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名言+名句精选(玩笑 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迷人的)

    栏目: 句子 日期:2023-02-01 20:32:43 浏览量(来源:小苏

    [摘要]米兰·昆德拉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以下是励志台小编精心整理出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中的经典语录,名言名句,通过这些经典语录,名言名句,...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以下是励志台小编精心整理出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中的经典语录,名言名句,通过这些经典语录,名言名句,让你更能读懂米兰·昆德拉,了解米兰·昆德拉的内心世界。如果您也有喜欢的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名言名句,欢迎投稿发布出来与我们共享。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生活在别处》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生活在别处》

    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 
    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 
    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Do not ever think about that we can escape , 
    our every each step determine the final outcome, 
    our foot steps are moving towards the end of own chosen target.

    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坚定存在。
    《被背叛的遗嘱》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档案馆里堆得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相信我,在你原来的国家的一部禁书,就远远胜过在我们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看一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生命中还能剩些什么。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
    《不朽》

    孤独:独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任何人关心;说话不用人倾听;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
    《无知》

    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生活在别处》

    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可以说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直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最大的弱点是善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越远。 
    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 
    思考从来就不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原因。 
    思考的目的在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实践改。 
    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装接受, 
    这才是上帝发笑的原因, 
    因为这种思考, 
    叫做自己骗自己。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真的,有些书是要白天读的,有些书只能晚上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视觉受双重限制:让人什么也看不见的强光和完全彻底的黑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离你很远,我没有什么可以跟你说的,可是我就在这里,而且我知道你在那里。

    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吐出来的问题,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经文循环往复,犹如朝圣者的双眼离不开故土,犹如临终者不忍离世。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当北极近到可以触到南极,地球便消失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简介


    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名言、名句精选 图1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首次发布,该榜统计了2000至2010十年间,外国作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税总收入,共有25位外国作家上榜,米兰·昆德拉以600万元人民币版税收入,荣登外国作家富豪榜第9位,引发广泛关注。 
    米兰·昆德拉小说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传统叙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称语式的叙述,也只不过是前两种人称叙述的变异而已。米兰·昆德拉在叙述人称选择上与人别无二致。但是,米兰·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共时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

    上一页12下一页