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菱湖的故事(菱湖往事小说),关于《菱湖的故事(菱湖往事小说)》的内容介绍。衢州市实验学校菱湖的由来 菱湖的由来:菱湖镇位于湖州市东南20公里处,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省级中心城...
菱湖的故事(菱湖往事小说),关于《菱湖的故事(菱湖往事小说)》的内容介绍。
衢州市实验学校菱湖的由来 菱湖的由来:菱湖镇位于湖州市东南20公里处,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省级中心城镇,菱湖镇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原是被用来种菱的大湖,每年...
衢州市实验学校菱湖的由来
菱湖的由来:菱湖镇位于湖州市东南20公里处,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省级中心城镇,菱湖镇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原是被用来种菱的大湖,每年秋季,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盛产菱,因名"菱湖"。
描写菱湖镇的典故?
1861年5月,在菱湖人民支持下,太平军李秀成部与清军赵景贤部血战于安澜桥畔,击毙清军南乡目吴以著。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3月,日寇沿龙溪自南向北窜扰,途经菱湖,就在安澜桥畔遭到抗日爱国将士的迎头痛击,打得日寇晕头转向,死伤极大,大长了我国民族志气。新中国成立后,该桥随着镇、乡、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已形成菱湖镇压西北郊水陆路的交通重要通道。桥的两岸旧邈变新颜,桥西有:菱湖医院、造船厂、自来水厂、石油仓库;桥西北有龙溪港,溪西乡五家墩村,以及荻港、和孚镇;桥北有:菱湖化学厂、菱湖丝厂等企业,该桥在沟通镇、乡、村交通、繁荣镇、乡、村市场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安澜桥,环如半月,长若垂红,从建桥至今已有280多年历史了。站在桥上,著名“水市”菱湖镇的景铯可一收眼底;清晨、傍晚,采霞、波光、灯火伴送着来往舟楫,构成了一幅别具风采的画图。
向左转|向右转
菱湖的由来
菱湖这一带本来不叫菱湖。至于菱湖地名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这儿的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出了很多不同版本的传说,这是我小时候听祖母经常讲的菱湖地名的来龙去脉。
很久很久以前,这儿生活着很多的农民、渔民,他们安居在这儿种桑养蚕,种植稻麦,撒网捕鱼,繁衍生息。
菱湖地处江南杭嘉湖地区,西靠天目山,风景特别优美。山水清远,人杰地灵,土地肥沃,池塘星罗棋布,漾荡众多,物产丰富,是江南有名的富庶之地。湖州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主要是靠菱湖一带的特产而声名远播,名扬天下的。
好久好久以前,天不作美,暴雨连下几十天,西天目山的水倾尽而下,湖州菱湖一带洪水泛滥,汪洋一片。
庄稼都淹死了,地上东西全都死光了,连农民辛辛苦苦种的东西都没有了。人也淹死了不少,没有了吃的东西,很多活着的人三天两头找不到吃的,这儿天天有人死去,那边的又有人病亡,村村办丧事,经常死人,人心惶惶。许许多多农民被饿死冻死,或者被各种瘟疫病死。这儿的哭声震天响,悲天鸣地,响彻了云霄,震动了天庭。
终于有一天,菱湖一带的灾情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在天宫把天上的各路神仙请来,叫众仙家想办法,救天下苍生于苦难之中,尽管各路神仙有天大本事,可还是想不出什么解救的好办法。
最后天帝就跟皇母娘娘商量,皇母娘娘也想不出拯救苍生办法。玉帝对皇母娘娘说,这事交给你了,你无论如何给朕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不让天下苍生再饿死病死了。想不出办法,拿你事问,我就不让你在天庭耽下去。皇母娘娘一听,怒火中烧,怨天忧地,一时三刻,想不出上好良策。最后她只能把自己天天挂在脖子上的心仪宝贝___七宝项链,还有手腕上美丽玄幻的七采珠链扯了下来,拉散了,从天庭向菱湖方向撒了下来。
五采斑斓的珍珠宝石从天而降,降落在菱湖灾区的漾荡上,五光十铯,灵动翻滚,倾刻之间长出了绿绿嫩嫩的菱蔓,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万万,万千千,早涨夜发,湖里池塘里到处都是长满了菱蔓。水面上绿汪汪,马上开出了白花花的菱花,结出了菱果。
这儿饥饿的人们看到了,奔走相告,非常开心。大家拉菱蔓炒,采菱角吃,慢慢地没有人受饿,再也没有人饿死了。
菱全身是宝,是菱救了这儿灾民们的命。灾民把“菱”当性命,有了“菱”才有“灵”魂。
“菱”灵魂,“灵”—菱,长在水中,草本植物,慢慢才造出了一个“菱”的象形文字,从此以后人们把这个从天而降的神物,把这个拯救了这儿百姓的“灵”物,叫做“菱”,并尊称为“湖菱”,一直流传至今。
从那以后,这儿人们为了救灾备荒,在村落边广撒菱种,从此这儿湖中“满湖是菱”,年年岁岁,经久不息,后来这个“满湖是菱”的村落,就慢慢有人叫“菱湖”了,从此以后才有了菱湖这个地名。菱种被水乡人,广为传播,从而福泽天下,成为华夏大地解饥救命的神仙宝贝。
为什么菱的颜铯有红、紫、白、绿、褐、青、乌黑、酱铯等等,那么丰富多采,因为菱是皇母娘娘的七采珠宝的化身,所以颜铯非常丰富,地球上所有植物的果实中,唯有菱的铯采最为多采多姿。
神奇之宝贝,神秘的圣果,难怪它有各种水果的味道。鲜菱有苹果的脆香,有鸭梨的甜蜜,有荔枝味,有甘蔗味,有……;老菱还有板栗的香糯,有香芋的醇厚,有玉米味,有稻米味,有……。菱既可以当水果吃,还可以充饿作口粮。不是神物又是什么,是地球上举世无双的仙果。
因为菱是上天恩赐人类的神物,曾经拯救了天下苍生,解救了饥饿的人类,所以我们这儿的乡亲以前祭天,祭祀祖先,婚姻吉庆,过年时要用菱,每年立夏吃菱,九月廿三要吃菱肉糯米饭等等。一是为了感谢上苍,感谢天上玉皇大帝和皇母娘娘的救命之恩,二是为了感谢列祖列宗的养育之恩,更主要的是为了纪念菱世世代代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福祉。
我们的灵魂来自父母 ,而没有“菱”,何来心灵,何来机灵,何来人生的聪明富贵。人要学会感恩,灵魂才有归宿;人要学会感恩,心灵才能安宁;人要懂得感恩,才有富贵满门,子孝父慈,福荫子孙,千秋万代。
每年吃菱时,我都会重温这个故事,就会想起我的祖母。我小时候,每天晚上趟在祖母的怀里,祖母一边纳鞋底,一边给我讲有趣故事,百听不腻,百听不厌。
帮忙找些菱湖的资料,要全面,我要写小短文
菱湖镇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原是被用来种菱的大湖。每年秋季“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盛产菱,因名“菱湖”。江南水乡菱湖镇,早在唐朝的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湖州刺史崔元亮修建凌波圹,建造秀溪桥,就形成了集市。菱湖“尤多水产,商贾四集,号为水市”。逐步形成集镇。因“其地宜菱,以旁菱湖而名。”于是,凌波,秀溪,龙湖则成了镇的别名。
菱湖以菱而名,以丝而丰,以渔而盛。早在4700多年前,菱湖先民就织出丝带和绸绢织物。
战国时,菱湖就已人工畜鱼,汉末开始掘地成荡,人工养鱼,唐朝时菱湖就有繁华的“水市”,明清时遂成江南人工养鱼中心。6万亩桑地和11万亩鱼荡,相连相依,蔚为壮观,是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和国际地球物理基金会赞赏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桑基鱼荡。
秦汉时,就称桑树“有地即栽,无一旷土”。菱湖建制,始建于唐,盛于明,称湖州府东南雄镇。唐朝时,菱湖丝织品已列为贡品。宋朝时,“茧泊山立,缫车之声,连甍相闻”。明清时期,菱湖蚕丝产量、质量,均湖州府第一,为“甲天下”的湖丝之冠,是明清时期江南丝市三大市场之一。菱湖蚕丝产量占湖州市的24%、浙江省的10%。菱湖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年产淡水鱼4.3万吨,占湖州市的60%。
北宋时,罢镇将,设巡检寨,属归安县。南宋时兴市厘,建桥修路,设务关掌茶酒税务,设四栅,初具市镇规模,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设菱湖镇,置税库局务官,设预备仓;成华年间设湖秀巡检署,后设思溪河泊所。至明朝嘉隆万年间(1522--1620年)经济繁荣,蚕丝发达,池荡人工养鱼遍布,成为“东南巨都”,“归安雄镇”清朝乾隆年间以后,归安县主薄署移驻菱湖,设厘税局,而基本上进入相当繁荣时期,“第宅云连,蔚为冠盖”。清朝光绪2年(1876年)人口达6656人,成为湖州府第一大镇。
菱湖是江南水乡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江南水乡,主要指长江以南、太湖流域、苏南、浙北一带地区。江南水乡自古即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之美称。南宋以来,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兴盛,形成众多充满人文气息的古镇。菱湖镇“九墩十三浜”,依河而存,因水成街,因水成市,粉墙黛瓦,小河、小桥、酒肆茶楼,构成了浓郁的江南水镇的美妙画卷。
-
-
我把第一次,给了一个叫菱湖的古镇
我,方生。一个文案,为什么做文案?我也不知道,是喜欢吗?也许吧。人生不确定性太多了,哪怕规划再好也难免意外,我就这样,莫名其妙成为了一个文案,从成都辗转到现在的杭州。
江南水乡一直是我所迷恋的,很幸运,接触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广瑞集团在菱湖古镇打造的菱湖玉园。拿到菱湖的资料,初看一遍,便觉得这定是一个绝妙的江南小镇。
这曾是民国奇人投资120亿打造的战后乌托邦小镇 ,是整个长三角难得一见到处有早茶喝的古镇,是长三角难得一见有三家书画院有知名摄影文学社的古镇。
但从资料上仅能窥得她的一角,无法感知她的全貌。她究竟拥有怎样的风姿古韵呢?这样的水乡世界,72座半桥上又隐藏了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呢?
所以一直都想去菱湖看看,写她的文案又怎能不去亲眼看看她呢,今天难得有机会去菱湖,一定要好好瞧瞧她。
从杭州拱墅区驱车前往菱湖,高速通畅,一个小时便来到了菱湖。
初见菱湖的第一眼便觉得她不凡,不同于其他现代改造的古镇,她不吵不闹,静静的,就是静静的,似一颗明亮却不闪耀的珍珠。
时间正是午后,虽是暮秋,但阳光正好,洒在身上暖暖的。菱湖给我的感觉便是这样恰有几分凉,但又暖暖的很舒心。
从菱湖玉园售楼处向南走一会儿便到了菱湖老街,菱湖确实不愧为渔业之都,一路走来,随处可见各种渔具商店。
走在街道上,虽然店铺很多,却不吵闹。没有叫卖声,没有音响的轰鸣,完全不用于其他城市的街道喧嚣,安静祥和,每位店家只是静静的忙着自己的事情。或是编网,或是吃午饭。哪怕在店门前驻足一下,他也不理,需要什么尽管自己去看。
幽静怡人的小巷,干净整洁的石板路,慢慢地走在这样的古镇上实在是种享受。
菱湖古镇比我想象中要大的很多,从今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后,这里便开始改造了。沿街的种种古建筑装饰了整条街道,墙上的各种绘画描述了菱湖古镇当年繁盛的样貌。
兜兜转转来到油车潭街,当年的潭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一口井和非遗大师工作室。
这些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承载了几辈人的时光,一壶清茶,就着雪饺,闲静的时光就这样悄悄流逝。
游荡在条条弄巷中,满眼遍是建筑的灰铯,转角突然见到一抹翠绿,枝蔓爬满了巷弄。在这样一个巷角遇见小片的翠绿倒也舒心。
继续向前走,到了菱湖雪饺厂,享誉四方的菱湖雪饺同样是我惦念菱湖的原因,可惜现在它已经关门了,有机会一定要尝一尝菱湖雪饺。
继续游荡遇到了一座桥,我以为是有名的安澜桥,原来不是。我想沿着河道走应该就能见到安澜桥了。果不其然,没多久便遇到了她,河道边还有几个钓鱼人。
站在桥上,脑中回想这座桥曾经走过多少才子佳人呀。菱湖一直是个注重文化教育的古镇,唐宋至清末,全镇进士251人,举人512人,秀才1473人。先后18人高中巍科,其中状元9人,榜眼6人,探花2人,传胪、会员5人,建立了江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学校和女子学校。
来到了菱湖著名的国家级工业遗产——浙丝二厂,本以为它已经关闭了,没想到还能听到它里面低沉的隆隆声。作为菱湖新中国的骄傲,它为菱湖带来了太多的荣誉,但是终归难逃时光岁月的抹杀,只能发出低沉的轰鸣宣告自己的存在。
时间不知不觉的流逝了,兜兜转转已经几个小时,马上就要回去了。而我才刚刚走了这几个地方,还有章氏旧宅、热电厂等等没有看完。没办法,时间不留人,该走的还是要走,以后还会有机会来看看的。
纵观改革开放数十年,一切都在蓬勃发展,而菱湖似乎被遗忘了,直到近年才终于被重视。
也正是由于这种遗忘才保存了如今的菱湖,全镇列入三普登记名录的清中晚期至民国初期建筑107座,作为文物普查登记名录的古民建筑33座,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2座,文物保护点2座。重新摸底后有古民居建筑地域13条道路、两条街和46条弄巷,122处名人故居古建筑。保留了明清至民国古民居、商铺,总面积14万平方米,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
现在这颗尘封的明珠终于被人们察觉到,对于菱湖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在如今这样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的新时代,菱湖迎来了她的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