝歌南方二十公里的牧野(河南汲县)展开决战,
决战的结果是商兵团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而失败,殷纣收获的果实是逃到堆满金银财宝的鹿台纵火!
可以的话,给个满意
为后人留下了“把人当坐骑”的典故的国王是谁
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桀
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1-5] 。
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山西运城西)。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政治统治
桀,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帝发之子,桀是其谥号,故史称夏桀。帝发死后,桀继任夏朝君主
桀
之位。[6]
桀在位时,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7] 。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 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
太史令终古看到夏桀这样荒淫奢侈,便进宫向夏桀哭泣进谏说:“自古帝王,都是勤俭爱惜人民的力量,才能够得到人民的爱戴。不能把人民的血汗供给一人的娱乐。这样奢侈,只有亡国。”夏桀听了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道夏桀已不可救药,心里明白夏一定要灭亡的,就投奔了商汤,大臣关龙逄几次劝谏夏桀,夏桀就是不听,关龙逄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以稳固,如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他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人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夏桀听了,非常生气,下令将关龙逄杀死,这样,夏朝朝政更加腐败,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众叛亲离了。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正是这样,夏桀把夏朝推向了灭亡的境地。
讲一下夏朝的美女妹喜亡国的故事
妺喜,“妺”读作“mò”,又名妺喜、妺嬉、有施氏女,有施氏原为喜姓。夏朝末代国王夏桀姒履癸的宠妃。生卒不详。据说,妺喜是后世红颜祸水的第一例证,此后陆续出现商朝妲己,周代褒姒…… 夏桀代有施氏(今山东省滕州市),有施氏是东方小国,国弱力薄,不敢与夏朝为敌,表示愿意称臣纳贡。夏桀乘势凌人,不准有施氏投降,一定要血洗有施氏,有施氏探知夏桀是一位好铯暴君,投其所好,选了美女妺喜进献请降。夏桀见妺喜貌美,十分高兴,遂罢兵带妹喜回到王都斟鄩(今河南省偃师二里头),妺喜见王都宫殿陈旧,很不高兴,桀王为了讨好妺喜,造倾宫,筑瑶台,用玉石建造华贵的琼室外瑶台,以此作为离宫,终日饮宴淫尔,不理政事, 由于桀王的淫奢暴虐,人民不堪其苦,商汤乘机起兵讨夏,桀王于鸣条(今河南省封丘东)战败,挟妺喜同舟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东南)之山一道死去。 补:夏桀的宠妃。原为有施氏人,夏桀在征伐有施氏时,有施氏的首领把她献给夏桀。夏桀对她十分宠爱。据《列女传·夏桀妺喜传》载,桀“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妺喜于膝上,听用其言”。又据《帝王世纪》记载,妺喜喜欢听“裂缯之声”,夏桀就把缯帛撕裂,以博得她的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